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會 梁高峰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一個需要認真討論的問題。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站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精神、要素、結構等方面思考中華文化復興;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傳統,廣泛學習借鑒世界上的優秀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整理、繼承、創新、發展,做到“溫故知新”;以中華文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關鍵。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話語體系;中國故事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2-0104-05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似乎是一個毋須討論的問題,其實未必,我們不但未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達成共識,而且在一些基本理念上也存在著分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續努力,不斷進行。立足當前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及實際,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仍然非常有意義。
一、還需要再談中華傳統
文化的復興嗎?中國傳統文化自近代以來經歷了曲折的發展,與中國社會一樣在艱難中前進。“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外族入侵和內部動蕩,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一度到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1]中華文化遭受的摧殘、打擊,同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清代末期,“西學東漸”,西方文化逐漸占據了中國話語的核心地位,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動搖以至斷裂,“民主”與“科學”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中國傳統文化變成了用來“整理”的“國故”、“國粹”。1949年以來,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被視為“封建主義”、“毒草”,這種消極的認識至今也未能完全清除。
近30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隨著20世紀80年代“國學熱”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學術界率先掀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普及的熱潮,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不斷高漲;“中國夢”偉大戰略構想的提出,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推向了前臺。近10年來,450多家孔子學院的設立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了“四個講清楚”的要求;“一帶一路”戰略,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推向世界。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容。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正式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地位。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孔子誕辰2 565周年紀念國際學術會議及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地闡述了科學對待文化傳統的原則,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2014年12月13日被全國人大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將中國傳統文化上升到了國家安全與民族尊嚴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迎來了最好的機遇。
然而,就目前流行的幾種文化復興觀點來看,許多認識還須進一步提高。較為流行的看法是:第一,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目的就是收拾世道人心。在當代社會,誠信缺失、心靈空虛、道德滑坡、焦慮抑郁,成為目前最為突出的社會病。許多人認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回到“文明禮儀”之邦,才是走出目前“人心不古”困境的關鍵。于是,“尊孔讀經”者有之,辦國學班者有之,建淑女學校者有之,不一而足。然而,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絕不是恢復舊傳統,更不是讓傳統文化的糟粕死灰復燃。第二,認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抵制外來文化的干擾。如何抵制西方強勢話語的干擾,確立中華民族的話語體系,的確是目前的重要問題。于是,有人提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抵制西方中心論的武器,但是消極地抵制并非出路。第三,也有人認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民族文化認同。其實,民族文化認同是非常復雜的問題,一味地強調傳統,并不能解決文化認同問題。以上3種認識只觸及到文化傳統復興的一些方面,并未觸及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中國夢”偉大戰略的提出,內在地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實質——民族復興。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講話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根本上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問題,從民族復興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才能發現其根本意義。
當前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應對現代化問題。一方面,現代化是西方社會走出來的發展道路,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烙印,特別是以經濟的增長代替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造成經濟社會的畸形現象,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后發展國家必須正視與避免這些問題;另一方面,走出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實現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化,又是中國社會不能不做出的抉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國家安全,需要我們不斷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認識。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溫故知新”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是經歷了重大曲折甚至斷裂之后的再次興起,也是向固有的偉大文化傳統的回歸。在“回復”中興起,這是馬克思主義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根本方向和趨勢。中國近代社會在曲折中前進,中國傳統文化遭受了沖擊甚至破壞,在與西方文化傳統經過不斷沖突、融合之后,再次向中國傳統文化“回復”,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獲得營養、取得前進的動力以創造新的傳統。這種“復興”,是一種“揚棄”,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其實,“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早有的現象。諸子百家的興起,“軸心時代”的出現,一方面是創新,即“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但別一方面,又是不斷地“回復”,即“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兩漢的經學,根本上是明顯的“回復”;魏晉玄學,在儒、道的“回復”中實現了創新;宋明理學更是在兼綜百家中實現了儒學的重新融合。不過,當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復興,卻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中國經過了曲折與改革開放的偉大發展以后實現的復興,堪與西方近代的“文藝復興”相比擬。這一復興,既不是簡單的重復,也非一蹴而就的崛起,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振興過程,即“溫故而知新”(《論語·學而》)。
