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華 程彥培 賀去非 閆玉潔 余若凡
摘 要: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日益重要,本文從企業投融資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簽訂履行經濟合同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和知識產權法律風險及其防控三個方面簡要介紹一般企業現有法律風險及其對應防控措施。
關鍵詞:企業;法律風險;風險防控措施
一、法律風險理論研究
從本質上來說,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所直接引發的的后果并非一味是有危害性的。然而,從本文所探討的方面來說,風險所引發的后果均為有危害性的,表現為法律風險的價值性或者說損害性。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經濟市場化要求法治的進一步發展與變化,這也導致當前企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具有不同以往的復雜、嚴重。而在企業中,國有企業屬于一類特殊的主體。
對于法律風險理論的研究由來已久,對于法律風險的定義亦是多種多樣,本文對于法律風險的定義如下:法律風險是指在法律規范運行的過程中,法律關系主體的具體法律行為所導致的與主體預期目的不符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本文定義將法律風險與企業法律風險進行概念上的劃分,企業法律風險應屬法律風險之范疇,與法律風險相比,企業法律風險之主體被限定為企業,其概念范疇小于法律風險。本文主要探討企業法律風險,即在法律規范運行的過程中,企業的具體法律行為所導致的與企業預期目的不符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從理論高度檢視,企業法律風險的基本特點與法律風險的基本特點顯然是統一的。
法律風險兼具法律性與風險性,其特征主要在于:第一,法律風險的損失性與不確定性。第二,法律風險的社會建構性與規范性。第三,法律風險的可控性。法律人可以通過自身對于法律規范的研習來規避法律風險以及其所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
企業法律風險存在于企業運營的各個管理環節,法律風險發生導致的后果是企業承擔法律責任,法律風險主要是以法律因素為產生的原因。導致企業產業法律風險的法律因素主要包括某一種法律狀態、法律事件或法律主體的行為,主要包括法律環境因素和企業自身的原因[1]。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關系急劇變動,新型法律規范層出不窮。綜而觀之,我國社會轉型期企業法律風險頻發的主要原因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企業缺乏對于法律風險的準確認識,法制觀念淡泊,違法犯罪行為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特殊時期國家法律法規出臺、修訂頻率增高,行政、司法體制尚待健全,阻礙企業風險應對措施建立。
企業法律風險應對機制的建立,要求企業法律風險識別、分析及評估工作的全面完成?!镀髽I法律風險管理指南》提出了一套以明晰法律風險環境為前提,以包含法律風險識別、法律風險分析、法律風險評價“三步走”流程為法律評估,在明晰法律風險環境和進行法律評估的基礎之上,提出相應的法律風險應對方案,輔以運作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和溝通記錄的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流程方案[2]。這套方案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可根據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首先,要依靠嚴謹、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必須做好重大項目法律風險預防機制,明確項目法律風險,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并建立一套法律風險評估機制,全面強化企業法律風險規避能力。其次,要增強企業法律風險事后補救機制。一旦法律風險所引發的不利后果發生,補救機制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阻止不利后果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二、企業運營主要法律風險辨析
(一)企業投融資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F行法律對企業投資行為形成外生性影響力,因而產生了企業的投資法律風險及其控制問題。企業在法律關系中處于法律適用(或執行)的地位,因而法律風險不可避免。
企業融資行為是企業關注較多的實質性問題,其貫穿于企業成長、發展的各個過程之中。從本質上說,企業融資過程是一個企業資金鏈流轉問題,具體是指企業從自身生產經營現狀及資金運用情況出發,根據企業未來經營策略與發展需要,經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通過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利用內部積累或向企業的投資者及債權人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保證企業生產經營需要的一種經濟活動。企業融資的最終目標在于保證企業運行以及盈利活動。
企在融資過程中,一般企業常見的風險有:第一,融資活動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合法風險。第二,融資活動的合法授權及批準風險。第三,融資方案合法性風險。常見的非法融資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其一,非法集資;其二,企業間的資金拆借行為;其三,以融資為幌子來逃避債務、尋求脫身的假融資行為。第四,融資協議中的“陳述與保證”條款的真實有效風險。第五,融資締約不能風險。若最終雙方融資協議締約不成,為融資活動而支出的各種費用(包括考察費、評估費及其他為準備締約而產生的費用)按照公平原則應由雙方分擔。至于分擔的比例,雙方可事先做出約定。第六,商業秘密泄露風險。
