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裴成榮 張愛玲


摘要:以大唐西市為例,研究了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關系。研究認為,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是互輔共進的持續發展模式,其包括三大機制:價值生成機制是和諧共生的動力源泉,運行機制是和諧共生的堅實基礎,利益分配機制是和諧共生的基本保障。研究結果表明: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模式值得大力推廣,關鍵要形成以構建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的價值生成、協調運行和利益分配三大核心機制。
關鍵詞:文化遺址;文化產業;大唐西市;政府;市場;中介組織
中圖分類號:G1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2-0026-07
長期以來,經濟建設與文化遺址保護被視為一對矛盾,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文化遺址保護經常被認為是經濟建設發展的“包袱”。大唐西市原來是盛極一時、名揚中外的世界貿易中心、時尚娛樂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現在其遺址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陜西佳鑫實業公司對其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創造了保護民營資本和利用文化遺產的雙贏結果,創建了文化遺址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的有效模式,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因此,以大唐西市為例,本文總結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基本經驗,剖析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共生機制,推廣遺址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先進模式,對全國文化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一、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
產業關系模式分析借鑒共生理論,按照遺址保護完好與否和關聯產業是否發展的相互關系,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發展形成4種共生關系,相應產生4種發展模式(表1)。
表1中,文化遺址保護與破壞分別表示為X1,X2;關聯產業發展與停滯分別表示為Y1,Y2。
從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兩者互利共生、和諧互動(X1,Y1),該模式稱為和諧發展模式,如西安大唐西市遺址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就是此類模式的典型。第二,關聯產業獲得了暫時性發展,但是文化遺址卻遭到嚴重破壞,兩者呈現偏害共生關系(X2,Y1),該模式被稱為破壞式發展模式。如洛陽龍門石刻、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均曾因過度開發,導致文化遺址遭到極大破壞。第三,文化遺址被有效保護,但是遺址關聯產業并未相應發展,兩者呈現偏利共生關系(X1,Y2),該模式被稱為單一保護發展模式。中國多數文化遺址均屬此類。中國文化遺址長期實行國有事業保護政策,經費由政府直接撥付,保護單位無保護資金的壓力和發展文化產業的動力,關聯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另外,一些民營資本經營的博物館也屬于該類,如關中民俗博物館,其保護資金主要源于自有、社會捐贈和微薄的門票收入,關聯產業未得到充分開發,文物保護與關聯產業呈現分離狀態。該模式因為保護與產業的現實分割,被稱為“單一保護模式”。第四,文化遺址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關聯產業也沒有實現發展,或者因為遺址遭到破壞,而導致關聯產業發展受阻停滯,形成競爭消亡關系(X2,Y2),該模式被稱為“毀壞停滯模式”。這在經濟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尤為普遍,大批文物遺址,甚至級別較高的文化遺址,因為政府財力有限,無力投入,而民營資本受制于政策約束或囿于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而不愿介入,導致文化遺址破壞與關聯產業發展停滯并存。
在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以上4種共生關系與模式中,偏害共生關系與破壞發展模式(X2,Y1)、競爭消亡關系與毀壞停滯模式(X2,Y2)均以一方受損或雙方共損為結果,具有不可持續性。互利共生關系與和諧發展模式(X1,Y1)、偏利共生關系與單一保護模式(X1,Y2)是兩種可供借鑒的發展模式,其中文化遺址單一保護模式(X1,Y2)是以保護主體之外政府強大的財政撥款或非政府組織巨額持續輸血式無償投入為前提。而在政府保護資金有限和非政府組織投入意愿微弱的條件下,依賴于保護責任主體“自我生血,自我發展”的共生和諧發展模式成為遺址保護可供選擇的最佳模式。
二、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與
合理利用的基本經驗大唐西市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政府引導、鼓勵支持;科學規劃、規范管理;企業主導、市場運作;以商養文、以文促商”[1]。