“溫故而知新”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實質。“溫故”何指?簡單地說,它包括整理文化傳統和繼承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龐大,博大精深,整理、清理這一偉大傳統,是歷代不斷進行的工作。當代的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更要在前人的基礎上,開始全面、深入而系統的整理工作,清理現有的文化傳統資源,將整理、保護結合起來,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資源不斷彰顯出應有價值。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尋找文化認同,更加自覺地重新續接與創新文化傳統。近代哲學家馮友蘭將這種繼承工作形象地稱為“接著講”,反對“照著講”(即照著前人的文本,重復古人的思想)。毛澤東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繼承文化傳統比喻為消化食物,“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2]。繼承就是“消化”、“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講話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如何有批判地繼承?1957年1月8日,馮友蘭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關于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提出了“抽象繼承法”,他將中國哲學命題的意義分為兩層:“在中國哲學史中,有些哲學命題,如果作全面了解,應該注意到這些命題的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抽象的意義,一是具體的意義。”[3]他進而認為:“因此我們說,把過去哲學中的一些命題從兩方面講,分別其具體意義和抽象意義。許多哲學家本來就是如此做的,不過我們現在要自覺地這樣做。”[3]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深入揭示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機理。社會生活的壓力,催生著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創新。文化傳統的更新雖然是一種量的變化,卻是文化傳統創新最基本的形式。中央的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將這一創新理念概括為“四個講清楚”:“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更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文化傳統的變遷,更新中有斷裂,積累中有飛躍。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被動傾聽“西方話語”,在近乎扭曲中完成了與傳統的決裂,對西方傳統的“親近”,造成了許多破壞性的后果,到今天我們還不得不承受“西方中心”話語的困擾。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這一語境中實現了創新,迎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生之機。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使中國走向了民族獨立和社會解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新與躍遷帶來了新的變化,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在大眾化、民族化、時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新的血液和營養。發展是更高的境界,是否定之否定,它是對“溫故知新”兩個方面的整體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不只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更新,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現實特別是現代化現實的有機呼應與融合:一方面,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延續;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也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實現了新生。
三、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什么?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復興什么?這既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
簡單地說,復興與復古不同,甚至相反。誠然,復興離不開“回復”,但復興重在“知新”,重在“興古”。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活動在海內外受到重視,一些大的學術組織如國際儒聯、世界儒學大會、國際儒學論壇等,定期舉行會議,開展活動,有的也受到中央的高度關注,國家領導人也出席了一些重要的會議及活動。近年來,尊孔讀經活動在各地紛紛興起,祭孔活動也受到重視,有些活動直接進入到教育活動之中,走向課堂與家庭。這是官方與民間的有效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舉措。
那么,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到底該復興什么?這一問題非常復雜,需要深入討論。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豐富而多樣,成為中華民族振興的寶庫,需要我們去整理與學習。毛澤東主席曾經提出建設“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新民主主義文化[2],當代重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繼承與創新。在此意義上說,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根本上是一種“抽象地繼承”,即得其神而去其形。世異事異,事異備變,時勢使然,需要我們接過中國傳統文化,“接著講”,創造屬于當今時代的文化傳統。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復興。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講話指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央提出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等戰略,肯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復興。目前,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著眼最多的是文化精神的復興。張岱年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精神:“《周易大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簡要表述。”[4]張岱年的這一概括,在學術界產生了極大影響。龐樸從另一個角度強調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放眼世界,拿希臘、印度、中國這三大古老文明做比較,人們會承認,以倫理、政治為軸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學宗教體系的中國文化,倒是更為富有人文精神的。”[5]龐樸的概括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這兩種概括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一致,這無疑是目前“最為抽象的繼承”,極具概括能力,也較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認同和接納。這一層面的深入研究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復興。目前談論最多者,莫過于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復興與繼承。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一要素出發,分析其現代意義與價值,成為學術界較為突出的研究現象。當然,對中華文化要素的宏觀分析,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積極內容應該發揚呢?簡單說來,可以說有五項:即唯物主義哲學、辯證法思想、人本主義思想、大同的理想和愛國主義傳統。”[6]張岱年的分析大體上能代表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一些理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儒聯大會上講話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體系:“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1]
