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中國制造2025”與物流智能化
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就是使“中國制造”加速向“中國智造”轉型,實現中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對于我國物流行業來說,無疑也是一個新的機遇。過去的中國具有低成本競爭優勢,而隨著企業用工成本卻不斷攀升,經濟發展放緩,中國經濟“高成本時代”逐漸來臨,這些都給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這種背景正是傳統物流向智能物流發展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已有包括德馬、北自所等國內物流裝備技術行業領頭羊在物流智能化領域進行了探索,或發布其智能化戰略,或實施了智能物流項目。不久前,圓通速遞獲得阿里巴巴聯手云峰基金的戰略投資更是引人關注,此次戰略投資完成后,菜鳥網絡將與圓通開展更深層面合作,依托雙方的地位和品牌,打造整個互聯網和快遞行業的升級版,以滿足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作為智慧物流、智能流通的“急先鋒”,在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體系之下,智慧物流的“天網”和“地網”正在鋪開——“天網”是指物流信息的云端數據收集、分析系統;“地網”則是在全國各個物流中心區域建設倉儲中心,搭建聯通全國的高標準倉儲體系。一場圍繞智能化的產業革命正席卷整個物流行業。
而在這背后,“中國制造2025”究竟是什么?提出這一戰略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會使我國制造業出現哪些改變?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有哪些異同等等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認為,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中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還有一批重大技術、重大裝備亟待突破,還缺少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我們還需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去轉化。
“中國制造業傳統的成本優勢不再,但在互聯網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卻并不明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擁軍表示,“這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大背景。”他說,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創新應用,已經催生出活躍的信息、通信和技術產業、繁榮的社交網絡以及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并且越來越多地融入到我國的商業生態系統中,成為我國在未來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驅動力。“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以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進程。”
在“中國制造2025”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智能制造,而“智能物流”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即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整合物流資源,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歸根結底,就是通過人、設備、產品的實時聯通與有效溝通,最終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直連狀態。
目前美國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英法韓處于第三方陣。苗圩認為,“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從時間段上看,德國實現工業4.0大體需要8~10年,和“中國制造2025”基本在一個時期。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和中國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物聯網或工業互聯網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點就是我們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后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的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工業4.0本質上是一場生產模式的變革,從自動化到智能化,跳不出的三個要素就是人、設備和產品。而從我國制造業的現狀來看,“人”是中國走向工業4.0面臨的最大障礙:一方面是長期處在2.0工業思維之下的技術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技術與思維亟需模式相對滯后;另外一方面是,中國缺乏精神傳承,沒有幾代人的努力,德國與日本的工業化也不可能領先。
因此苗圩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就是‘三步走’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路線圖和時間表。我們希望通過這十年的努力,中國能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然而,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之路還需經過多方面的變革,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第一個變革是生產制造方式的變革,這就是要使智能制造成為新興的生產方式。
第二個變革是組織形態的變革。生產的小型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成為企業組織一個新的特征。要著力培育新型產業組織,一是要引導制造企業向互聯網的生產方式轉型,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平臺化和社會化參與的新興產業組織,二是制造企業要積極應用移動電子商務、O2O等新型業務模式。
第三個變革是產業結構的變革。制造業服務化已成為產業變革新的方向。要推動這種服務化,首先要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企業圍繞拓展產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向服務環節延伸產業鏈。例如,制造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就是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發展壯大第三方的物流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發展企業的檢驗檢測認證,就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第四個變革是產業創新方式的變革。協同創新已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新模式。按照《中國制造2025》,要加快完善我們國家制造業的創新體系。這其中,一是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網絡,即建一批面向區域、全國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二是支持重點行業,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三是集中資金、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像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集成電路等。
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中國制造2025”能否讓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強國有幾點核心關鍵不容忽視。
首先,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科技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的核心、關鍵以及共性技術進行攻關,通過創新鏈驅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傳統優勢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其次,制造強國戰略的核心是布局高端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必須高度重視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要促進智能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堅持標準先行,把制訂智能制造標準化作為智能制造的優先領域。把握智能制造發展特點和規律,整合國內標準化資源,借鑒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及美國先進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組織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建設。
最后,通過“制造+服務”提升價值鏈控制力。當前,制造業服務化是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全球價值鏈中的主要增值點,也是提升價值鏈控制力的焦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應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通過“服務”和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價值。制造業服務化的順利推進需要完善的市場環境為其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