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德馨,陳良康
2015 年9 月7 日是戴昌輝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日。戴教授不僅是我國實驗空氣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風能開發利用的倡導者之一。今天航空界、力學界的同仁們懷念他,風能界的同仁們也非常懷念他。特別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的日子里,戴教授的傳奇故事更加深了我們對他的緬懷和崇敬之情。
戴昌輝教授高中時就積極投入抗日愛國學生運動,1935 年高中畢業后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和天津北洋大學航空工程系,在抗日救國的時代強音感召下,他選擇了學習航空工程,走“航空救國”之路。七七事變后,北洋大學由天津遷到西安,與北京師范大學和北平大學聯合成立了西北臨時大學。后來,又遷往陜西域固,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即西北工學院的前身。大學時代,戴教授積極投入“一二九”和“八一六”愛國學生運動。
1936 年,戴昌輝教授從西北工學院畢業后,抱著“航空救國”的抱負,投身到由杭州內遷到云南省瑞麗的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的工作中,參與美國集IV 型雙翼戰斗機生產,為抗日戰爭盡力。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成立飛虎隊,支援中國100 架P-40 殲擊機零部件,在緬甸進行裝配,戴教授擔任了P-40 飛機的總裝檢驗員。該飛機在滇緬戰場上由美國飛虎隊駕駛與日軍作戰,屢次重創日軍零式飛機。之后,他又轉到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下屬緬甸八莫發動機分廠任技術員,參與旋風F-100 型星形雙排發動機的生產。因抗戰時局緊張,工廠要沿滇緬公路撤退,為了不讓發動機落入日軍手中,戴教授冒著生命危險,組織工人將3 臺完好的發動機的零部件運回國,剩下的就地銷毀。到達昆明后,他又參加了C47、C46和“飛虎隊”飛機的維修工作,支援抗日戰爭。
1944 年至1946 年,戴昌輝教授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留學,1946 年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同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寇蒂斯-懷特飛機制造公司工作,被聘為長期雇員,任研究工程師。1947 年11 月,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教授的邀請,他放棄了在美國工作的優厚待遇,回國從事航空教育事業,講授流體力學和應用空氣動力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繼續留在浙江大學任教。1952 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他到南京華東航空學院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主任。1956 年他赴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1958 年回國后到西北工業大學任第三研究室主任,1976 年又調到南京航空學院,擔任空氣動力學系主任兼空氣動力學研究所所長。
戴昌輝教授出席北京國際太陽能風能會議
戴昌輝教授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教學和實驗研究工作,特別是在推進我國空氣動力學實驗研究體系的建設和全國風洞建設規劃的實施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工業部給他頒發了突出貢獻專家證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戴昌輝教授主持風能專題會議
戴昌輝教授不但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辛勤工作了一輩子,而且從20世紀80 年代起,十分關注風能的開發利用。1982 年5 月,在中國科協和原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隸屬于中國空氣動力學會和中國太陽能學會的風能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風能專委會)。戴昌輝教授先后擔任兩屆風能專委會主任委員,賀德馨、陳啟民、鄧慎康和高先聲擔任副主任委員,陳良康擔任秘書,協助他工作。風能專委會掛靠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戴教授給風能專委會的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指出風能專委會應該成為我國風能領域里科技人員值得信賴的“娘家”,將不同專業的科技人員組織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同心協力攻克技術難關,加快推進我國風能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要為政府部門獻計獻策,制定好風能開發利用的國家規劃。幾十年來,風能專委會一直按戴昌輝教授的要求,作為我國風能領域對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的窗口、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與國內外同行、相關兄弟專業委員會和廣大風能工作者團結協作、密切聯系,共同為促進我國風能技術的進步和推動風能產業的發展、增強全社會新能源意識開展工作。具體組織國內外風能學術交流和成果展覽,參與政府風能研究和開發項目的咨詢,舉辦技術培訓和科普教育活動,推動國際間風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出版刊物和提供信息服務。
風能專業委員會成立時,中國風能開發利用正處于起步的階段,在戴教授的領導下開展了許多活動,特別是到西藏、新疆、甘肅、青海、內蒙等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召開會議、獻計獻策,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歡迎。許多省里領導都親自到會,聽取專家的建議,對那些地區后來的風能開發利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多年來,雖然戴昌輝教授的教學任務很重,但他堅持身體力行,親自參加風能專委會組織的活動和指導工作,并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主題發言,發表論文。1985 年,在北京國際太陽能風能會議上作了“中國風能開發利用-回顧與前瞻”的發言,1988 年在上海亞太地區風能會議上發表了題為“有風剪切時水平軸風力機的氣動性能估算”的論文。
20 世紀80 年代初,原國家科委將開發草原牧區的微小型風電機組列入全國“六五”重點技術攻關項目之一,成立了兩個技術攻關組。其中由南京航空學院、山西太原884 廠、內蒙包頭電機廠和內蒙錫盟風能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小組,在戴教授和湯瑞源的領導下,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開發,完成了50 瓦和100 瓦兩種微型風電機組的研發,并在內蒙草原地區得到了應用,獲得了國家六個部委的聯合嘉獎—“六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獎和1985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戴昌輝教授與陳良康秘書
“七五”期間,戴昌輝教授又在南京航空學院空氣動力學系成立了風能開發研究中心,開展100 瓦至1000瓦數十種不同型號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其中,150 瓦和300 瓦變槳距風電機組代表中航總參加了1991 年“首屆全國工業企業技術進步成就展”,300 瓦風電機組還獲得了部級科技進步獎。另外,戴教授十分重視風能領域內技術人才的培養。他首先在學校設置了“風力機理論與設計”選修課,親自帶研究生。
在戴昌輝教授主持風能專委會工作期間,我們有機會與他一起參加各種活動。他對風能專委會的工作要求嚴格,但是待人又很隨和。在風能專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中,他尊重會務組的安排,從不提出特殊要求,對會務工作人員鼓勵和表揚多,讓大家感到溫暖和親切。
戴教授離開我們已有十年了,銘記歷史、緬懷前輩、開創未來是我們懷念他的最好方式。我們要學習他熱愛祖國、勇于創新、謙遜豁達、業精于勤、嚴格要求、踏踏實實的高尚品德和工作作風,為我國風能從大國到強國、從國內走向國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戴昌輝教授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