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付彬
摘要:地質災害是人類進行工程建設活動所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它直接制約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國家強制執行的工程建設項日中必須工作之一,在一些地質易發區合理避開地質災害的威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詳細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
地質災害問題的發生從本質上講是由于地質環境發生變異的結果,而對于地質環境來說其是由眾多因素組成的復雜體系,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工作的實效關鍵點就在于如何對以上因素進行把控,從而建立起相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的建立也是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重要基礎,其原則如下:第一,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主要是指在進行評估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應在當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之全面系統的反應出研究區域地質環境情況,并將評價目標和評估體系組成為相互關聯的統一整體;第二,分主次原則:該原則主要是指評估體系的構建應分清主次問題,主要應將對地質災害危險性有著直接作用和重要影響的要素納入評價體系中,適當舍去次要的要素;第三,差異性原則:差異性主要是指評估過程中的地域性差異,在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應更適當的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進行分析,不能簡單的對其他區域的評價指標進行套用。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平評估的基本原則
(一)分級和備案原則
在該原則基礎上,應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進行,如果按照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性以及工程項目的重要性對其進行劃分,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二個等級:首先在進行以及評估時,應在充足的基礎材料上進行論證,并且以及評估工作的處理應有具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甲級資質證書的評估單位進行,其評估結果最終上報至省國土資源局進行備案處理。其次一級評估工作應在具有充足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擁有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證書的評估單位才可進行該項評估工作,最終上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備案處理。對于二級評估工作來說,其具體規范要求與一級相似,可以在參照一級評估要求的內容基礎上,進行概略性的評估處理,具體可以由具各甲級、乙級資質證書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進行評估處理。
(二)分段評估原則
分段評估主要是按照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的不同以及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和危險程度以及擬建工程的具體特點,對待評估區域進行不同危險性程度的區塊劃分。與此同時,還應在地質災害的性質、造成的規模以及對應的社會經濟屬性基礎上,從致災體的穩定性以及承災對象遭遇的概率分析入手,將其劃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隨后按照不同區段對其進行場地適應性評估處理。
(三)選高不選低原則
該原則主要是指在某一區段內如果同時存在多種地質災害類型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過程中,評估結果的選取應按照最大危險等級的評級為基準,從而做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就大不就小、選高不選低的原則。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方法分析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工作內容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調查災情。針對需評估范圍內曾經出現過的災害情況進行充分的調研,可以借助地方志、地質災害調查區劃和地質災害臺賬結果等資料,主要調查地質活動的特征、生態環境破壞、經濟損失及重大人員傷亡等資料;第二,調查分析需評估區域。調查區域內災害形成的原因、地理環境、地質環境等,著重分析復雜地質環境,從而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和發展方向進行評估,確定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第三,確定地質災害。利用先進的測量和檢測技術,對地質災害的形態、規模和影響因素等進行確定,認真分析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和演變情況,對于泥石流情況,應關注溝口堆積的變化,并認真研究流域內崩塌和滑體的情況,從而評估地質災害的性質及危險性。最后運用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登記劃分。
(二)危險性評估的具體方法
1.航片分析
通過細化和分析航片,來對泥石流和滑坡等危害進行綜合分析。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根據航拍的影像資料來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對某一地區一定時期內的地表運動規律和模式等進行總結分析,最后合理界定航片中存在的滑坡危險區。航片分析方法尤其適宜用在植物覆蓋較少的區域,能夠獲取更加精準的結果。
2.地面測繪
地面測繪也是勘察中十分重要的一項評估辦法。其主要是在地質災害頻發地區開展地面測繪工作,對地表地質結構的改變進行研究分析,重點預測其改變的無視和地表運動的規律,同時借助相關地質資料及地質勘查的結果,從而對于整個地表運動可能導致的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和界定。其中地面測繪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參考資料。
3.現場勘查
實際勘查滑坡和崩塌也是一種重要的;評估方法。其一能夠對滑坡活動的特征和規律等進行確定;其二能夠對建筑或者設施區域內受地質災害影響的程度和范圍進行鑒別。相對來說,確定滑坡及崩塌區對建筑和設施區域的影響范圍難度相對較大,且比較復雜,需要借助綜合對比和分析進行確定。而對于泥石流而言,需要調查泥石流出現的環境因素,松散物的分布、數量、趨勢等,對穩定性和溝口堆積扇的發育等進行分析,并綜合考察降雨、植被、人文環境等,這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分析與評估。
4.分析研究法
綜合上述的勘察數據和資料,即可進行室內的研究與分析,主要是利用計算機來模擬和分析災害的趨勢和波及的范圍等。野外資料分析可以利用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環境綜合分析法等進行研究與總結。地質災害的預測則需要更加復雜的分析方法,如多因素分析法等,主要是對災害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然后是對災害區域的分析,利用的方法包括信息疊加法、多因素分析、模糊數學分析、層次法等等。
總之,通過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能夠幫助預防和控制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工程地質基本情況,遵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本原則,并選取有效的評估方法,方能切實提高地質災害的應對效率。
參考文獻
[1]毛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及范圍確定[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4
[2]陳社斌,姬隨波,陳轉轉.淺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確定[J].價值工程,201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