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民
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常見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的類型,提出了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和保養,進而著重分析探討了排除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的對策。
關鍵詞:機電設備;煤礦;維修;故障診斷
建立故障診斷系統,不僅能清晰記錄常見故障詳情,還能充分了解設備各零部件參數,不僅如此,還可分析、比較正常數據與故障數據之間的差異,進而實時控制和檢測設備運行情況。而相關維修人員不僅要及時維修故障設備,還應全面排查故障部位,同時詳細記錄故障原因、零部件狀況和排除方法。
一、常見的煤礦機電設備故障類型
一般來講,煤礦機電設備的日常生產中,往往會發生很多類型和形式多樣的故障。而煤礦機電設備發生故障的原因通常是保養維護不及時、生產環境過于惡劣和生產工藝太過復雜等造成的。具體地說,目前我國煤礦工作具有生產流程和工藝繁多、環境復雜等特點,且使用機電設備的過程中,部分零部件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變形和劈裂情況,致使機器無法正常工作,這不僅嚴重影響著煤礦生產,還威脅著相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由于煤礦故障機電設備故障的破壞程度和發生原因各不相同,因而可將常見故障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損壞性故障,即機電設備的零部件被燒蝕磨損,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形、壓痕或斷裂等損壞故障;第二,功能退化性故障,即機電設備異常磨損造成的零部件脫落和老化等功能性故障;第三,功能失調性故障,即機電設備生產過程中,由于壓力太小或太大導致設備間隙大小不一的失調性故障;第四,松脫性故障,即部分零部件脫落或松動造成的故障;第五,功能失效性故障,即零部件滲漏或堵塞引發的故障
二、煤礦機電設備的維護和保養
為防止機電設備發生故障而引發礦井意外事故,從而導致生產中斷,危及人員安全,并保證煤礦日常生產的順利進行,促使企業良性發展,我們一定要提高安全生產的思想意識,并定時檢查機電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同時做好保養和維護工作,以便防患于未然。
一般情況下,機電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工作分為兩種類型:第一,定期且有計劃的檢查零部件的使用及安裝情況,確保零部件無過度變形和磨損、無脫落和松動等情況,以防影響煤礦生產及其安全;第二,發生故障顯之后,應及時維護和檢修,通過故障的發生原因,及時進行排除和修理。定期檢查機電設備,不僅能有效縮減維修成本,還能確保煤礦生產和作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卻無法有效、及時的回應突發故障。雖然故障發生后,機電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非常被動,但針對性相對較強,這主要是因為故障已經發生,我們可針對故障原因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
三、排除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的對策
第一,通過網絡平臺建立分析故障的數據庫系統。目前,我國已逐漸進入網絡信息化時代,從而實現了數字電子化,因而我們可建立一個分析故障的網絡數據庫系統,從而將機電設備的故障詳情和正常運行參數記錄在電腦中,進而為故障診斷和數據分析對比提供數據支持。如果機電設備出現的故障非常明顯,那么我們可利用檢測故障的電子系統,對比分析依賴性元器件的各項參數,進而逐一排查故障部位,同時整理歸納故障發生的排除方法、特征表象和內在原因,從而形成了分析設備故障的網絡診斷數據庫。一旦在以后的生產中發生類似故障,我們就可通過此系統及時進行檢索,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故障排除機會,電子故障檢測系統這種在線檢測工具能夠不斷得以生機和更新。第二,通過電子系統實時控制和檢測設備工況參數。監理電子故障檢測系統之后,就能快速、直觀的在線監測各機電設備關鍵部位的運行參數了,進而通過比照歷史數據,有效判斷機電設備是否在正常運行。例如,診斷機電設備的運行溫度,如果機電設備長時間運行,其部分零部件就會出現嚴重磨損現象,因而其表面溫度必然會大幅升高,這時監測溫度的在線電子系統就會發出提醒信號,那么相關設備管理人員接收到提醒警報后,應立刻去現場停止設備運行或進行檢測維修,以便有效避免發生機器故障。第三,發生故障之后,我們應在電子診斷系統的數據庫中輸入常見故障特征和設備構造原理,那么系統會自動根據檢測的系統參數判斷故障位置,并分析故障原因,同時提供有效的解決思路和方法,而故障專家系統這時就會模擬專家的判斷和思維,進而綜合診斷和科學分析故障,并根據如今先進的維修經驗和診斷技術,以提出有效、正確的設備維修方案和排除方法,再由設備維修人員通過實地現場勘察,為故障進行定量和定性,然后綜合系統專家意見,有效實施故障處理操作。
結語:總而言之,煤礦機電設備的故障診斷和維修是一門新興技術學科,由于起步較晚,其系統體系仍不成熟。因此,煤礦生產中,相關領導及管理操作人員一定要共同努力,致力于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并定期進行維護、檢修和保養機電設備,此外,還應深入研究并開發新技術,不斷引進先進設備,進而在節省成本的基礎上,推動煤礦業有序、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墨瑋.淺談制約煤礦機電運輸安全的因素及預防措施[J].硅谷.2011年13期
[2] 蔣大勇.淺談影響煤礦機電運輸管理水平提升難題與對策[J].廣東科技;2011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