企業融資風險防范措施具體有:第一,研究經濟形勢與貨幣政策,防范系統性風險;第二,拓寬籌資渠道,拓展公司融資來源;第三,優化資本結構,防范財務風險;第四,建立財務風險與分析機制;第五,保持和提高資產流動性;就企業的投資行為而言,由于沒有投資,企業就無法成立,因此,企業的投資行為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邏輯前提,其包括企業開辦起始時的投資,也包括企業發展中的投資。具體而言,可將企業投資法律風險分為三類:第一,違反法律、法規風險。此類風險分為違法風險以及法律、法規的不確定性以及變動帶來的風險。第二,因交易缺陷帶來的風險(法律行為的不確定性)。第三,因疏于保護自身的法定權利造成的風險。投資法律風險防控具體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第一,以法律為標準,確定投資的方向與行為;第二,以法律確定的選擇路徑,慎重選擇投資權利的行使;第三,高度關注經濟法律與政策的變易性特點,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二)簽訂履行經濟合同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在當今的社會、經濟大環境下,合同的身影隨處可見,其重要性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經濟合同同時也是經濟糾紛的根源。簽訂履行經濟合同的過程中,法律風險也伴隨其中。
企業經濟合同法律風險是指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環境、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或由于企業自身在內的合同主體未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有效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而對企業造成的合同糾紛和經濟損失以及負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從合同法律風險存在的階段來看,合同法律風險可以定義為企業在合同準備、訂立、簽署生效、履行、變更和非正常終止及救濟過程中權益受損的可能性。
該類法律風險的成因主要在于:第一,法律意識淡薄,風險防范觀念較差。第二,看重合同的靜態管理,忽視合同的動態管理。第三,合同管理模式落后,合同管理不到位。企業經濟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所包含的法律風險層出不窮,必須建立健全企業經濟合同簽訂履行過程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具體表現為:
第一,合同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第二,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第三,進一步加強合同信息化建設。
(三)知識產權法律風險及其防控。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新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的社會背景下,知識產權在企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若在知識產權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其自身發展速度相比其他企業無疑慢了一拍。知識產權作為當前企業最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國際性知名企業能夠發展壯大并獲得穩固的競爭優勢,是因為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將知識產權戰略全面貫徹于企業經營管理之中。但是,知識產權的法律防范意識并沒有引起我國企業生產者的足夠重視。重生產、輕市場、輕商標權、重經營權。在應對企業的專利權和商標的知識產權的處理上,應對糾紛的能力較弱,部分企業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范的重要性。、
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環境的變化或市場行為主體做出的與企業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相關的具體法律行為不合法律、法規,而導致的與企業原本期望達到的,與該知識產權相關的目標相違背的法律方面的不利后果發生的可能性]。
支撐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的制度基礎基本包括:第一,以避免、有效追究侵犯自身知識產權行為核心的保護制度;第二,以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第三,其他綜合管理。其他綜合管理如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尋求法律援助、危機管理等,主要涉及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應變制度。
一個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范制度并非要在各個方面均做到完美無缺,而是要針對不同法律風險進行處理,將漏洞控制到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在法律風險防控的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法律風險防控與企業盈利的平衡,一旦顧此失彼,企業發展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當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控制度仍然十分落后,企業知識產權法律糾紛此起彼伏。究其原因,其一,企業知識產權法律意識淡薄;其二,企業體制落后。強化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控體系,應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強化企業負責人及全體員工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意識。第二,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機制。
三、結語
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是一個發展的、長期的過程,是在當前大形勢下企業發展所必須注重的重要工作。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法律法規層出不窮,“朝令夕改”,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企業所面對的法律風險問題必將愈多,愈復雜。企業若想保持自身盈利,必要加大企業自身法律風險防控體系投入力度,盡量杜絕法律風險對企業所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陳戈垠,論企業法律風險防控[J],東方企業文化,2014年
[2] 王少哲,國有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與健全[J],中國市場,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