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李笑寒
摘 要:勞動就業,是每個人維系生活的重要手段。我國憲法規定每個公民都享有就業的權利。但是作為特殊群體,其在社會的運行過程的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尤其是由于其自身心理或生理等條件的限制,在勞動就業中問題尤為突出。同時作為特殊人群中的殘疾人, 在就業市場中的權利無法得到實現及確保,侵犯殘疾人就業權利的現象廣泛存在。當今殘疾人勞動就業問題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價值意義,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程度和法治程度的重要標準。促進殘疾人就業,有利于殘疾人經濟及精神生活狀態的改善,同時也利于其社會地位的提高等。因此對于我國殘疾人這一類特殊人群的勞動就業法律保障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社會價值意義。
關鍵詞:殘疾人;勞動就業;法律保障
一、我國殘疾人勞動就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殘疾人就業條例》規定:“本條例所稱殘疾人就業,是指符合法定就業年齡有就業要求的殘疾人從事有報酬的勞動。”現今我國殘疾人已達到8 500多萬人,殘疾人問題必然成為社會轉型時期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社會問題。
根據中國殘聯發布的消息,仔細針對各個年份的增長態勢進行具體的分析,無論是城鎮新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數量來說,還是農村殘疾人的就業狀況,目前沒有達到持續增長的趨勢。因此,從各方面數據比較進行分析,我國殘疾人就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殘疾人失業率卻一直居高不下,是非殘疾人失業率的2到3倍等。
二、對于我國殘疾人勞動就業現狀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與經濟政策因素。現今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新態勢的轉變,企業對于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由于殘疾人在學歷和技能等方面的缺失,導致了殘疾人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邊緣化趨勢,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實需要。
(二)殘疾人自身條件的生理與心理因素。殘疾人擇業崗位受到身體條件的約束明顯。殘疾人身體條件的限制這一 “硬傷”不得不成為考慮的首要因素。首先殘疾人身體上的缺陷使得殘疾人的就業機會大大減少,所以多重殘疾的殘疾人就業更難。同時不健康的殘疾人心理素質會對就業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勞動就業法律保障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雖然我國政府出臺制定了一系列的關于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些立法法規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尤其是在法律法規的執行上,很多殘疾人的平等就業權沒有得到真實的保障。此外,在法律法規制定的方面,其相關的配套支撐措施跟進不夠及時,不具有現實針對性。最后,對于損害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有關單位,法律并沒有具體明確的懲罰措施,而且也沒有形成專門針對殘疾人就業侵權問責的工作機制等情況。
三、對于我國殘疾人就業權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的建議
要在當前殘疾人勞動者的訴求與社會現實無法滿足的大背景下,對我國現有的殘疾人就業權法律保障制度進行必要的完善,建立健全的殘疾人就業權法律保障體系,讓殘疾人充分享有就業權利,實現人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一)制定《反殘疾人就業歧視法》立法法規。就業歧視是殘疾人就業權保障無法實現的最大障礙之一,其與我國保護人權的立法精神相抵觸。因此有必要針對反對殘疾人就業歧視專門制定單行性的立法規范。以反殘疾人就業歧視進行制定立法,會使保護殘疾人就業權的這一精神更為突出。
(二)建立與健全殘疾人就業保障法律機制。有關部門加強關于殘疾人勞動就業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勞動就業權利的落實。同時構建和完善的執法機關協調機制,對有關用人單位侵害殘疾人權利的違法行為,執法機關作為執法主體,有義務有責任嚴格執法。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以此讓殘疾人就業權保護得到有效落實。
(三)完善殘疾人就業維權司法救濟制度。建議今后司法機關在對殘疾人保護的司法實踐建設中,要具體明確殘疾人就業權受到侵害的各種情形,針對不同層次的侵害殘疾人就業權的行為,依據殘疾人保護的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追究侵害人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等。
總之,勞動就業是民生大計,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特別對于殘疾人這一特殊人群來說,做好殘疾人群體就業,是一項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現實問題。因此建立健全殘疾人勞動就業的立法法律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要在改革深入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加強殘疾人勞動就業法律制度的建設,促進這一特殊群體的穩定就業。
參考文獻:
[1] 張琪、吳江:《中國殘疾人就業與保障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 黎健保:《中國殘疾人就業保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大學,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