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燕子塢主人
治“歲月如梭”的藥
文 _ 燕子塢主人

12月31日是個奇妙的日子,在這一天,再沒心沒肺的人也忍不住要多愁善感起來,盤點過去的365天,想想世界上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齡,于是身邊各種關于“歲月如梭”的感嘆,就跟信用卡賬單一樣沉重地如期而至。
我曾經很認真地琢磨過一個問題:為什么小時候的日子過得那么慢?天天盼著長大,可老是只比飯桌高半個頭;寒暑假只隔著幾個月,卻像隔著一整個白堊紀……那時的日子慢得像在散步,可走著走著不知何時就上了地鐵,“歲月如梭”得讓人看不清路上的風景。
后來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里說研究發現,不常坐飛機的人,比經常坐飛機的人,會覺得飛行時間更長。心理學家指出,既然這是一種感覺,那操控此感受的閥門就在大腦中。在信息捕捉上,大腦是個“喜新厭舊”的花花公子,特別偏愛新鮮的刺激,會調動更多的認知資源去記住新鮮事物的更多信息。所以當我們回憶那些“第一次”,高密度的信息會讓我們產生“漫長”的錯覺。
童年的我們,每天都經歷著許多激動人心的第一次。別的不說,每學期一摞天書般的課本,就寫滿第一次聽聞的咒語,等著我們去畫得密密麻麻,去背得滾瓜爛熟。當時45分鐘的課漫長得像45年,就因為那一連串的第一次,像鞋里的細沙一樣,逼著我們去用心感受時間的粗糲。
“歲月如梭”之嘆的背后,其實是許多事經歷了“第N次”后,我們對越來越熟悉的世界,已沒有了新鮮感。
現在的我們,有多久沒有吸收新鮮的知識了?一集接一集45分鐘的電視劇,早已取代了一堂接一堂45分鐘的課。有多久沒有奔赴新鮮的旅途?當年小巷里的冒險家,早已變作燈火街頭的漠然行人。科學家說,我們的祖先每天顛沛流離20公里,才得到比其他動物更聰明的大腦。而我們正用“宅”,將身體與大腦都圈禁。
并非歲月如梭,是我們把年華虛度。治病的藥方,太史公兩千多年前就開好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