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鐘元

摘 要:文章將高校班級建設視為一個動態的開放性系統,運用自組織理論分析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的運行機理,并構建了由核心能力子系統與核心動力子系統組成的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旨在為促進高校班級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自組織理論;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1-0077-03
高校班級是大學生進行學習和開展活動的基本單位,它不同于高中班級的封閉式建設,而是處于大學環境這個開放式的狀態中,不僅內部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班級以整體或者內部個體與外界其他組織間的交流也十分普遍。高校班級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最前沿陣地,因此,對于高校班級建設問題的探索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點。在對以往高校班級建設的進行整體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我國高校班級建設面臨的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展現:一是在學生個體層面。目前大學生群體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呈現差異化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他們在文化背景、學業基礎、生活方式、思想認知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為高校班級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二是在班級主體層面。受到大學環境和制度的影響,與高中不同的學分制度使得學生們沒有固定的教室、相同的課表,而且在生活上受限于寢室的空間范圍,班級集體在時空上被打亂,因此高校班級在形式上呈現松散的狀態,對于統一的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制約。三是在社會整體層面。受新技術新觀念的沖擊,學生接受信息、觀點的方式和手段日趨多樣化,他們在思想上更容易被社會上流行的思潮所影響,加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處于形成階段,對于一些問題看得不夠透徹深入,容易受到部分誤導,這也對高校班級建設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個在高校班級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力圖以自組織理論為入手點,將高校班級看作一個動態的開放式的系統,研究高校班級的核心力系統運行機理,進而構建由高校班級核心能力子系統和高校班級核心動力子系統相互作用而構成的高校班級核心力系統。
一、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的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班級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要著力加強班級集體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等活動,發揮團結學生、組織學生、教育學生的職能。”然而,當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基礎、性格特點、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差別越來越大,情況更加復雜,原有的班級管理機制很難滿足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而且高校班級被寢室分化, 加上基礎課大班授課、選修課打亂班級授課等方式,班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導致學生之間感情較淡漠,集體凝聚力較差,班級的發展動力不足。這就要求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在結合時代特點和教育對象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綜合運用適宜的理論,對高校班級建設進行不斷的探索,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建設高校班級的長效機制。
在構建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之前,本文界定了高校班級的內涵,即班級組織是一個有一定人數規模的學生集體,是學校行政根據一定的任務、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組織起來的有目標、有計劃地執行管理、教育職能的正式小群體。它既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單位,又是學生生活及開展活動的集體單位,也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單位。高校班級建設是在高校這個環境背景下,將教學教師、教輔人員、學生組織等所有與學生相關的工作內容進行統籌規劃,使班級從不穩定向趨于穩定的狀態轉化,且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也就是在進行高校班級建設的過程中,將班級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認為它的發展是動態的,從而分析來自系統內外的各種作用因素及由各因素構成的作用力,形成促使高校班級良性運轉的合力。
