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陽,劉 原,郭曉燕,王玲珠,薛芝琴,王衛利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44)
診斷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是醫學生最早接觸到的臨床科目,也是臨床學科的基礎,在醫學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診斷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和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診斷學的學習與臨床見習,使學生能夠將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有機結合,更好地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習。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也稱問題式學習,是一套設計學習情境的完整方法,最早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學教育。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創立了PBL教學模式,即學生自學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小組教學法[1]。PBL有五大特征: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學習,這個問題被稱為驅動問題;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驅動問題展開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學科專家的研究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及應用學科思想;教師、學生、小組成員參加協作性活動,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技術幫助學生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高能力;學生要創制出一套能解決問題的可行產品,這是課堂學習的成果,是可以公開分享的。
八年制醫學教育是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扶植的教育體制,其目的在于培養與國際接軌的高級臨床醫學人才。我院自從開始招收八年制學生后,一直致力于探索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型模式,以期培養出高素質醫學人才。我院在指派專業教師前往臺灣陽明大學學習后,將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PBL教學模式引入八年制醫學人才培養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傳統的診斷學見習模式是學生進入病房詢問病史、書寫病歷,由各組學生匯報病史,教師指出學生病歷書寫的不足,并總結患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原則,多數為教師講述、學生聽講,與理論大課不同之處只在于學生進入臨床見過患者,并進行了問診。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不同,PBL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將學習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使學習者投入問題中;將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PBL教學可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及總結資料的能力,并增強自學能力,同時還可提高學生的口才以及領導能力。故PBL教學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獲益良多。PBL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傳統的診斷學見習課教學模式與理論大課區別不大。而八年制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掌握較好,思維活躍,很多學生感覺見習課重復理論課內容,無法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導致學習興趣缺乏,不能集中精力聽講。且學生認為教師會對內容進行講解,因此不進行獨立思考,未發揮其主動性,因而見習時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沒有發揮見習課的作用。采用PBL教學模式進行見習,使學生主動參與各系統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療過程,這將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其主動尋求知識、查找信息、搜集資料能力,提升分析、判斷、推理、綜合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具有自學、創新和科學思維能力、具備個體發展優勢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通過PBL教學,學生會自己查閱資料,同時,在見習課前學生已經復習了相關內容,通過和患者的接觸,能夠有的放矢地詢問病史,更好地進行系統查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運用軟件查找網絡資料,掌握查閱資料的技巧,并且能夠更好地了解及熟悉本學科發展前沿。
通過PBL教學,學生能夠將多學科知識綜合起來進行復習及整理,一個好的PBL病例中可能牽涉到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藥理等多學科知識。通過PBL教學模式進行病例學習,學生將會對各系統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更好地理解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及治療原則,對于疾病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入,從而加深記憶。
現代醫學模式發展為社會—心理—醫學模式,醫學是以人為本的學科,現代醫學對于醫生的要求較高,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技術,還要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精神、學術交流能力等。通過PBL教學,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組織領導能力得到鍛煉,培養了團隊精神,同時學生的學術交流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2]。特別是對于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PBL這種更注重綜合素質訓練的教學方式,使其獲益良多。學生在PBL教學中使用幻燈片,可以提高多媒體應用能力。我們對75名八年制學生實施PBL教學,在教學結束后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同PBL教學模式,且認為PBL教學提高了其綜合素質(見表1)。

表1 PBL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n=75)
我院PBL教學模式應用時間不長,還處于學習階段,且只限于八年制教學,所以教學經驗不足。盡管PBL教學獲得大多數學生認可,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PBL教學對于我國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模式,長期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難以習慣PBL教學模式。學生進入大學后,很多人仍習慣于初中及高中時的被動式學習。在PBL教學中我們發現,由于學生來自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同一小組學生表現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對于PBL教學不是很認真,或由于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習主動性差,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要解決此項不足,只能通過教師尋找一定的技巧,逐漸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參與PBL教學的積極性,提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內向學生應不斷鼓勵,對于其取得的進步應不斷贊賞,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
在PBL教學中,應該對參與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但是由于客觀原因,只有部分教師參與了正規培訓。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有許多教師對于PBL教學了解不多,不能明確其理念。同時,由于PBL教學本身的多變性,教師的理解程度受到了限制,在觀念上有些教師一時還無法接受這種改變,不能很好地進行教學。教師培訓不到位,教學經驗不足,使PBL教學模式應用不是很普遍。要解決此問題,需聘請PBL教學方面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有條件時可送教師去國外學習,使其能夠更好地從事和勝任教學工作。
由于PBL教學在我國引進時間不長,仍處于探索階段,故尚未形成一套正規的教材。目前我院使用的PBL教材中的病例過于簡單,綜合性差,可能使學生在PBL教學中學習到的內容相對有限,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所以應結合各學校實際,通過臨床教師的努力,編寫出高質量的PBL教學教材。
PBL教學模式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學生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文獻。雖然現在網絡很便利,但是由于學生對于文獻查閱知識了解不多,可能會將大量時間浪費于意義不大的資料上,因此查閱資料時需要學生“去偽存真”。要解決此項問題,學校除需要建設更多有利于學生掌握信息資料的平臺外,不斷進行規范化查閱資料培訓顯得更為重要。
綜上所述,PBL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被動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PBL教學模式使學生善于探索,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人際交往、領導組織等能力,突顯了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全面推行結合自身實際的PBL教學模式,著力于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應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界的共識,也必然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發展趨勢。但是,PBL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醫學教師在診斷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自學能力,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活躍教學氣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經驗總結,更好地發揮PBL教學模式的優勢。
[1]Barrows H S,Tamblyn R M.The portable patient problem pack:a problem—based learning unit[J].Jof Med Edu,1977,52( 12):1002-1004.
[2]Michel M C,Bischoff A,Jakobs K H.Comparison of problem and lecture based pharmacology teaching[J].Trends Pharmacol Sci,2002,23( 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