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雅叢
摘 要:《經濟半小時》自開播以來經歷了十余年的時間,在這十余年間《經濟半小時》不斷的更新,在同類節目中獲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獲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在節目的制作一播出中這一欄目面對大眾始終把群眾的需要與利益放在第一位,向中國觀眾展現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宣傳、真、善美批判社會中的不正常的經濟現象,是一檔反映群眾需求與呼聲的優秀節目。
關鍵詞:人文情懷;正能量
作為一檔經濟類欄目其立足與發展的根本是與社會經濟現實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中央電視臺的經濟類節目《經濟半小時》見證了中國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情況,時刻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了解老百姓的呼聲,感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需求,應廣大電視觀眾的需求進行自我調整、改變,為廣大的電視觀眾提供了了解社會經濟的一個窗口,使電視欄目與現實的社會經濟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
一、關注公眾利益,服務百姓生活
作為一名《經濟半小時》的熱心觀眾,每次播出《經濟半小時》的時候,我都會予以熱情的關注,在觀看節目的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節目的編導在播出節目的內容方面最為關注的就是報到會不會改變目前公眾所面臨的困境?節目的播出是否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一些實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不是受到了損害?節目中充滿了對普通人的關懷,以普通人的視角去看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經濟現象、體驗社會生活。關注社會中弱勢群體的情感需求、生活狀態、以及這些人的喜怒哀樂。凸顯了對普通人以及弱勢群體的關心與尊重。體現了一種濃濃的人文情懷。這不僅是《經濟半小時》節目選擇播出題材的指導思想,更是將其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整個節目中。例如在2006年的兩會召開的期間《經濟半小時》節目播出了一系列反應百姓生活的報道:《今年物價會漲嗎》、《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探秘禽流感疫苗》以及《公交站上體驗自主創新》等。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狀態的節目。而中央電視臺著名的記者王小丫更是深入到全國各地進行采訪體驗,采訪的行程不僅包括了禽流感疫苗生產基地,而且走上了北京的街頭,到公交車站去體驗考察,通過走訪、考察了解了老百姓的生活實際與需要,將嚴肅的政治話題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體現了國家政治生活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將節目對老百姓生活狀態與質量的關懷體現的淋漓盡致,對個人的生存狀態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與平等的體驗弘揚了社會的正能量。對于中國社會的良性發展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二、從經濟的角度看社會的發展
《經濟半小時》通過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現狀的分析洞察社會經濟的增長點,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本質進行深刻的剖析,使偏離正常經濟運行軌道的經濟活動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走上正軌。社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具有多面性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而每個方面的社會生活都或多、或少的與經濟有著一定的關聯。通過經濟事件剖析、反映社會問題,是這檔節目最有特色的地方,通過新聞工作者客觀、深入的挖掘新聞線索、以及媒體所具有的宣傳方面的優勢,可以幫助普通百姓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使老百姓從發生的新聞事件背后看到經濟動向。例如:體育賽事本是體育欄目關心的話題,但是有一期的《經濟半小時節目》就是以韓日世界杯賽為主題展開的,但是節目的話題并沒有放在雙方比賽的激烈程度以及勝負的評判上,而是對世界杯舉行期間的各項收入支出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分析世界杯舉辦國的門票收入狀況,到中國的企業與新聞媒體在這場世界杯中所獲得的收益,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列舉了具體的數字。向人們展示了世界杯比賽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另外,在《經濟半小時》還播放過一起關于食品安全的節目,主要展現了在中國的洋快餐麥當勞與肯德基的食品加工于生產情況,當然這些食品加工生產的基地都是中國的食品生產廠家。麥當勞生產食品的員工在工作的時候頭上必須要帶兩個帽子,避免有頭發掉在生產的食品上。而且手上也要戴上透明的手套,以保證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衛生。肯德基在食品生產過程中除了與麥當勞一樣要戴手套與帽子外,還更加關注一些細節如不許涂指甲油、戴戒指等。以使生產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證。除此以外這兩家食品生產公司的衛生監督部門對自己公司生產的產品不定期的進行檢查,為了保證食品質量這兩家公司還請國際上知名的食品檢測公司按照國際標準對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檢測。他們的嚴格要求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這檔節目在報道兩家企業的成功之道時中國的其他企業也可從中吸取經驗,并應用在自己的企業管理中,以吸收更多的顧客,促進企業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
結語:在眾多的經濟類節目中中央電視臺的《經濟半小時》能獲得不錯的播出效果與收視率,與其準確的節目節目定位與獨特的觀察角度是分不開的。而經濟半小時通過電視這種大眾傳媒所起到的宣傳效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它的成功也在于對最新發生的經濟事件給予深度的評論,多個角度的報到。適應了現代觀眾的收視需要。
參考文獻:
[1] 雷漪真.《名牌欄目的策略與衍變》[M].中國人民大學從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