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_ 夢 穎
古巴紀行
文/圖 _ 夢 穎

哈瓦那的Malecón海濱大道
清晨五六點的哈瓦那已經從睡夢中醒來了。老爺車從街上開過,帶著刺耳的喇叭聲和難聞的黑色尾氣,揚起漫天塵土。遛狗的人、在街邊吃早飯的人、在路邊聊天的人,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學校里響起上課鈴聲。商店陸續開門,一些賣食物的小店只開一扇窗,錢遞進去,食物遞出來。國營面包店和蔬菜瓜果店的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古巴的女人們喜歡顏色鮮艷、滿是花朵的衣飾,也有女人把花插在頭上,翹著屁股挺著胸,一扭一扭地走過去。而男人們見此會評論一番,或是直接對著她們做出親吻的口型。路口的小公園里擺起了販賣蔬菜、水果、肉類的攤子,種類豐富,像國內的菜市場。
這里是被譽為“加勒比海明珠”的古巴,因被墨西哥灣暖流輕輕撫過,即使在12月,氣溫也有20多攝氏度。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賦予了古巴美麗的海灘、植被茂密的山谷以及土壤肥沃的平原。于是,這里便有了世界聞名的蔗糖工業、煙草種植業,出產了頂級的雪茄、朗姆酒和咖啡。而四百年左右的西班牙殖民統治與加勒比以及南美地區的原住民文化、非洲的黑人文化、歐美文化甚至華人文化交織,在這座狹長美麗的島嶼上,繁衍出了獨一無二的古巴文化。古老與現代、外來與本土、開放與封閉,這些相互矛盾的元素在古巴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相生相依。
屋子里的老式電話響了,阿瑪麗莉接起來,順勢坐在咯吱作響的皮制沙發上開始閑聊。阿瑪麗莉是一位年近50歲的古巴婦女,膚色偏棕,一頭齊肩鬈發,個子很高,是我在哈瓦那居住的民宿主人的姨媽,負責給房客做早餐、打掃衛生、照看房子以及接待新來的客人。古巴人不富裕,看起來貧富差距也不太大,除了看電視和聊天,古巴的中年婦女似乎也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更別提什么保養皮膚或去美容院做SPA。再加上熱帶強烈的紫外線和半輩子的勞作,阿瑪麗莉看起來十分滄桑,但這并不影響我對她的喜愛。她是一個活潑有趣的婦女,說起話來總是繪聲繪色、手舞足蹈。她尤其喜歡給我們講以前那些住在這里的背包客的故事,而西班牙語動聽的聲調為她的敘述增添了戲劇色彩。
和大多數古巴人一樣,阿瑪麗莉的生活是安逸的,工作簡單,空閑的時候就趴在露臺上看街景,見到熟人便打一聲招呼。古巴的街道上到處都是閑來無事的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有玩多米諾牌的,有聊天的,也有只是看著來往路人的,好像他們每天不用工作也能生活。哈瓦那生活節奏之慢,甚至讓人懷疑這里是否是21世紀。
其實古巴人有理由慵懶安逸。政府為居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無論是普通的醫院、診所、家庭醫生,還是歐美國家的人最看重的牙醫,都是全民免費。而且古巴的醫療體系十分發達,光從事醫療衛生事業的人(包括醫生、護士、護工等)就有26萬左右,占總人口的2.3%,每137個古巴人中就有一名醫生。每年,古巴還向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派遣醫療團隊進行援助(比如古巴每年向委內瑞拉派出一定數量的醫療從業人員,而委內瑞拉的回報是石油,該項目被稱為“石油換醫生”計劃)。我曾經在哈瓦那的一家餐廳遇到了一個在哈瓦那大學學醫的厄瓜多爾青年,他說古巴的醫學水平享譽拉丁美洲,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從事醫療事業的人都來這里學習深造。
除了醫療免費,教育在古巴也是免費的。因此,古巴人不需要花錢投資子女的教育。1961年,古巴政府開展了一項掃盲運動,現如今,古巴的成人識字率高達99.9%,15歲至24歲年齡段人群識字率達100%。古巴人每月的薪資也基本固定,所以古巴人的生產積極性并不高,許多人都過著賺多少就花多少、及時行樂的生活。這也是為什么古巴成為眾多舞蹈家、音樂家、詩人等藝術家享受生活、尋找靈感的地方,而朗姆酒、雞尾酒、古巴音樂、性感的混血女子、加勒比海、色彩豐富的流線型美式老爺車等元素,更是為古巴增添了許多魅力。
古巴目前仍然實行計劃經濟,絕大部分產業為國有制。2011年,在古巴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才逐漸允許規模較小的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而且多限于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比如民宿、出租車、酒吧、餐館等。雖然古巴“六大”決定逐步取消食品和日用品的配給制,但政府仍然會按需分配一些基本生活用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古巴流通著兩種貨幣,一種叫作可兌換比索,簡稱CUC,持有者多為外國游客,大部分旅游產業如賓館、民宿、餐廳、酒吧、劇院以及一些大型的超市、電子電器商店、奢侈品商店等,都使用這種貨幣;另一種是古巴比索,簡稱CUP,在大部分當地人去的國營商店,如小型超市、蔬菜瓜果店、面包店、甜品店、公交系統中使用,而政府每個月分發的薪資也是此種貨幣。而CUC與CUP的匯率竟然高達1∶24,這也就意味著,同樣一個冰激凌球,古巴人只需花1比索就能買到,而外國人卻要花24倍的價錢才能買到。

