岳德鵬++李寧
摘 要:“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綜合性強,應用特色鮮明。3S技術和景觀生態學理論的快速發展,為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的技術方法和內容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根據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土地評價與管理教學內容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土地評價與管理;教學內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1-0001-02
“土地評價與管理”是高等院校自然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學等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它是地理學與農學、林學、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及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應用學科有機結合綜合性極強的一門課程,是合理進行土地管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工具,其課程內容設置及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等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需求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環境、人口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對生態環境日益重視,土地評價與管理的任務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之前的大農業的生產潛力評價和適宜性評價為主,發展到了當前以農業、城市建設、保護區與旅游、生態環境等專項土地利用和區域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綜合土地評價。上述變化對地理信息科學技術和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在土地評價與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筆者結合近幾年教學和科研工作,對該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進行初步探討。
一、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土地評價與管理”是一門與其他應用學科有機結合高度綜合的課程,在合理進行城鄉土地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方面有廣泛應用[1]。近年來3S技術和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城鄉土地評價、規劃和開發利用中得到大量應用,同時土地管理相關內容政策性強、變化快,隨著土地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變化,土地管理的內容也不斷地擴展和更新。但現有土地評價和土地管理教材,沒能及時有效地補充和更新上述部分內容,和土地評價和土地管理的教學與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有明顯的脫節。
二、土地利用評價教學內容的補充
(一)土地利用分類體系更新和比較
2007年8月10日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正式發布實施。現在一般教科書還有一部分土地利用分類系統還應用國土資源部2004版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大部分教學參考書介紹的是2007年新版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但對以前不同部門頒布的、在各自領域廣泛應用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介紹不系統。造成學生在查閱以前文獻時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含義、分類沿革和分類內涵理解不清。課程應補充和系統介紹《中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中的土地利用分類方案,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1984年9月《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劃分的土地利用分類方案,依據1989年《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土地利用方案、依據《市鎮規劃標準》劃分的突出鄉鎮企業和城郊特點的土地利用分類方案,2001年8月國土資源部試行的全國統一的《土地分類》方案,2004年在國土資源部《土地分類》(試行)基礎上修訂形成的城鄉綜合土地利用分類方案(過渡)和2007年8月10日發布實施的最新版一級類12個、二級類57個土地利用分類方案。解釋清各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的沿革、內涵和對應關系,使學生能更準確地理解各土地利用類型的含義。
(二)景觀生態學相關方法指數的引進
在土地利用現狀評價中,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和布局分析十分重要,但在現有教科書中結構和數量分析所用的指標、指數比較單一,缺乏對不同土地利用單元空間關系的分析和描述,尤其是對道路等線狀土地利用單元的空間狀況分析,目前還沒有適宜的方法和指標。
景觀生態學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托,研究由相互作用的景觀元素組成的異質地表的結構、功能、變化及資源環境經營管理的學科[2]。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尺度介于生態系統生態學和區域生態學之間,研究的重點在于景觀中不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景觀的空間尺度大致相當于土地分級中土地系統,因此,景觀結構的分析方法在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和布局分析中較為適宜[3]。現有的土地利用數量結構指標中沒有對道路等線狀土地利用單元的空間狀況分析的專項指標,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引進連通度和環度指數,分析道路的空間狀況。交通用地的連接指數(R)表示區域中道路的連通性,交通用地的環度指數(A)表示區域道路的閉合程度。