二、自組織理論構建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的機理分析
本文將高校班級視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具有以下自組織特征:一是開放性。高校班級是一個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有機體,班級內成員在高校班級受到學分制沖擊的情況下與班級外成員的交流機會更多,因此高校班級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二是非線性。高校班級內成員所掌握的知識、資源的要素疊加起來的功能和展現的作用絕不是機械相加的總和,而是呈現出一種非線性的結果,因為高校班級內成員之間以及高校班級主體與外界有著協同與競爭的關系,協同與競爭關系本身就是非線性的。三是遠離平衡狀態。高校班級成員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承載著不同的地域特色,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秉承著不同的行事風格,他們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偏離了平均值,使其偏離了平衡態。而正是這些差異的存在,使高校班級成員之間自發地、自主地進行著演化,他們的思想觀念互相撞擊,學習方式互相融合,生活習慣互相協調,使高校班級這一范圍呈現出的特點向有序方向發展。四是漲落現象。高校班級的風氣和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了相對比較固定的模式,但是它會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面臨新的問題和情況,因此會使它偏離原來正常運行的模式,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漲落現象。
三、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的構建
本文將班級視為一個有自組織性的,同時又是開放性的系統。即將高校班級建設過程定義為由內部核心能力子系統和外部核心動力子系統共同協調、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系統。它既應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架構、嚴格的規章制度、強大的領導核心、順暢的溝通渠道、豐富的活動平臺,也應具備與外界交換能量的源動力、約束力、向心力、溝通力和活動力,能夠促使班級發揮整合功能、促進自我完善,最終提高凝聚力、提升創造性和促使優良學風的形成。
(一)高校班級建設核心能力子系統
高校班級建設核心能力子系統偏重于靜態,包括班級目標、班級章程、班級骨干、聯絡渠道、活動平臺。
1.確定班級建設目標,形成共同愿景期望。班級目標的確定可分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總體目標反映班級廣大成員的共同愿景,階段目標的規劃應根據大學期間不同階段的特點來進行劃分,一年級新生入學以加強適應性、提升凝聚力為主題,二年級以創建三好班級為努力目標,三年級以加強學生核心能力為主要目標,四年級以明確職業規劃方向為重點目標。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進來,決定各自的責任與分目標,使每位學生都能發現班級活動的興趣和價值,享受學習實踐帶來的樂趣[1]。
2.制定班級規章制度,形成良好行為規范。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是班級一切事務能夠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規章制度應該包含正常班級建設必須達到的要求,比如文明禮貌、安全規定、早操(讀)制度、晚自習制度、課堂考勤、考試紀律、退降級標準、寢室衛生標準、激勵制度、懲罰措施、班委會開會制度等,班級規章制度既體現出上述的剛性特征,又體現出柔性文化,具體是指解決民主性和科學性的問題,民主性要求規章制度的建立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由師生共同討論確定;科學性要求規章制度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競爭性和可獎懲性。
3.確立班級建設核心,形成“三位一體”模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優勢,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學生工作的中心不斷向學生班級轉移。現階段,班級始終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學生入學后即有自己的行政班歸屬,每個行政班都會產生自己的班委會和團支部,這個組織形式四年不變。因此,建立“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的“三位一體”班級核心模式,以班委會為基本組織形式,通過“黨建引領團建、團建促進黨建”的方式,發揮黨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理論指導作用和后勤支撐作用[2]。
4.建設班級聯絡渠道,形成良性輿論氛圍。溝通是學生工作干部與學生之間、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基本過程,建設暢通的聯絡渠道為溝通提供了基本保障。聯絡渠道的形式以“班委會——寢室長——全體學生”這種點到線、線到面的方式建立,通過手機飛信群、微信群、QQ群的方式形成,在班級建設過程中運用博客、微博等網絡平臺,便于發布通知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形成正確輿論導向,創建班級積極、團結的文化氛圍。