第一,政府主動引導,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在大唐西市發展過程中,中央、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給予大唐西市諸多的引導、幫助和支持。一是西安市政府解放思想、充分放權,將大唐西市文化遺址委托給陜西佳鑫實業公司代行保護,開創全國民營資本參與文化遺址保護之先河。二是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對大唐西市高度關注。一方面,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文物局大力支持大唐西市納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陜西省文物局創新行業人才交流機制,抽調文物系統在崗領導干部和專業人員赴大唐西市博物館和公司任職,對大唐西市遺址保護工程和博物館建設給予人才和技術扶持,突破民營企業人才和技術缺乏的瓶頸。三是中央、省、市領導大力支持并出席大唐西市舉辦的文化活動,保證必要的禮儀接待,使大唐西市的文化活動更具影響力和號召力。四是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支持和信用擔保的作用,通過財政獎勵和金融協調會,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資金困難。
第二,企業科學規劃,進行規范化管理和專業化保護。大唐西市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和責任感,始終貫徹科學規劃原則,對文化遺址進行規范化管理和專業化保護。一是堅持權威設計。他們分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劉克成、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安家瑤、日本建筑專家小川清一組建成專業設計規劃團隊,對遺址保護進行科學規劃。二是堅持科學論證。他們邀請陜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和文物保護專家對遺址展示方案進行深入研究、反復論證、專業評估、修訂完善。三是專業化管理。他們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對遺址保護標準審批方案的要求,制定“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案”,對遺址進行專業化加固、鋪樁和回填保護。四是嚴格保護。他們聘請文物系統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負責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工作,提高大唐西市的文化遺址管理水平。
第三,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經營。大唐西市是全國第一個由民營資本參與保護的高規格文化遺址類項目。陜西佳鑫實業公司是大唐西市遺址發掘、保護、利用、建設、展示以及舉辦各種公益性文化活動和產業經營活動的主體,完全遵循市場原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其經營活動覆蓋旅游、商業和古玩交易、文博事業、文化藝術、會展活動、商業地產、住宅地產等眾多領域,主要通過策劃 “大唐西市春節文化廟會”、“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文化產業洽談會”、“大唐西市文化遺產節”、“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絲綢之路萬里行”、“2011歐亞經濟論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分會”等活動,聚集人氣,提升文化品牌價值,推動大唐西市住宅地產、商業地產發展,實現企業盈利和發展。
第四,以商養文,以文促商,商文互輔共進。以商養文,以文促商是大唐西市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的有效運作模式。以商養文主要通過有序發展關聯產業與文化主導產業兩大途徑實現:一是陜西佳鑫實業公司通過挖掘遺址文化,促進文化與地產融合,建設高價值的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兩大關聯產業,形成文化遺址保護的反哺資金。目前,大唐西市擁有國際古玩城、商務酒店、高尚住宅在內的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業務,其豐厚的商業租金和利潤已經成為文化遺址保護資金的主要來源。二是大唐西市依托文化遺址資源,積極策劃發展旅游、會展、演藝、時尚餐飲等文化主導產業,逐步形成大唐西市新的主導產業和反哺文化遺址保護的新的資金來源。以文促商主要通過文化價值產業外溢與文化創意產業化兩大途徑實現:一是大唐西市通過組織“大唐西市春節文化廟會”、“ 大唐西市文化藝術博覽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吸引眼球,集聚人氣,營造富有濃郁文化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商業地產和高尚住宅,極大地提升了大唐西市商業地產、住宅地產品質和商業價值。三是大唐西市通過興建民營博物館,挖掘和展示大唐西市盛唐文化、絲路文化、商業文化,促進其與旅游、商貿、會展、餐飲、演藝的融合,形成獨具盛唐貿易文化、絲綢文化、時尚娛樂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區和文化產業發展基地。
三、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
產業和諧共生機制分析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機制是指通過價值生成機制、運行機制、利益分配機制,能夠有效調動各個經濟主體主動參與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關聯產業開發,形成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互利共生、和諧互動的發展機制(圖1)。該機制主要包含3項基本內容:一是促進微觀經濟主體意愿投入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價值生成機制。二是能夠保障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的運行機制。三是能夠持續推進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和諧共生的動力:價值生成機制
