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波
家鄉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只因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民族風情濃郁,被譽為湖南的“香格里拉”。這里物產豐富,特別盛產木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處沅江上游渠水河畔家鄉的木材調運全靠水路放木排了。
童年有許多趣事,但我最喜歡的是站在家鄉的渠水河畔,看排工師傅放木排。
放木排有兩道前奏曲:開山砍樹,架廂拖木。整塊樹木第一天砍伐叫開山,侗家砍樹有許多禁忌,領工頭事先講山話:“斧口要朝上坡,樹蔸掏變雞窩?!奔軒夏臼且豁椘D苦的勞作。架廂就是架設懸空、運木的棧道,在崇山峻嶺懸崖陡峭的山谷中,把那有一抱多大、幾丈長的大樹,原原本本地拖到河邊,除大家通力合作之外,主要靠領工架廂的技術和指揮才能了。
冬去春來,風景秀麗的渠水河畔開始漲水泛黃。被家鄉人稱為“排古佬”的放排工們開始為生計勞碌奔波活躍起來。家鄉的木排,一般從播陽、雙江兩條河經縣溪放到靖州和洪江。遇到水流湍急的河道險灘,人在排上,手握竹竿,只見眼前景物匆匆而過,耳邊風聲呼呼作響,身邊衣襟獵獵有聲,腳下水聲汨汨砰然,使人深切感受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豪邁奔放。放排漢都是大山的兒子,他們帶有山里人的野性,不時說些粗魯的野話,面對兩岸隱退的青山,經常振臂大聲叫喊:呃嗨,我來了……
木排到了風平浪靜的水面,則又可享受一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趣。這時,掏出旱煙,吞云吐霧,靜觀水面,魚翔淺底,歷歷可數。放排多時,寬闊的水面都被木排布滿,看不到河水,場景蔚為壯觀。當然,放排也有較大風險,特別是在過有多處巨石擋道的“老虎灘”,排路一定要沿“S”形走,排工師傅一定要左點右撐,前彎后繞,不然輕者會被撞得鼻青眼腫,重者還會排毀人亡,因此,沒有足夠的勇氣、膽量和技藝是做不了放排漢子的。天長日久,“排古佬”難免也會孤單寂寞。他們為了排遣打發時光,猜謎、釣魚和對山歌成了主要的娛樂內容。
“憶當年,綠影婆娑,自入郎手,綠少黃多,歷經了幾度風雨,幾番折磨,休提起,淚灑江河。”一位頗有書生意氣的年輕放排工這樣出謎給同伴猜。真看不出“排古佬”里也有懂、甚至還會填唐詩宋詞的。其實,這位放排工就是渠水河畔有名的“土秀才”,中學時就曾在省級文學刊物發表文章,因家境貧寒,想通過放排生活磨練意志,走出大山?!胺排诺闹窀汀?,他的同伴不假思索地答道。一看“土秀才”那驚喜的表情,答案肯定確切無疑。
年輕人文化自然要高一些,年紀大的放排工就喜歡釣魚了,而且善釣。有渠江排工號子云:“排古佬,老焦焦,腳踩木頭手板棹;一陣日頭一陣雨,淋得腦殼臭尿臊;停排靠岸去釣魚,樂也融融誰知曉。”每當夕陽西下,老排工們便到河岸邊挖些蚯蚓、引蟲或抓幾只螳螂、蚱蜢作釣餌,熟練地取出隨身攜帶的“寶物”,對著木排旁邊的礁石巖洞拋釣下竿,不到一個時辰,十幾斤大小的鯉魚、草魚,甚至甲魚等,紛紛成了“排古佬”的晚餐佳肴。
