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云無心
茶中那縷肉鮮香
文_云無心
云無心,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在多家媒體開設個人專欄,出版有科普系列《吃的真相》。

在適當的沖泡方式下,優質的綠茶會有一縷淡淡的鮮香,類似于肉湯的味道。這縷鮮香,主要來自于茶中的氨基酸。
這些氨基酸中大約有一半是茶氨酸。在化學結構上,它與組成蛋白質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類似。煮肉的時候,蛋白質中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從蛋白質中被釋放出來,成為游離的谷氨酸鹽。游離的谷氨酸鹽會產生鮮味,這就是肉湯或者海帶湯中鮮味的來源。茶葉中的茶氨酸也是游離的,因為與谷氨酸和谷氨酰酸結構上相似,也會產生與它們類似的鮮味。這種鮮味是組成茶的風味中至關重要的一種,也是構成“好茶”的基石之一。
茶氨酸的含量跟茶的品種、采摘的部位甚至季節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言,它能占到茶葉干重的1%到2%。經過沖泡,它在茶湯中的濃度就比較低了,產生的鮮味在多數人的鮮味閾值附近,即更高就容易感受到,更低就不容易感受到了。由于受到茶中其他成分的影響,比如咖啡因的苦和茶多酚的澀,這種鮮香很容易被掩蓋。所以說,優質的茶含有較多的茶氨酸,適當的沖泡減少了其他味道的干擾,它的鮮香就容易被品味到。如果缺乏良好的沖泡技術,又想體驗一下這種鮮香,也可以采取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把較多(比如10克左右)較好的綠茶用七八十度的水泡兩三分鐘,然后把茶湯倒出來,直接聞泡開的茶葉就可以了。
如果只是產生鮮香的話,茶氨酸顯然不足以引起那么多的關注。因為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人們自然會覺得茶氨酸也具有抗氧化性,對它的研究也就相當多—研究多了,就難免發現一些功效。
茶氨酸到了腸道,會很快通過吸收進入血液,并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全身,也有一部分會被分解,然后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令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是,有一部分茶氨酸會突破血腦屏障,直接影響大腦活動。比如有一項研究就是讓志愿者服用50毫克茶氨酸,監測服用前后的腦電波變化,發現在服用茶氨酸45分鐘到105分鐘之間的5次掃描圖上,阿爾法波的強度明顯增強。阿爾法波是最基本的腦電波信號之一,它的增強證實了茶氨酸可以直接影響大腦的活動—當然,這種影響對人體活動與身體健康具有什么樣的影響,科學家們還在進行各種假設與驗證。比如有中國科學家稱茶氨酸可以抑制人體對尼古丁的依賴,從而對用喝茶來抑制煙癮或者輔助戒煙提供了理論支持。
茶氨酸除了在一種蘑菇中存在之外,飲食中的來源基本上只有茶。而在茶中,茶氨酸又總是與咖啡因如影隨形,所以很多科學家在研究茶氨酸的時候,也不忘把咖啡因帶上。
咖啡因能產生多種生理效應,茶氨酸也是。有一種很有意思的影響是關于皮質醇的。皮質醇是一種腎上腺激素,在焦慮、壓力、痛楚等情緒出現時會增加,因此又被稱為壓力激素,其變化還可能與血糖、血壓、免疫抑制等生理因素相關。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增加皮質醇的分泌,而茶氨酸則會降低。也就是說,在對皮質醇的影響上,二者的作用相反,較勁的結果是皮質醇的水平盡量不發生偏移。雖然不能斷定皮質醇的增加與焦慮等情緒之間誰是原因誰是結果,不過避免皮質醇的波動總還是有利的事情。
茶氨酸和咖啡因也不總是這樣互相拆臺,在很多方面它們還是互相支持的。比如有很多隨機雙盲對照研究,探索茶氨酸和咖啡因對認知和反應能力的影響。總體而言,這二者對這些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二者結合起來的效果則更佳。
當然,這些研究的規模都比較小,基于它們來得出茶氨酸“有效”的結論還過于草率。不過,它在安全性方面畢竟沒什么問題,這些初步的研究也就足以支撐它在美、日等國成了頗具號召力的膳食補充劑。2014年7月18日,中國衛計委批準茶氨酸作為新的食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