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能夠有效促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是促進經濟主體積極參與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開發的基本動力。
第一,經濟價值生成機制。文化遺址是文化創意的載體,創意是遺址關聯產業的靈魂。伴隨文化市場需求的擴大,大唐西市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文化產業分工,促進關聯產業多元化發展。在縱向上,通過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市場、品牌經營,拓展延伸文
圖1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機制示意圖化產業鏈,推進文化價值鏈高端演進,增加產業鏈價值;在橫向上,通過融合發展文化商業地產、高端住宅、文化旅游、古玩交易、演藝等產業,推進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新增關聯產業鏈,增加產業鏈價值。大唐西市注重科技對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關聯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通過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實現了文化遺址保護手段的現代化,也豐富了遺址文化產品的種類和表現形式,擴展了文化市場空間,提升了文化產業價值。
第二,文化價值生成機制。關聯產業的發展,可為文化遺址保護持續不斷地提供經濟支持。通過關聯產業的利潤反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實現保護文化遺址的維護與永續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市場機制,有效動員高校、研究機構等科研力量,廣泛參與,深度挖掘,豐富文化意蘊,最大化提高文化價值。
第三,社會價值生成機制。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在有效保護文化遺址的同時,通過市場化機制最大化地豐富遺址文化產品,更有效地擴大文化傳播途徑和網絡,多途徑、廣渠道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倫理;政府通過免費或購買文化公共用品活動的方式,最大化地滿足了公眾的文化需求,加速了民族優秀文化傳播,強化了社會教化功能,能夠促進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二)和諧共生的基礎:運行機制
市場、中介組織與政府三位一體的資源配置機制是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運行的有效機制,是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共生的基礎。
市場機制是基本的資源配置機制。陜西是全國文物資源大省,也是經濟不發達省份,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形成了文物資源保護與政府投入之間的尖銳矛盾。在大唐西市遺址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地方政府通過產權制度創新,以遺址保護外部(正)收益內部化的方式,解決了私人資本投資文化遺址保護的成本與收益不對等的問題,創造了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因此,在大唐西市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領域,市場機制是基本的資源配置機制。大唐西市正是通過價格、供求與競爭3個機制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一是供求機制。巨大的遺址文化價值產業外溢和遺址關聯產業發展前景是大唐西市投資的市場動力,政府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遺址保護與開發,促進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保障自由供求市場的形成。二是價格機制。產業化的遺址關聯產業市場形成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是最好的市場信號,供求通過價格達到均衡,即實現產業的資源配置。三是競爭機制。市場機制作用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生存壓力促使大唐西市不斷深掘文化內涵,以絲路文化、貿易文化、大唐文化為特色進行產品開發,推進文化與關聯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競爭性機制也使企業更有動力維護文化遺址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的關系,以期獲得長久持續發展。
“看得見的手”是資源配置不可或缺的補充機制。市場機制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市場機制失靈的領域和中國市場機制不健全的現實條件下,需要發揮政府 “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來推動。在大唐西市保護與合理開發過程中,合理、有效地發揮了政府協調機制的功用。這主要體現在:第一,政府實施產權制度創新。在所有權不變的條件下,綁定保護與合理開發權共同轉讓給同一民營經濟主體,通過外部效益內部化的方式使遺址保護的公共屬性發生轉變,為市場機制的引入創造條件。第二,政府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開發權讓渡為條件,遺址區內的經營設施由企業承擔。但是,遺址區域的對外交通、通訊、衛生等設施屬于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將其納入市政規劃,優先予以解決。第三,政府提供有效管理與服務。中國文物法律、管理滯后于文物保護與合理開發實踐,形成對文化遺址產業發展的重大約束。政府創新管理理念,加強公共服務,突破遺址文化產業瓶頸,主要方法有:一是制定遺址保護的標準與要求,建立遺址保護的動態監控與管理機制;二是合理界定古玩交易的界限與范圍,引導和規范關聯文化市場發展;三是打擊倒賣文物不法行為,查處假冒偽劣產品,清除干擾市場經營的不法勢力,維護市場秩序;四是建立遺址區域內文物、工商、公安辦事機構,下放管理權限,創新管理制度,進行高效管理與服務[2]。
