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玲++段水蓮
摘 要: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文章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意義出發,結合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現狀,提出了人文關懷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1-0086-02
人文關懷是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以及保障的關注等。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以人為本[1]。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事件頻頻發生,引起了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順應時代要求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高校紛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建設合格心理咨詢室、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以幫助年輕的大學生順利度過人生的轉折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繼開展有效抑制了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并提升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然而綜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常規卻開始遭遇“瓶頸”,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有序開展卻缺失人文關懷精神。本文試圖探討人文關懷精神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出現及危機干預的意義
心理危機是指給人類的心理帶來巨大沖擊且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2],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則是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心理危機的關注和干預處理。
大學生正處在從逐步走向成熟到真正成熟,從逐步走向獨立到真正獨立的過渡時期。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處于個體心理發展的青年晚期或成年早期,這一時期存在明顯的兩面性,而且各方面的心理發展不平衡,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與沖突。處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心理波動比較大,易出現心理問題,也易引發心理危機。從外部環境看,大學生一般是初次離開父母,獨自開始求學路。處在這一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容易因缺乏心理支持或心理孤獨而出現極端情緒或不理智行為。從內部環境看,大學生群體正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有理想,有抱負,有志向,希望有所作為,加上他們在整個人生經歷中還未出現太大的磨難,當他們的希望與期待遭遇現實的壓力與困境時,尤其是面臨情感上的難題時,內心的矛盾、沖突、沮喪的情感都將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讓其難以自持。當大學生無法消解自身內心沖突時,父母卻因空間距離、自身的經驗和學識而難以理解自己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學校教師也因工作任務繁重難以做到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生自身因生活經驗缺乏或自身成長需要也無睱無法給予足夠的關注,他們會因認知的偏差、內心的孤獨、情感上的失意在一些細小事情的誘發下而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意外的發生。青年的健康成長主宰著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因此,引導和幫助心理危機大學生回歸正常生活的工作有著特殊的意義。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各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因心理危機的特殊性、復雜性以及偶然性,心理危機干預存在一定的難度。學校究竟對心理危機學生該如何處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文規定,尚處于摸索研究階段。以湖南省高校為例,近年來,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普遍形成“五早”——“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預防、早控制”心理危機信息預警機制及“五個一”——“一名患者、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3],高校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工作機制和實施辦法。然而,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文關懷缺失。
(一)目的:重學校輕學生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原本是為幫助年輕的生命不受不良心理的困擾,然而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卻脫離了其應有之義。因為高校不僅需要考慮學生的生命安全,更需要考慮學生心理危機可能會導致的后果與責任,然后再在危及學生的生命安全與危機后果之間做出最有利的抉擇。若能在學生的心理成長與學校的責任之間取得一種平衡,這將是最佳的心理危機干預方式。然而,由于心理危機的不確定性、復雜性以及高危險性,責任的負擔與危機的恐懼讓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實施者不得不有所側重,譬如危機干預工作者可能會先從學校的安全穩定出發,再考慮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的學校鑒于師資力量不足或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經驗缺乏,還會直接采取較保守的做法,即要求學生休學治療或者勸退學生等等,剝奪了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二)措施:重預防輕治療
對于大學生復雜的心理問題,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是必要的,但縱觀目前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大多數是重預防輕治療。因為預防比治療好把握。但這種現象背后會產生兩種情況,一是“預防”可能會導致更多問題學生的出現。因為“防”是大范圍內的搜索,可能包括出現問題和未出現問題的學生,只要符合條件或有傾向苗頭的學生都會被納入“防”的范圍,而“治”一般針對的是出現問題的學生,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學校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治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凡是被納入“防”的學生就可能被給予了一種期待,用羅森塔爾效應來解釋,學生原本不會出現問題,可能會因為教師和同學的某種期待而真正出現問題。二是因缺乏應對和處置心理危機的有效方法,有的學校會為防止學生出現心理危機事件,在學生心理問題還沒有達到不能正常學習的程度時,就以學生健康安全為由,建議學生休學治療或勸退學生。若學校具有良好的心理危機應對能力,且家庭能共同與學校一起幫助學生的成長,這樣的情況或許能夠避免。
(三)過程:重規則輕方法
心理危機在發生之前往往有一個潛藏的問題發展過程,事后還將有一個問題轉化或加重的過程。這一個悄然變化的過程,需要學校和家庭的細心以及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促成其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實際生活中,學校沒有辦法做到對每個學生關心備至,呵護有加,有些家長也不能全然配合學校全心全意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在學校與家長頻頻出現的不理智的博弈之中,學校更側重危機處理的規則,而沒法看重其方法。因此,往往在學生危機發生之后,有的學校并不是首先想方設法幫助危機學生渡過心理難關,而是將心理危機學生交由家長來處理,且后續的干預與支持也相對缺乏。我們觀察也可以發現,有問題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將危機學生交由家長來處理,無疑不利于危機學生的自身成長。
三、人文關懷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
當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缺乏人文關懷的行為背后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為了學校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
(一)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社會兼容機制
學生零事故率是當前衡量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好與壞的一個常用標準。因此,規避風險導致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人文關懷缺失現象時有發生。從學生的個人成長、家庭的幫扶能力以及學校的責任擔當來看,針對危機學生,建立一套社會兼容機制將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人文關懷精神的落實。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可建立社會轉介接收機制。針對問題危機學生,有專門的社會接收救助機構以及接收機制,當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發生后,若有專業人員及時給予危機學生專業的幫助,這無疑將有助于危機學生安然度過心理危機。另一方面,可建立社會寬容機制,當學生危機事件發生后,有關機構了解危機事前事后發生的原因,以及各方在心理危機中所付出的努力,給予各方一個公平的評判,這都將有助于推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人文關懷的實施[4]。
(二)建立具有人文關懷的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1.強化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一方面,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關心愛護學生,以服務于學生成長為工作重心,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要,基于人性化的角度來安排教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教師應引領好學生,并以身作則,帶動學生形成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的良好氛圍。
2.開展人文關懷精神的宣傳,合力弘揚正能量,展現正能量,構建一種積極向上的正氣之風。學生出現心理危機,若有學校師生持續人性化的幫助,學生的危機無疑能更快地化解。在危機面前,個人的力量也許微不足道,但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每天能生活在溫暖和睦的氛圍中,問題的發生不僅會減少,還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3.面對學生極嚴重的問題,學校應加強處理和干預能力,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F實中,規避事件風險,缺乏人性關懷,往往是危機處置能力不足導致,如果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隊伍,問題將迎刃而解。
總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需要集社會、學校及家庭力量于一身,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真正為大學生成長與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正泉,王健.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思想政
治教育:人大復印資料,2007,(8).
[2]劉啟剛.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構[J].青年探
索,2006.(5).
[3]張放平.發生在心靈花園中的故事——大學生心理危機
干預案例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
[4]劉湘玲.高校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人文關懷缺失與重構
[J].當代職業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