↑哈瓦那的中心城區,建筑都比較破敗

↓作為哈瓦那主要旅游景點的老城區,這里的建筑都富有殖民主義色彩

古巴人的生產積極性并不高,生活慵懶安逸,街上常有無所事事的人
然而,這種貨幣雙軌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弊端。拿古巴的人均月收入來說,一個普通古巴人每個月的薪資只有15CUC左右,而一盒1升裝的牛奶卻要3CUC,在高檔一點兒的餐館,一個主菜就要10CUC。雖然政府強調收入平等,但當古巴人看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一天的消費就比他們一個月的收入還高的時候,不平衡感顯而易見。即便同樣是古巴人,從事旅游業相關行業或是個體經濟的人群收入也要遠高于平均水平。所以,雖然整個社會看起來較為平均,但貧富差距真實存在。一方面,政府需要通過國際貿易、旅游業,甚至引進投資來推動經濟發展,從而支撐全民免費的醫療、教育等福利體系,而無論是多么有限的對外開放,都會讓財富在一部分人手中聚集。另一方面,政府又希望人民擁有平均的財富,于是控制薪資的發放,實現人人平等。但兼顧經濟發展與財富平均并不能夠輕易實現。
除了貧富差距,物資缺乏是我在古巴感受最深的一點。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美國對古巴長期的經濟封鎖,同時也限制了許多與美國有商貿合作的外國公司同古巴進行貿易往來。
古巴城市中的商店和超市特別少,超市里商品的種類也十分有限。商店里售賣的零食,除了本土品牌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的品牌,大多數都是瑞士的雀巢。飲料除了雪碧、可樂、芬達之外,幾乎全部都是古巴西恩富戈斯省的自有品牌Ciego Montero。而新鮮的肉類、蔬菜等,大多只能從國營市場或當地的菜市場購買。即便是大型超市,也存在整個貨架只擺放一種商品的現象。日常的生活用品、家用電器、床上用品、服裝等,在超市里幾乎沒有,需要到指定的國營商店購買。除此之外,2011年古巴政府才撤銷了禁止古巴人購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禁令,而外國人還不能在古巴買手機,只能租賃手機和SIM卡,每日的租金需要3美元到5美元。在古巴,除了手機,互聯網的使用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只有高等教育機構、國有企業、公共服務機構才擁有有線網絡,且只能使用古巴本國的局域網;只有高檔酒店才開設無線互聯網,可以自由登錄國外的網站,但使用者需要支付每小時6美元到10美元的上網費用。因此,想要去古巴的旅行者,一定要做好與外界隔絕的準備。
我曾遇到過一個在哈瓦那工作的IT工程師。他接受過高等教育,現在在國企為政府開發電腦軟件,工資比普通古巴人高一點兒,卻從來沒有出過國。我問他:“難道你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嗎?”他似乎有些無奈:“我沒有足夠的錢買機票出去旅游呀。”然后他又釋懷地笑了笑,說:“其實古巴人都知道我們的國家存在著很多問題。不過,我們現在生活得還算不錯,不愁吃穿,看病和讀書都不用花錢,而古巴政府也正在努力地做出改變。那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好的。”

↑古巴人在街邊玩多米諾牌。在古巴,這是一種十分流行的娛樂方式

↓除了國營市場,蔬菜、肉類大多從這樣的菜市場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