中介組織協調是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協調機制。中介組織是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具有政府和市場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和利用過程中,中介組織發揮著重要的組織協調作用:一是發揮政府與企業橋梁和紐帶聯系作用。民間收藏協會、西安市工商聯、大唐西市古玩商會積極協助政府做好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政策宣傳與服務工作,及時將企業情況向政府和主管部門反映溝通、建言獻策。二是大唐西市各類協會加強遺址文化行業誠信建設,規范行業自律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三是通過創辦雜志、網站、論壇等形式,積極開展與國內外政府、協會間同行業交流、聯系與溝通,增進合作。
(三)和諧共生的保障:利益分配機制
利益分配體現了對參與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開發的經濟主體權益的維護,是促進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的基本保障。
市場分配機制是基本的利益分配機制。傳統觀念認為,文化遺址是公共性文化資源,如果由私人企業承擔,實行單純的市場供給模式,會因其外部收益大于私人成本,無法形成持久的利益回報機制而難以為繼,因此只能由政府進行保護和運營。然而,在政府財力有限、無法實現有效保護的條件下,文化遺址遭到極大破壞,關聯產業也難以啟動,出現遺址毀壞與關聯產業停滯的“雙損”局面。西安市政府解放思想,打破常規,引進陜西佳鑫實業公司投入文化遺址保護,將大唐西市文化遺址開發及其文化外溢收益權一并讓渡給企業,使企業投入文化遺址保護的外部收益內部化,這樣通過“以商養文,以文促商”形成了企業從事文化遺址保護的利益回報機制,創造了市場機制的引入條件:政府將大唐西市及周邊500畝的土地,交給大唐西市進行合理規劃與開發,鼓勵企業依法自主經營,市場運作,獲取經營收入,形成商業利潤,彌補文化遺址保護成本。
政府利益協調機制是重要的利益補償機制。遺址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在新產業發展初期,存在著較高的制度風險、政策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了增強企業適應能力,減小企業經營風險,幫助企業度過產業創新困難期,政府通過獎勵、補貼、公共購買等政策,構建了企業利益補償機制,增強企業從事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文化產業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為了保障消費者公共文化消費權益,改善公眾文化生活,政府通過博物館免費、門票補貼等政策,形成對公眾的公共文化消費補償制度,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的擴大[3]。
四、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
和諧共生機制的啟示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的“雙贏”,并非功成于偶然,而是在實踐中形成了耦合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和諧共生機制的有效模式。因此,要在剖析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發展機制的理性認識基礎上,總結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前提條件,推廣遺址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先進模式[4-8]。
(一)積極創造條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址保護與合理開發
中國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文物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完全由政府包攬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國擁有雄厚的社會資本,這些資本正在尋找投資機會,政府應科學認識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共生關系,通過產權制度創新,促使外部收益內部化,創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空間,主動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各類文物遺址的開發、保護和利用,使之成為推進文化遺址保護、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科學認識和處理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發展的關系
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是相互促進、互輔共進的持續發展關系。文化遺址是遺址關聯產業持續發展的物質載體,是關聯產業的靈魂和核心,只有保護好文化遺址,才能實現關聯產業的持續發展。關聯產業是文化遺址保護的重要資金來源和經濟支撐,合理的文化遺址開發和利用能保障遺址保護持續投入,實現文化遺址的有效保護。
(三)推動企業創新,促進產業縱向延伸與橫向擴展,提升價值空間
