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英英+劉耕


摘 要:“衛生統計學”是獨立院校醫學類學生必修的一門工具課程。文章以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為例,從“衛生統計學”學生學習現狀入手,對比評價了將常規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衛生統計學”的教學效果,并指出應用案例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衛生統計學;案例討論;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1-0022-02
一、獨立院?!靶l生統計學”學習現狀調查及此次教學效果評價的意義
(一)“衛生統計學”課程設置情況
“衛生統計學”是運用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它包括了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結果的正確解釋和表達[1]。但因其概念抽象,邏輯推理強,計算公式煩瑣、運算量大,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較難學。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作為醫學類三本獨立院校,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衛生統計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使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并使用這個工具,就成了授課教師的主要任務。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開設“衛生統計學”的情況見表1。
表1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衛生統計學”課程設置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衛生統計學”這門課,大部分專業課時較少,并且都非考研專業課。因此,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講課時,在較短時間內不可能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理論知識的灌輸,要做到學以致用,結合各個專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授課,著重講解如何應用。
(二)針對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學生進行的“衛生統計學”學習態度調查
以該院2012級臨床醫學、護理專業,2013級衛生事業管理、藥學專業共計33個班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96份(99.2%),492 份有效(98.4%)。問卷匯總情況見表2。
表2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學生對“衛生統計學”
的學習態度調查
從上表反映情況可以看出,88.7%的學生還是認為學習“衛生統計學”對自己是有用處的,但是僅12.6%的學生會課下主動預習復習這門課。造成該院大部分學生對“衛生統計學”采取這種學習態度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48.4%的學生都認為這門課很難,只有17.7%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簡單。
(三)原因分析
1.由獨立院校學生自身情況決定。首先,醫學類獨立院校每年所招學生大部分分數都是各省二本和三本線附近。其次,由于醫學類專業的特殊性,很多學院在招生時文理兼收。而“衛生統計學”這門課屬于理科性質的學科,里面有大量的公式和計算,甚至涉及大量的計算機軟件程序SPSS、SAS等,大部分數學功底較弱的學生感到晦澀難懂。
2.與獨立學院的課程設置有關。醫學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很多,學生在應付堆積如山的專業課的時候,就會無暇顧及“衛生統計學”這門基礎課。
(四)此次教學效果評價的意義
此次教學效果評價采用以案例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法,主要是針對醫學類獨立院校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實施的一種教學方法,目標是培養應用型高素質醫學專門人才。
1.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案例教學方法具有全員參與性、學生主體性、答案多元性等特點, 有利于開啟學生的智能和創造性,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增強其學習能力[2]。
2.使學生在接受知識方面由被動方變為主動方,教師由主動方變為輔助方。這種角色的轉變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3.課堂氣氛的活躍。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衛生統計學”這門課上,各專業都普遍存在出勤率不高,課上氣氛不活躍,學生容易走神、喜歡早退的現象。
二、教學效果評價的基本設計思路
以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醫學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不同的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實驗組教學進程:課前復習→理論講解→引出案例問題→分組討論→解決思路→案例解析→教師總結。對照組教學進程:課前復習→理論講解→例題講解→對應練習。
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效果評價時,采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的方式。橫向對比的是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測驗成績,縱向對比的是同一班級不同時期的測驗成績。對測驗結果采取t檢驗、秩和檢驗等統計推斷方法進行分析。
三、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
(一)第一階段的橫向對比
選取該院2012級臨床醫學1—4班為實驗組,2012級臨床醫學5—8班為對照組。同時選取2012級護理1—4班為實驗組,2012級護理5—8班為對照組。
以考試成績作為測驗結果進行評價,測驗試卷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基礎知識(40分),占40%;第二部分實際應用題(60分),占60%。得分情況分析如表3和表4。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基礎知識成績對比
從上表兩專業的得分情況做出的統計推斷,可以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分數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這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和理解上并無差異。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際應用題成績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兩專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際應用題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得分要高于對照組。這說明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處理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這一方面,培養效果還是不同的。
2.第二階段的縱向對比。分別選取該院2013級衛生事業管理專業1—3班、2013級藥學1—4班為研究對象。選擇“衛生統計學”中的參數估計基礎為常規教學模式;假設檢驗基礎為案例討論法教學模式。以兩次章節小測驗的成績作為教學效果分析的依據。兩次小測驗的試題均為實際應用題,難度系數相同,滿分均為30分。 成績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章節小測驗成績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兩個專業兩章節的小測驗成績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假設檢驗基礎這一章所采用的案例討論式教學法所得成績,要優于參數估計基礎這一章所得成績。
3.學生對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授課效果的反饋。對上述兩專業的兩章節授課效果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58份(98.8%),155份有效(96.9%),調查情況及用秩和檢驗作統計推斷結果見表6。
表6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衛生統計學”授課效果統計分析
采用正態近似法,計算統計量得Zc=2.81>Z0.05/2=
1.96,所以P<0.05。由此得出,常規教學法與案例討論教學法教學效果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案例討論教學法要優于常規教學模式。
四、具有的推廣價值及存在的問題
從討論式的案例教學法在該院的實施情況來看,教學效果還是有的,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實施這種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章節都適合案例教學,例如第二章的定量變量的統計描述等,這部分章節介紹的內容都屬于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取常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應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聯系,即案例教學一定要在理論基礎上進行。只有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透徹,才能充分開展案例討論,取得實效[3]。
在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實施討論式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大班的授課效果沒有小班的授課效果好。首先,大班分組過多就會導致教師難以掌控課堂情況;其次,每組人數過多就會出現個別學生在討論分析時偷懶的狀況。而小班授課時,則可以避免出現上述兩種情況。
2.相對于常規教學法,案例討論耗時較長。授課教師首先要做理論知識的講解,然后引出案例,再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這個過程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因此,在每次課安排課時較少的專業實施案例討論教學法不太實際。
參考文獻:
[1]方積乾.“衛生統計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2012.
[2]劉雪梅.論案例教學在衛生法學課中的運用[J].廣西教
育學院學報,2006,(5).
[3]蔣志華.統計課程案例教學法應用探討[J].統計教育,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