三、土地適宜性評價教學內容的補充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土地評價的主要類型,其評價方法和步驟主要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地評價綱要》,傳統土地適宜性評價評價因子的調查和分級主要依據現地調查。隨著遙感技術的迅猛發展,衛星影像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得到快速提高,可以快速高效地獲取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現地數據。GIS的發展為土地適宜性評價帶來了技術上的革新,它不僅將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時還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這使得對土地這種空間復雜系統的分析、評價更具科學性[4-5]。因此,在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在傳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應補充和更新遙感和GIS技術方法的內容。
基于3S技術,通過對遙感影像處理,得到大量土地評價地區土地評價因子調查數據,結合其他已有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數據,在GIS中可用采用疊置法與柵格法劃分評價單元;運用熵權法等確定各評價因子權重,通過評價因子柵格數據的空間加權疊加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計算每一單元的適宜性評價綜合指標值,獲得該研究區的土地適宜等級圖,得到調查地區土地適宜性等級。
四、土地生態評價教學內容的補充
隨著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許多學者對土地生態評價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土地生態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尚未成熟。教材中土地生態評價內容主要是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土地生態風險、土地生態健康、土地生態足跡和土地生態包袱等。但上述土地生態評價理念性的內容居多,定性的研究居多,能和現行相關規劃想結合、定量化的方便落地的研究內容較少。近年來,應用地理信息科學、生態學的相關技術方法進行定量化的土地生態評價研究逐漸開展[6]。筆者依據本人和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補充生態評價這部分內容。
(一)土地生態評價的數據獲取與處理
將高分辨率衛星影像作為基礎數據來源,經過預處理得到土地生態評價地區的遙感影像。對上述地區的遙感影像進行解譯,得到地物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結合評價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地表特點和國家最新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劃分出評價區的土地利用類型,以土地利用類型作為土地生態評價的評價單元。
(二)土地評價單元土地生態功能值的確定
不同類型土地評價單元具有不同生態功能值(固碳釋氧、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降溫防噪等)。采用Costanza和謝高地等人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測評模型,對評價區某評價年度各土地評價單元進行生態服務功能評價,得到各土地評價單元自身生態功能值。評價區每個土地評價單元總的生態功能值是各土地評價單元自身生態功能值和周邊其他土地單元生態功能輻射到本土地單元的累加值。周邊其他土地單元生態功能輻射到本土地單元的累加值大小取決于本土地單元周邊土地單元土地利用類型(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單元面積大小、周邊土地單元距本單元距離及本單元和周邊單元之間的生態阻力值。
(三)土地評價單元生態等級的確定
應用GIS的空間分析和計算功能,計算出評價地區所有土地評價單元自身生態功能值和周邊土地評價單元對本單元生態功能的輻射值,該輻射值的大小取決于:周邊土地評價單元自身生態功能值的大小、到本單元的生態阻力和距本單元的距離,和自身生態功能值的大小成正比,和生態阻力值和距離成反比。距離對生態功能輻射值的影響有一定的閾值,即某種土地利用類型(林地、草地、水域等)對周邊單元輻射影響有一定距離,超出這一距離,生態輻射值計為零。將各土地評價單元自身生態功能值和周邊其他土地單元生態功能輻射到本土地單元的累加,得到評價區每個土地評價單元總的生態功能值。按照等距離劃分的方法,將評價區不同土地評價單元生態功能值劃分不同的等級,最終確定出評價區所有土地評價單元生態功能等級。
五、土地管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補充
土地管理包括地籍、權屬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管理相關內容政策性強、變化快,土地管理部分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及時補充國家相關部門最新正式頒布的土地管理的相關標準,更新有關名詞的新的內涵,反映國家土地政策的最新變化。例如,國家最新版土地利用分類體系中,新增耕地有三種途徑:土地新開發、土地復墾和土地整理。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整體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認為土地新開發主要對象是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用地,將這些地類開發成耕地,將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國家取消了土地新開發的這種新增耕地的方式,并且在各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中取消了相關的機構設置。但由于出版周期等原因,大部分土地管理教材沒有反映國家這一重大的土地管理政策變化。需要教師把該項政策變化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其他如基本農田范圍、城市和鄉村土地集約利用標準近年來都有新的變化,在土地管理中最核心的內容土地利用管理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的相關規定對城鄉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極為重要,土地生態空間的概念提出及土地生態空間管控紅線劃定標準是近年土地利用管理重要的拓展內容,上述相關內容都應及時補充到土地評價和土地管理的教學內容中。
參考文獻:
[1]李艷芹,周海嬰.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17).
[2]陳利頂,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國景觀生態學發展歷程與
未來研究重點[J].生態學報,2014,(12).
[3]岳德鵬,王計平,劉永兵等.GIS與RS技術支持下的北
京西北地區景觀格局優化[J].地理學報,2007,(11).
[4]崔勇,劉志偉.基于GIS的北京市懷柔區高標準基本農
田建設適宜性評價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4,(9).
[5]黃煥春,運迎霞,李明玉.基于GIS的延吉市城區居住
用地適宜性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4).
[6]彭慧,昌亭,薛紅琳等.土地生態評價研究綜述[J].國土
資源科技管理,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