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洪
如何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
■林海洪
近年來,眾多高校都在本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多門藝術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的藝術修養無疑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對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要求是否應該止于培養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呢?在眾多專家們高呼人文精神缺失的當今社會,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否可以承擔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作用?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也許能有利于建設我們的和諧社會。
眾所周知,當今的高校教育普遍重應用,而輕基礎,這個問題反映到高校的課程設置當中,就是有許多不具實用性的基礎課程被削減甚至徹底消滅。比如大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在許多工科的高職院校中,這門不具實用性的基礎課程大體已被消滅,而這也許是工科高職院校中唯一能夠起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課程。那么,面對這樣的形勢,如果我們的高校教育還試圖培養出具有一定人文精神,且人格健全的大學生的話,就只有另辟蹊徑了。
好在,這個問題顯然已經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應有關部門的要求,許多高校已在本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多門藝術教育課程,然而,筆者有幸看過一些從事藝術教育課程的老師的教案,發現有許多老師都只是把藝術教育課程當作一門單純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課程。比如電影課就教鏡頭、剪輯等,戲曲課就教角色行當、唱腔等,這些知識當然非常重要,是我們欣賞藝術的基礎,但是,難道僅止于此嗎?我們能不能走得更遠一點?
下面,我想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為例來談一談我如何試圖在戲曲藝術教育課程中進行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傳承教育,算是拋磚引玉,提供一條也許是不成功的教育思路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倫理、政治、經濟、心理結構、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各個層面。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戲曲。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概念是“仁、義、禮、智”,“忠、孝”,綱常名教,尊卑等級。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由孔子創立的這一套文化思想,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中,這必然也影響到了傳統戲曲。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形成了一種把藝術和政治教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傳統,體現在傳統戲曲中,就是戲曲以內容而論主要表現為“善”,其“善”也就是傳統戲曲的社會作用——教育職能。
傳統中國是一個徹底的農業國家,大多數人目不識丁。于是,戲曲這種中國獨有的綜合藝術,用生動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承擔了對大眾進行人倫教育的任務。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傳統文化出現斷裂,再加上后來文化大革命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地徹底破壞,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西方化的影響非常嚴重,許多年輕的大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出現了嚴重的隔膜。
我們說,政治化的藝術觀當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徹底放棄藝術,比如說戲曲的教育功能是否又矯枉過正了呢?殊不知,就連高舉五四新文化運動大旗的陳獨秀先生都曾經說過:“戲園者,實普天下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之教師也”。可見,就連這些強烈主張“睜眼看西方”的大學者們都承認戲曲的教化功能,我們又豈能聽任戲曲僅僅象博物館中的展品一般展示在學生面前,而不還原戲曲強大的教化功能呢?
比如說,在傳統戲曲劇目中,有一部《趙氏孤兒》,故事講述了晉靈公武將屠岸賈僅因其與忠臣趙盾不和與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竟殺滅趙盾家300人,僅剩遺孤被程嬰救出。屠岸賈下令將全國一月至半歲的嬰兒全部殺盡,以絕后患。程嬰遂與老臣公孫杵臼上演“偷天換日”之計,以犧牲公孫杵臼及程嬰之子為代價,成功保住趙氏最后血脈。20年后,孤兒趙武長成,程嬰繪圖告之國仇家恨,武終報前仇。作品表現了棄惡揚善的倫理觀和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集中體現了儒家忠義的道德觀念。
《趙氏孤兒》圍繞著趙盾、屠岸賈的不和,展開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歌頌了程嬰、公孫杵臼等人重義氣、輕生死、忠勇義烈的高尚品質。在第四折中程嬰說道:“單為這趙氏孤兒,送去了多少忠臣賢士”,說明了該劇忠義的主題。該劇的結局是大報仇,這種結局的處理顯然是中華民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傳統審美心態的反映。趙家門客程嬰只因趙家對他“十分優待”,他知恩報恩,才冒著生命危險,犧牲親生兒子救出孤兒。而報恩,便是儒家所提倡的“忠”。韓厥、公孫杵臼等人舍生取義,是重承諾,是清正剛烈,這種凜然正氣正是中華精神的體現,是儒家所提倡的“節”與“義”。
當然,除了《趙氏孤兒》之外,以儒家提倡的“忠、孝、節、義”為其基本內容的傳統劇目還有很多,比如楊家將、包公戲、水滸戲以及三國、兩漢、隋唐演義等,其中都不乏儒家思想的內容。
綜上所述,既然戲曲具有如此強大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功能,我們就不該放任戲曲欣賞課淪為一種在課堂上展示一個從我們生活中幾乎逝去的標本的課程,而應當盡量地選擇具備儒家思想、乃至道家、釋家思想的劇目,以達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目的。
推而廣之,其它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又何嘗不能如此呢?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