一個夏日的黃昏,雨后初晴,湛藍的天空掛著一條久違了的彩虹。剛一放學,我和春狗、米崽等幾位兒時伙伴,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排上,脫去衣服,光著屁股準備游泳。見不遠處有一個皮膚黝黑,頭戴一頂破舊草帽、儼然像“姜太公”一樣的“排古佬”在悠閑垂釣。突然,“排古佬”牛角竿上的車盤被河里一條大魚往深水處拉得“吱吱”響,“排古佬”就是不松勁,總是讓大魚在深水潭里走著“之”字路?!芭殴爬小备嬖V我們,真正要降伏大魚還得約半個小時,于是,急性的我帶頭拿起魚網兜,“撲嗵”跳進河里,協助“排古佬”把足有七、八斤重的大草魚撈上排來。“排古佬”欣賞地看著我們:“上山打野豬見人一份,把魚拿回家去,干掉?!蔽覀兒镁貌呕剡^神來,一起向“排古佬”鞠了一躬,褲子來不及穿,趕忙提著大魚和衣服跑回家?!奥c,當心把你們的小雞雞摔壞了”。接著身后傳來“排古佬”一陣“哈哈”爽朗的笑聲。我的奶奶善于烹飪,我們幾位伙伴好好美食了一頓,當晚我們做了同一個夢:都在美麗的渠水河畔垂釣。啊,當“排古佬”竟成了我們兒時的夢想……
如果猜謎和垂釣還有年紀大小之分,那唱山歌則是老少皆宜的拿手好戲。木排撐到河邊的苗鄉侗寨人家,碰見熟識和不熟識的姑娘們在洗衣洗菜,又有一陣熱鬧了。年輕小伙先開口一串歌:
“哥哥放排去悠悠,
手撐板刀不回頭。
隨波逐浪擔風險,
一路相思到靖州。”
若是遇上中意你的姑娘,會立即對上:
“風里浪里莫憂愁,
等你歸來吊腳樓。
拖木放排掙來錢,
剪得喜字貼窗口。”
“咚”!一顆石子擊在木排邊,濺起小伙一身一臉白露,木排從姑娘面前閃過,竹竿卻帶著一把珍珠灑向姑娘,嘿,漂亮的阿妹,別急著把這些水花抹去,這可是玫瑰般晶瑩的祝福喲……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如今,昔日征戰在渠水江畔的那些排工們都已白發蒼蒼或已經作古,今朝的渠水河畔,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排古佬”早已免卻了水上勞作的漂泊之苦。每當我回到家鄉,總情不自禁地來到渠水河畔,站在岸邊望著悠悠遠去的渠水河思緒萬千,當年排工師傅們搏擊風浪、放歌猜謎和釣跡游蹤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他們那不畏艱險、粗獷豪爽和樂善好施的形象已鐫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耳邊又仿佛傳來了排工師傅們放排的號子聲——呃嗨,我來了……
月是故鄉明。
離開家鄉一晃二十余年了,故鄉的山山水水無時不在心海里夢牽魂繞。
我的故鄉是湘西古鎮縣溪,這里有四個田園牧歌式的美麗苗寨——篁筐、戈沖、桿子溪、占字巖。苗家的鄉村山清水秀,民俗風情古樸典雅,四季景色宜人。春天,我們在山花爛漫、松青翠竹的林間捉迷藏;夏季,我們在清澈見底、魚蝦游歷的溪里戲耍;秋季,我們在層林盡染、野果累累的樹上采擷,冬季,我們在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的原野打雪仗……
俗話說:“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蓖甑奈覀冏钆瓮氖潜却汗澾€熱鬧的苗鄉還齋節了。
苗鄉還齋節是在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這天,苗寨村村打糍粑,家家宰豬殺雞殺鴨,一派熱熱鬧鬧的喜慶景象。
那時,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我和弟弟跟隨奶奶,在叔伯的照顧下,快樂地歡度著童年的時光。不知不覺上小學一年級了,在一個明月高懸、星星閃爍的夜晚,初諳人世,好奇的我和弟弟纏著奶奶問還齋節的來歷。奶奶略為沉思了一會,告訴我們:古時這一帶的先民都以狩獵兼做石匠編織竹器為生。戈沖、桿子溪因地勢險峻,古時攆山的人往往追到這里,野豬、山羊精疲力盡,獵人輕易地用桿子、梭鏢把野物捅死,因此這個地方叫戈沖、桿子溪。篁筐(現為黃強) 的本意是這里的先民,利用滿山的竹子,編織竹器販賣謀生。所以直到現在這里還有很多善于編竹器的巧匠。占字巖的青石質地堅固而細滑,好刻碑制排坊,故名占字巖。