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中國傳統文化15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意義上是對目前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研究的概括和總結,也為進一步研究指出了重點和范圍,內在地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第四,中國傳統文化結構的復興。按照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看法,每種思想體系都有自己不變的“硬核”,相對穩定的“保護帶”,以及應付各種挑戰的“解題手段”。這些“硬核”,從根本上說是一些結構[7]。隨著體系的變化,這些結構保持著穩定性,能體現出其理論體系的獨特性。按照李澤厚的看法,中華文化最基本的結構是儒、道互補:“如果說儒學充分體現了中國‘實用理性的情感面;那么道家則是中國‘實用理性的智慧面的展現。一仁一智,儒道互補。”[8]儒家的仁愛和道家的自然,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天人合一結構,成為幾千年來長期穩定的因素,也是中華文化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和紅線,比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更為穩定的形態。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在當代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四、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路徑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路在何方?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回答的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夢”偉大戰略指引下,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路徑,有著獨特的時代意義。
第一,尊重文化傳統的多樣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強盛的根本支撐。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要以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發展為背景,確立全球化視野,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多樣性,尊重各民族文明。正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儒聯大會上講話中所指出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1]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它是由不同文化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和而不同,講求會通,兼綜百家是其發展的優良傳統。蔡元培明確肯定了胡適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平等眼光”:“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適之先生此編,對于老子以后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9]經史子集、百家九流,相互平等、尊重文化傳統的多樣性,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家、道家的影響較為深遠。但是,儒家、道家的發展與創新,從來都是在與百家的交流、批評及碰撞中不斷發展的。既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派別及結構,也同時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各種傾向的平等發展,是當代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關鍵。
第二,廣泛學習借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1]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多樣的,中華民族要尊重并不斷學習別的民族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包含著復雜的要素與結構,各文化派別之間也是平等的,也要不斷交流與相互學習。具體來說,要做好比較研究,揭示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差異及相通之處,為進一步的交流借鑒打下良好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各派別更要加強比較研究,總結在同一大背景下不同文化派別之間碰撞、交流、學習的經驗,為進一步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與超越創造條件。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與其他各民族文化傳統的交流學習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認真研究這些經驗和成就,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與社會各界積極鼓勵不同文化傳統的交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不同派別間文化的比較研究、交流與相互借鑒,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
第三,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話語體系。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說,就是形成中華文化的話語體系,獨立地表達中國的歷史、現實及未來,在國際上形成中華文化的話語形象與話語風格。近代以來,“西學東漸”,西方話語體系占據大傳統、體制內的主流地位,主流表達有意無意地以“西方為中心”,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沉淀在民間的小傳統之中,成為一種民間話語。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并在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取得了相當重要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重要騰飛。這些成就的取得以及進一步的發展,急迫地要求與這一偉大成就相適應的話語體系。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聲音,和平崛起的中國,更離不開和平崛起的話語。“中國經驗”、“中國道路”,這些話語雖然響亮,但多少未能形成系列性的話語體系,特別是未形成不同層次的話語體系,充分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就和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話語的提出,是中華民族以中華話語講“中國故事”的重大成就,也是在與國際不同話語體系交流中形成的中國聲音。以“中國夢”這一重要創舉為起點,開創以中國傳統文化話語講中國故事的新篇章,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
五、結語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在根本上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和中國傳統文化結構。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尊重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廣泛學習借鑒,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話語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9-25(3).
[2]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C]//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711.
[3]馮友蘭.三松堂自序[C]//馮友蘭.馮友蘭全集:第一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346.
[4]張岱年.談傳統文化[C]//張岱年.張岱年文集:第七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13-214.
[5]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C]//龐樸.龐樸文集:第三卷.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21-25.
[6]張岱年.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分析[C]//張岱年.張岱年文集:第七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28-230.
[7]伊·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8]李澤厚.世紀新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9]姜義華.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