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系 葉俊 郭毅
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主要就是對一些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采取的相應的資助,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資助工作中少不了金錢的分配和流動。金錢觀是指人們對于金錢的認識、態度、觀點和看法的總和,包括如何看待金錢、如何獲取金錢、如何使用金錢等,它是人生觀、價值觀的一部分。從學生如何對待金錢,如何使用金錢中分析金錢觀的類別和根源,并進而加強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是資助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資助的錢與己無關。現在有的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從來就不會在經濟上缺少孩子的用度,也有的父母自己從小生活貧困,所以再苦也不想苦孩子。但不少家庭都缺少金錢觀方面的教育,甚至從來不說錢從哪兒來?怎么使用?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老師較多注重學生應試知識的學習,很少涉及和教給學生金錢和理財這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甚至有的學校為了賺錢,還會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消費水平。這使得一部分同學不去思考錢的問題,不會省錢,不會有計劃的理財,更沒有想過賺錢。有一部分同學甚至不知道有資助工作,也不關心,覺得怎么讀書還有資助這回事?即使知道了,也不屑于去爭取,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這一部分同學還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資助這點錢不值得關注。這種狀況使得一部分學生不關注資助工作,覺得這個事情與己無關。但這部分同學并不代表就有正確的金錢觀。
(二)資助的錢再多也不嫌多。有些家庭即使并不困難,也在申請困難資助,甚至認為只要能拿到就是本事,和打工賺錢是一樣的。有些學生虛構自己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或者是恣意擴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而這種情況下,當地行政部門和民政部門并沒有給予嚴格的把關,甚至有鼓勵本地學生去拿這個資助款,所以大部分都很容易獲得蓋章確認。再就是由于高校學生來自各地,學校很難準確了解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沒有人幫助、疏導和監督的情況下,有些同學養成了利用裝可憐、找借口甚至撒謊的方式獲得資助的錢,認為資助的錢不撈白不撈的錯誤價值觀。現階段,高校國家助學金的資助金額以及比例在不斷擴大,這就要求相應的約束、激勵機制也必須盡快建立起來。通過省級行政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干預,加強基層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驗證工作,為學校的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學校在資助工作中要收集各方面的資料,要多方收集信息,積極尋找措施來改善情況不明的狀況。再就是這方面的思想教育還需加強,加強艱苦樸素教育以便準確地做好資助工作。
(三)自己是資助工作中的理所當然受益者。在資助工作中,還有一部分這樣的同學,從小學開始就不斷得到國家和學校的幫助,久而久之他們覺得自己家庭經濟一直困難,得到國家、社會以及他人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到學校后,也沒有想過繳納費用,甚至一些學校的自收自支的費用也沒有想辦法去繳納。對于不資助感到受到了侵害一樣,滋生一種“等、靠、要”的心理。這里存在這樣一個情況,雖然國家社會的幫助和關心是需要的,但作為個體既要感恩于這份關心和幫助,又要積極去努力爭取其他的方式解決自己的生存和學習問題,如果形成國家社會的幫助和關心是理所當然的思想是可怕的。自立自強是未來學生必須要具有的優秀品質。
(四)想爭取但不愿別人知道自己家庭狀況。也有一部分真正困難的學生由于自尊心作祟,寧愿夜里在垃圾箱撿剩飯,也不愿意把自己家的情況告訴別人,不愿去獲取資助工作的錢。這部分貧困學生存在著這樣一個心理,認為貧困非常丟人,認為接受學校的貧困資助會在同學中非常沒有面子。特別是有時資助評定需要一些同學把自己家庭的情況說出來的時候,有些同學怕別的同學知道自己家庭情況,而選擇放棄,甚至有的同學寧愿過苦日子,也不想讓別人知道。這些貧困生強烈的生活體驗,常常使他們陷入對物質利益過早地陷入狹隘理解之中,過重地看待自身物質上的貧困,從而把“金錢”作為主要的價值尺度。很多這樣的學生存在著多疑的心理,認為爭取資助,會把家里的困難告知全班,其他同學會議論自己,瞧不起自己,進而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自尊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能否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說,樹立什么樣的金錢觀更是正確人生觀的的重要基石。