默默站在旁邊的堂兄接著說:相傳古時候有一年大旱,這些手藝人雖有巧奪天工的技藝卻也沒法謀生了。他們在陡坡上種玉米,玉米發不出芽;去挖芒粑,鋤頭冒火星挖不進土;去捕獵,獵人和獵狗都沒吃的,無力氣攆山,種子吃光了,樹皮都剝光吃了,實在再沒法想了。
在這危難時刻,恰巧神農云游路過這里。神農問明情況說:“你們單靠打獵做手藝謀生不是長遠之計,不如大家動手把陡坡挖成梯田,撒上小米。十月還有小陽春,我還有些種子,你們趕快把它種上?!?/p>
從那以后,苗家便開始種田,生活也逐年富裕起來。為記住這位造福于苗家的神農,大家把十月初一這天定為“還齋節”,祭祀神農。
我們聽得似懂非懂,朦朦朧朧,但我對有一年的十月初一卻記憶猶新。那天天剛剛麻亮,深秋的晨風帶著絲絲涼意,只見堂屋里擺著一斗稻谷,一升白米,插上三炷香,神龕上擺設三炷祭品,燃香點燭,準備鳴放鞭炮。虔誠的伯伯和堂兄脫得赤條條一絲不掛,跪下磕頭禱告:“小民陳設祭品,奠祭先賢,至誠至善,望神農有鑒,親臨寒室享受,永保黎民百姓,連年豐收,四季太平。”
一直沒見一向早起勤勞的奶奶、伯媽和堂嫂,原來祭祀禁忌女人偷看,女人要等男人祭祀完畢鳴放鞭炮后才起床做家務事。相傳神農只穿樹皮、樹葉,忌諱女人看見。男人也要光著身子,免得神農猜疑。
等祭奠完畢,青山相依,碧水相連的新廠、江口等外寨的親朋好友陸續到來,只見苗寨里的各家各戶都宰殺三牲,就像操辦結婚筵席,熱情好客地款待來賓。
八歲那年,我和弟弟都依依不舍地道別了養育過我們的父老鄉親,離開了給予我們無數歡樂和美好回憶的小山村,來到古鎮上的恭城書院讀小學,爾后便是在百米之外的縣二中讀完高中,從此就離開了家鄉,四十余年來雖然歷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過了無數個豐富多彩的節日,但最難忘的還是苗鄉的還齋節。
在歷史上,有“南夢極地,北越襟喉”之稱的湘西通道侗鄉,有位“美得讓人心疼”的姑娘,她靚麗優雅,溫柔善良,恬靜如萬佛山晴空的一朵白云,悠然飄搖,又像是獨巖雨后初晴的一道彩虹, 溫潤迷人,有如春天的龍底清澗載花,清麗婉約, 流動的芬芳訴說著平坦河風雨橋的似水流年和馬田鼓樓的滄海桑田,你在車水馬龍的雙江芋頭古侗寨演繹侗戲,講述侗款,祭祀薩瑪,不慌張盲從,自信而淡定,在三省坡下大霧梁和獨坡六月六歌會的牛腿琴和喉路歌聲與斗牛搶魚的笑語中從容地面對人生的失意惆悵,鮮花掌聲,憧憬向往……
一雙善睞明眸,如一汪清澈的大高平山上的甘泉,一波蘇醒了的下鄉玉帶河碧水,蕩漾著甘溪恩戈熱帶雨林葉尖的露珠,匯入九龍潭大峽谷飄逸的飛瀑中,便有另一種豪情。偶爾的嫣然一笑,縱是江口漁歌的斗轉星移,木腳宏門沖原始森林的光陰荏苒,坪陽再生人的轉世輪回,傳素黃沙崗的芳草連天,也會滿目柔情,訴說百里侗文化長廊哆嘎哆耶和皇都侗族大歌的青春激情與靈動,品味腌魚腌肉的油茶苦酒飄香的黃土合隴宴的和諧美好,我在千年湘西縣溪古鎮恭城書院聆聽“通道轉兵”的神奇,在羅蒙山下渠水河畔的秋月良宵吹奏蘆笙,搖曳荷香,心中泛起了情絲萬縷,仿佛一睹恰似嫵媚嬌羞女的侗妹在行歌坐夜的琵琶歌聲中編織侗錦,輕移蓮步,真乃播陽白衣觀里寂歌繞夢三千怨,夜夜醉君容,戈沖兵書閣中柔語畫情萬種調,聲聲戀清風……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真想把一顆心交給她,讓她從象征財富的牙屯堡金殿里出發,走出菁蕪州古色古香的芙蓉陳團寨門,跨過彌漫小水戰斗硝煙的杉木橋,穿過平坦橫嶺和陽爛鼓樓,翻越長江與珠江分水嶺的隴城八斗坡,陪伴她在被譽為“綠會”的溪口,臨口十萬畝松竹林海里幸福展顏,陪著她在悠悠播陽河,曬口高峽平湖中風雨同舟,陪伴她走過湘西侗鄉,世界通道,美麗人生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