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國模
懷國模名譽理事長的講話
■懷國模

在紀念雜志社創刊15周年座談會上
今天來參加這個會,我感到非常高興,能夠和同志們見面,交流思想,對我來講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剛才理事長還有孫司長,還有發改委的畢主任,他們講的都很好,我沒什么意見,就感到一點,對于我們這個刊物來講,必須要堅持刊物的既定辦刊指導思想,要以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為武器裝備的發展服務為中心,作為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主辦刊物,中國軍轉民這樣的陣地不能丟,這是很重要的。記得當初我們在老科工委的時候,一張報紙一本刊物,報紙最早是叫《中國軍轉民報》,后來改成《中國軍工報》,報紙留在了總裝,但是重點面向的對象有變化,過去是面向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現在主要是面向軍隊,為總裝的基地和軍隊的使用部門服務。還有一個雜志是剛才說的《現代軍事》,《現代軍事》最早是香港辦的,后來轉到國內來,包括軍轉民的問題,由它來做一個宣傳的平臺。
1998年新的國防科工委成立,當時于宗林于副主任和我講這個事兒,要辦軍轉民的雜志,這個雜志應該說辦起來了以后,從內容、印刷質量還是有很大的變化,而且這15年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的,我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因為過去老科工委管的時候,也是沒有正常的經費渠道,包括協會本身,機關解決不了經費問題,當時我和甘主任商量過幾次,想辦法撥點錢,但更多要自力更生,到后來就一點下撥經費也沒有了,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的。當然后來的國防科工委、國防科工局也是很支持,但是要辦好這個刊物,真正能夠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和效益,還要靠自身的努力。
這15年,軍轉民雜志應該說走過了很不平凡、很艱苦的歷程,但是回過來看,這十五年的努力沒有白費,還是在宣傳我們國家的軍民結合政策方面起到了作用。一百多期雜志,真實記錄了我們國防科技工業實現偉大戰略轉變的重要歷史過程,雜志每期都送給我,我都仔細地看,看了我覺得還是很有感情,雜志文章理論水平也還是比較好的;還有工作通訊和回顧文章,記述了這些軍工企業在實現戰略轉變中所作出的努力,看后把我帶回過去的歷史時期。在這些歷史發展過程中,大家做了很多的探索,創造了很好的成績,自己也感到很欣慰。我想對于將來,這個15年的軍轉民雜志,應該說是我們很寶貴的歷史資料。將來回顧總結我們中國軍民結合歷史的時候,這是很重要的素材,努力沒有白費。
從2000年到現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刊物向政府機關、向有關的部門反映了企業的心聲,反映了企業的困難,也提出了很多探索的經驗,提供大家參考。所以,我特別是看到了有些軍工企業在實現戰略轉變中間有很多創造、很多經驗,感到非常欣慰,我想這些能夠給領導部門的決策提供很多參考、建議,同時介紹了國外軍工企業進行軍民融合的經驗,對工作會有很好的幫助,雜志的作用就在這個地方。盡管雜志在理論上有很創新、很高深的見解還不夠多,但卻是反映了我們軍工企業的心聲,所以我想我們雜志這塊陣地,宣傳陣地也好,思想建設的陣地也好,這個陣地是非常寶貴的,我們不能丟。辦雜志不是簡單看成辦一本刊物,而是看成反映軍工企業的呼聲,反映大家的意見要求,同時傳達中央的思想、要求,這樣的一個陣地、這樣一個難得的陣地。同時雜志要堅持一個方向,就是為我們的國防科技,武器裝備發展服務,要求雜志能夠自力更生,能夠有經濟效益,這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在現在新的形勢下,應該走出能夠自我發展,能夠創造出更好效益這樣的路子,但是辦刊的方向應該是為主的,只有真正能夠為軍工企業服務了,雜志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大家的關心和重視。
第二個是,今天開15周年的座談會,我們在今后還將迎接未來的5年、10年、15年。從今天開始,應該有一個標志性的發展,我們的思路,我們的方向應該適應國家要求,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道路。好幾年以前,于宗林副主任抓軍民融合的問題,最初是在京西賓館,開了一個民企怎么樣參加國防建設的會,當時我就跟他講,我們這個方針是沒有問題,具體的政策引導,我們怎么樣能夠吸收民營企業參加到國防建設里面來,這需要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這個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就成的。我們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搞軍轉民,也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走過了十幾年的路子,才實現了這么一個戰略轉變,那么現在講軍民融合,也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現在國家各個部門都非常重視,包括發改委,工信部,國防科工局,總裝備部,大家的思想都是一致的,但是光有思想的智慧,沒有具體的政策措施不行,需要具體的引導。今后我想我們這本雜志的方向,應該從過去重點是搞軍轉民,轉到實現軍民融合這樣一個目標上來。這個領域是非常廣闊的,現在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的積極性非常高,剛才講到七千多家民企要參加到國防建設里面來,這個力量是我們過去傳統的軍工企業的多少倍。但這里面有個問題,就是思想認識層面上一定要解決,我們當初80年代的時候搞軍轉民的時候,大家有普遍的思想顧慮,民營企業說這下不得了,“老虎下山了”,軍工企業技術力量強、設備精,一搞民品,把民營企業的飯碗都搶了,當時也有很多思想負擔,后來做了很多的工作,反復講這個問題才解決。現在要搞民轉軍了,思想認識上面有沒有障礙,過去有句說法,肥水不流外人田,我有許多東西自己能干自己干嘛,要擴大生產線自己搞,沒有認識到怎么樣來發揮民營企業參與到國防建設里面來,這個對我們原有的國防企業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所以一定要歡迎他們,一定要和他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的國防建設真正有希望,這不是簡單的競爭關系。這么一搞,費用減少了百分之幾,這只是算的經濟賬,但是真正對于技術的發展,對于我們軍工企業也好,對民營企業也好,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力量、技術力量,應該說是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這本雜志今后不僅是宣傳軍轉民,而且宣傳民轉軍,要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指導意見。
我說刊名改不改,不是實質性的問題,你看這個雜志封面的LOGO,很有意思,中國軍轉民,也可以說是中國民轉軍,當時就有了這個意見了。我們在90年代后期,已經開始研究這個問題,軍工技術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但同時要吸收民營企業的技術、市場建設的優勢。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這個名字改不改都沒關系,軍轉民也好,民轉軍也好,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軍民融合。所以我們今后雜志的方向,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方向,我看第九期的內容,就已經是體現了增創軍民融合發展的新業績,只有這樣發展,雜志面向的方面就更加廣闊,剛才說的7千多家民企,把這么多民企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這本雜志里面來,那將會產生多少效益?我想,雜志是大有希望的。我希望今天雖然是15周年的座談會,也表明了一個標志性的發展起點,今后的方向更加明確,今后要從單純的重點是搞軍轉民,轉向軍民融合發展,堅持這個方向,我相信雜志會辦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