5.構架班級活動平臺,形成和諧文化氛圍。有學者提出在班級建設中引入“新基礎教育”作為新的評價目標,關注學生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精神發育、學習境界等素質構成,而在實踐中的評價工具包括實踐活動、日常觀察、學生作品、現場展示等[3]。本文認為可以依托學校團委學生會、學院團委學生會的活動平臺,擴展班級活動形式。在將學校、學院要求的班會、團活舉辦得有質有量的同時,在班級內部依據學生的愛好特長,組織策劃開展球類比賽、棋類比賽、書法比賽、寢室內務評比、辯論比賽等,或者設定某一項任務讓學生完成,對完成結果進行對比點評等。通過形式多樣的比賽活動,有效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融入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與提高的同時,形成和諧的文化氛圍。
(二)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動力子系統
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動力子系統偏重于動態,包括源動力、約束力、向心力、溝通力、活動力。
1.源動力由班級成員確定的共同愿景產生,其大小由成員們的討論深入程度以及彼此之間的認同程度衡量。在形式上,班級的源動力是由班級目標引發出來的,班級成員在討論班級目標的形成過程中即產生了班級的源動力。
2.約束力由班級章程投射的影響力產生,其大小由規章制度建設的全面程度、合理程度來衡量。班級所有成員共同商定形成的班級章程對于班級所有成員具有相同的約束力,因此要確保該約束力作用的范圍全面且合理,體現班級規章制度的公平、透明特征。
3.向心力由班級學生骨干形成的團隊在學生群體
中的威信及其實際工作能力來衡量。學生骨干是班級凝聚力形成的關鍵節點,班級成員對于學生骨干團隊的整體認可程度和學生骨干團隊的工作能力對于提升班級整體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班級核心力系統中的動態表現為向心力。
4.溝通力由班級內外信息渠道的暢通程度、群體對于信息的分享程度來衡量。溝通力來源于班級溝通渠道的建立,信息流動的暢通程度體現了班級溝通力的強弱,反映出班級成員分享信息、共同合作的密切程度,它可以進一步體現出班級的學習氛圍和人際環境。
5.活動力由班級組織開展的活動普適度、參與度、認同度、記憶度的大小來衡量。活動力的產生源于班級建立的活動平臺,班級成員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對活動本身的興趣、組織的滿意程度、活動之后的收獲感等是對活動的綜合評價,體現了班級組織活動的整體能力。
班級核心動力子系統的五個作用力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單獨、孤立運行的,而且各個分作用力的產生均源于相應的靜態子系統的構成要件。
(三)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
高校班級建設的核心力系統構建如圖1。
圖1 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
此綜合系統中,核心能力子系統和核心動力子系統的下級指標之間又是一一對應、相互牽引、共同作用的。核心能力子系統的指標包括班級目標、班級章程、班級骨干、聯絡渠道、活動平臺;核心動力子系統的指標包括源動力、約束力、向心力、溝通力、活動力。核心能力子系統偏重于班級內部間構架,它對外而言是靜態的;核心動力子系統偏重于班級與外界的關聯,它與外界之間存在著能量的動態交換。而實際上,處于靜態的內部架構與看似動態的能量交換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
圖2 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內部作用機理
核心能力子系統的各項內容是嵌入在核心動力子系統的相應作用力之中的,這些內容之間相互影響,使得作用力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了能量流源源不斷由內到外再從外至內的流動路徑。這種動態、開放的系統使高校班級內部的建設成果為公眾所知,又將從外部汲取的優秀建議吸收進來;同時,將班級成員的風貌展示出去,又得到外界相關人員的幫助支持。這樣的系統是在不斷地產生不平衡到尋求平衡中向前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正因為這種開放的視野造就了班級成員都具備長遠的眼光,從而提升班級的整體核心競爭力。班級的核心能力子系統與核心動力子系統相互結合,根據自組織特性運行,形成能量流的內外交換,具體的系統內外資源流動框架如圖3所示。
圖3 高校班級建設核心力系統內外資源流動框架
班級組織是一個有一定人數規模的學生集體,是學校行政根據一定的任務、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組織起來的有目標、有計劃地執行管理、教育職能的正式小群體。它既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單位,又是學生生活及開展活動的集體單位,也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單位。本文將自組織理論應用于高校班級建設,將高校班級看作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探索影響系統的各要素及作用力,以便掌握促使高校班級這一系統良性運轉的有效要素和主要力量,使高校班級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發揮,真正使學生成為和諧班級建設的主體,讓班級活動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臺[4],開拓了高校班級管理的視野,創新進行高校班級建設的視角,提升高校班級建設的能力和動力,為研究高校班級建設長效機制的形成提供有效借鑒。
參考文獻:
[1]霍瑞超,李雪平.巴納德系統組織理論對高校班級建設
的啟示[J].銅仁學院學報,2012,(1).
[2]陸新,王劍,張永紅.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三位一體”
班級建設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
[3]李家成.班級建設中學生發展評價體系初探[J].華東師
范大學學報,2013,(3).
[4]田燕飛,李珊.高校和諧班級建設與大學生自主管理
[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