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
·卷首語·
希望工程,點燃失學孩子的夢想
□鄭蔚
中國還從來沒有一項公益活動,得到民眾自發的支持這么廣泛、持續的時間這么長久、覆蓋的地域這么遼遠,而受益的人群又如此眾多。
1989年10月27日,希望工程首批資助的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13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迄今為止,受助學生已經多達495萬名。
25年前的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大別山區落成。迄今為止,希望工程為農村貧困地區援建了18396所希望小學。
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希望小學,是1990年由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克強親自選址的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去年的10月28日,金寨縣希望小學收到了李克強總理的回信,他在信中說:“希望工程向世人傳遞出一種積極的意義: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一點,你們學校走出的希望工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張宗友、‘大眼睛’蘇明娟便是最好的例證;尤其可貴的是,希望工程在很短的時間里,匯聚起海內外四面八方的愛心涓流: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建設社會最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
截止2014年第三季度,希望工程已累計募集捐款100.72億元。在全國農村的每100所農村小學中,就有7所希望小學。完全可以理解,25年前,當希望工程草創之初,它的運作模式和管理經驗是如何從無到有、在摸索和坎坷中如何趔趄前行、逐步完善。但當它像火把一樣點燃之后,生活在崇山峻嶺和窮鄉僻壤里的千千萬萬個家境貧寒的孩子,就像酷旱中下了場透雨,就像盲人看到了明光!
希望工程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可以重來,今天的人們一定會做得更好。但要是沒有希望工程,社會將要付出怎樣的沉重代價,今人絕對無法想象。值得慶幸的是,希望工程沒有自滿。25年了,希望工程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止。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旭東告訴筆者,從2007年起,希望工程就開始了全面升級:從過去的危房改造,升級為“改善青少年成長環境,倡導社會關愛實施資助干預,致力于實現教育公平”。希望工程開始更注重孩子的心靈成長:怎么讓山區的農家孩子能看上精彩的電影?怎么讓買不起球鞋的孩子馳騁在足球場上?怎么讓除了課本再也沒有課外書籍的孩子能讀到啟迪心靈的文史作品?怎么讓充滿憧憬的眼睛通過互聯網看到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怎么讓留守兒童能與遠方的父母道一聲“媽媽、爸爸”……
希望工程面臨著種種新的難題和挑戰,又當如何應對?為了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能有歡樂的童年,為了讓他們能身心健康地走進初中、高中和大學,希望工程已經助力實現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2萬多個、配備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5000多套、配備電腦教室和快樂音樂教室各900多個、美術教室300多個,還有8萬多名鄉村教師走進城市接受培訓……
跨進2015年,中國青基會開始實施“希望工程微校計劃”,將希望工程落實到鄉村小學,乃至教學點,將社會公益力量延伸到貧困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協助當地政府改善薄弱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推進教育公平。“希望工程微校計劃”,已經劃定的資助區域為集中連片的特困區域、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共計1100個縣。王旭東說,微校計劃要達到的目標是: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吃飯有廚房、睡覺有鋪位、學校有廁所、教學有設備;當地的教育部門還將為微校配備合格的教師。
“希望工程”的使命仍未完成,它仍在祖國的高山大川之間延伸。它跨越荒漠與貧瘠,打通期盼和絕望,融化閉塞為通達,讓千千萬萬個農家孩子說出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點燃他們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夢想。
(相關報道《訪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見本期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