(一)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金錢觀念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不再談“富”色變,談“錢”色變,而是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政策允許范圍內,靠勤勞致富,憑本事賺錢,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然而有的人卻“一切向錢看”,視“金錢萬能”“金錢至上”,陷入了拜金主義的泥潭,誘發某些人去貪污犯罪,給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金錢雖然是身外之物,但是因為它對每一個人都有用,所以我們仍要盡最大可能、以正當的方法賺取,并且節約使用。對待金錢,關鍵是看到它巨大的作用和亮點,使之服務于我們,幫助我們,使我們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目標。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二)消費要適度合理。花錢要有節制,要有計劃,不盲目,不攀比。物欲是沒有止境的。慣于物質享受的人,勢必要放棄許多精神上的自由和心安理得的快樂。安于儉樸的生活,不貪心,不慕虛榮,不妄想非分的享受,生活中自然會有恬淡安適的樂趣。讓大學生了解國情,明白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且經濟形勢還很嚴峻:經濟建設尚未從困境中走出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面臨著很多艱難瓶頸需要突破,青年大學生要懂得艱苦奮斗的必要性,明白幸福生活必須建立在辛勤勞動之上。
(三)獲取金錢要取之有道。傳統文化中“君子恥于言利”的思想已經被認為過時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對于年輕而幼稚的大學生們來說,保持志向、潔身自好并非易事。對金錢的合理追求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并要提倡把知識轉化為物質,既為社會創造財富,也使自身受益。在部分不關注資助工作的同學和羞于爭取資助的同學中,就有部分同學認為助學金的獲取是非正常渠道,是不義之財,他們鄙視那些家庭不困難而去爭取的人,認為如果爭取到了,自己的良心會受到譴責。在這方面也要加強教育,指出國家資助也不是什么不義之財,只要符合條件是可以爭取的。家庭困難學生獲取國家資助也不是丑事;但是如果家庭不是太困難,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生活無憂的當然鼓勵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生活,要把資助的有限資金給予那些困難學生。每一次的資助工作,就是一次正確對待金錢的洗禮,這比那種空洞說教要來得實在。當然對于少數認為國家就是應該給于生活補助的同學,甚至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學,也要讓他們明白勞動獲取的收入更加光榮,有能力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沒有能力的要努力讓自己擁有能力,為社會和國家創造財富。懶惰、不勞而獲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對于不少自尊心強的同學,學校資助工作中,要多設置一些勞動崗位,讓被救助的人,在獲得資助的同時,得到了一種人格的尊嚴和力量。有償資助的方式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有益于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態。
(四)正確處理資助與幾種品行之間的關系。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思想觀點以外,在資助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必須以思想教育為落腳點,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思想和需要,解決好資助和幾種品行之間的脫節問題,把資助工作變成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使學生在資助過程中體會、思考和感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資助工作發揮更大的成效,在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中形成更大的推動力。在部分學生中常常缺少一種感恩的思想和心理。感恩意識缺失往往容易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依賴的個性,認為自己只賦有權力而沒有任何義務,長期這樣發展下去,會導致他們在利益心的驅使下降低誠信度,從而缺失社會責任感,這樣的情形,不僅會降低資助者的熱情,同時也無益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長遠發展。
資助與誠信的關系也是值得關注的。資助資源過多傾斜于貧困生身上,無疑會刺激非貧困生為了分一杯羹而拉關系、造假以通過貧困生認定。當今社會,隨著交換關系的日趨復雜,市場主體對誠信的需求也日趨強烈。不僅經濟活動需要誠信,而且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等一切社會領域都需要誠信。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在向大家介紹國家關于資助工作相關政策、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深化受助學生的誠信。
要正確處理好金錢與友情的關系。學習上,我們相互激勵,生活中,我們相互幫助。同學友誼是金錢所買不到的。不管人生浮沉如何,同學之情永最珍貴。我們應該珍惜友誼,珍惜同學之間的點點滴滴。
在資助工作中要加強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就是要處理好錢在同學們生命中的地位。金錢的考驗,品質的培養是長久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說是資助工作中的核心功能,只有這一功能的充分實現,而且能夠達到最佳的資助效果。
[1][2]張慧玲. 當代大學生金錢觀探析.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2): 135~138.
[3]盧海標.同校貧困生資助異化現象分析及對策探索.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14,3(2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