引導企業實施創新戰略,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推進科技與文化產業融合,提高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促進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市場,經營文化品牌,拓展延伸文化產業鏈,推進文化價值鏈高端演進;推動企業橫向擴展,加速文化遺址與房產、旅游、演藝、商貿等產業融合,形成現代、高端、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和產業形態,提升遺址文化產業鏈增值空間。
(四)完善文化資源配置機制,構建文化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和諧運行的有效機制
第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文化遺址保護領域,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文化遺址保護領域,以遺址保護外部(正)收益內部化等方式,創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第二,完善政府協調機制。強化政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遺址關聯產業發展環境;加強監管,建立文化遺址保護企業遴選標準與程序,創建規范的行業準入機制。制定遺址保護的標準與要求,建立遺址保護的動態監控與管理機制。打擊倒賣文物、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維護正常有序的文化市場經營秩序。創新行業人才交流機制,鼓勵政府、事業單位系統在崗管理、技術人才到企業任職,加大民營企業人才培養力度。第三,發揮中介組織的協調作用。鼓勵引進諸如文化投資咨詢、文化信息服務、文物鑒別與評估、檢測檢驗、文化遺址保護協會、文化遺址開發投資商會等提供市場服務、保障市場運行、行業自律等各類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政府與企業間橋梁和紐帶聯系、誠信建設、行業自律、行業交流、跨領域合作等作用與職能。
(五)建立以市場為主、政府協調為輔的利益分配機制
第一,構建市場化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制度創新,將文化遺址保護責任和遺址開發收益權同時委托給具有高度責任感和經營能力的企業,鼓勵企業通過市場化經營發展文化遺址關聯產業,形成合理的遺址保護成本補償機制和正常的產業利益回報機制。第二,創建政府利益協調機制。政府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公共購買等政策,向企業收益傾斜,增強企業適應能力,減小企業經營風險,引導企業投資文化遺址保護與利用領域。政府通過博物館免費、門票補貼等政策,維護消費者公共文化消費權益,構建公眾公共文化消費補償制度。
五、結語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是一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在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發展形成的4種共生關系和模式中,基于互利共生關系的和諧發展模式是在政府資金保護有限和非政府組織投入意愿微弱的條件下,實現遺址保護可供選擇的最佳模式。大唐西市是民營資本參與文化遺址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成功案例,其基本經驗是:政府引導,鼓勵支持;科學規劃,規范管理;企業主導,市場運作;以商養文,以文促商。該模式的成功是耦合了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互輔共進關聯機制。本文分析表明,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的機制為:價值生成機制是和諧共生的動力源泉,運行機制是和諧共生的堅實基礎,利益分配機制是和諧共生的基本保障。因此,陜西佳鑫實業公司創造的民營資本參與大唐西市文化遺址保護和關聯產業發展的經驗具有普遍性,值得廣泛借鑒和大力推廣。推廣該模式的核心是要解放思想,創新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種基本資源配置機制和作用,要努力構建文化遺址保護與關聯產業和諧共生的價值生成機制、協調運行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參考文獻:
[1]馮家臻,常平陽,李艷花,等.民間資本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遺址的成功例證:關于大唐西市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情況的調查報告[EB/OL].(2013-12-30)[2014-08-30].http://www.sxjzw.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chid=100119&id;=1000154.
[2]左惠.文化產品的公共物品屬性及其供給模式選擇[J].中州學刊,2009(5):279-280.
[3]王曉娟.構建遺址區文化產業和諧共生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8-07(B07).
[4]曹林.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理論與實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芮明杰,李想.網絡狀產業鏈構造與運行:基于模塊化分工和知識創新的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6]丁煥強.基于金融共生理論的農村金融體制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0):59-62.
[7]陳穩亮.環境營造——大遺址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抓手[J].現代城市研究,2010(12):43-49.
[8]李海燕,權東計.國內外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