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山
摘要:廣西壯族八音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婚假、迎賓、壽宴亦或是其它喜慶活動,都少不了八音,由此足以見證壯族八音在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的廣泛應用。本文主要就廣西壯族八音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廣西壯族 ? 八音 ?發展現狀與趨勢
廣西壯族八音,分為南路八音(以邕寧和武鳴八音為代表)和北路八音(以隆林八音為代表)。八音,在舊時候主要指的是吹打樂器,八音根據不一樣的制作材質可以分為八大類,這八大類主要是金、石、竹、匏、土、革、絲、木。廣西壯族八音主要是指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廣西壯族南路八音之前是在廣州八音的影響下發展的,后吸收了壯族民間音樂、壯師劇以及邕劇,而逐漸興起并發展的。在清朝的時候八音開始興起,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八音開始興盛,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其主要是流行于邕寧縣和它的周邊區域,將邕寧壯族八音作為品牌,在2006年的時候,自治區政府將邕寧壯族八音作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而廣西壯族北路八音則主要來自于壯戲。
一、八音概述
(一)藝術特征
“八音”有南、北路之分。南路“八音”以邕寧、武鳴八音為代表,包括河池下轄的鳳山、天峨,崇左下轄的天等,百色下轄的田東、平果、凌云、樂業的一帶,傳統曲目有《仙班洞》《八音調》等。北路“八音”包括西林、隆林、田林一帶,傳統曲目大致有八個調:《采花》《馬走街》《花燈》《馬道林》《八板》《正調》《歌長洞》《走音洞》等。 廣西南路壯族八音中男性將作為主要表演者,所彈奏的樂器是鼓、鑼、釵以及嗩吶等樂器,男性在表演這些樂器的時候有著厚重的雙臂力量以及充足的丹田之氣,且它們有著嘹亮和粗獷的聲音,這聲音夾雜著樂器聲震撼力強大,令人們感受到一股力量的存在。而八音將女性作為主要表演者則是近幾年,這些女性通過一定的訓練形成了八音的獨特演奏者,她們演奏的風格以及樂器婉轉動聽,無不打動人們的內心。當下,壯族八音演奏形式不同,有以城區、鄉鎮以及村落作為單位進行演奏,有的以一定的團體進行演奏,以往的演奏以男性為主,而現在女性也可以參加演奏,由此使得八音演奏頗具魅力。八音的藝術特征經過不斷發展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各種創新藝術方式的融入亦見證了廣西壯族的藝術陶冶和情操,這種藝術是一種境界的升華,更是闡釋了當地的民俗風情。
(二)文化品牌
廣西壯族八音演奏最初主要以農民農閑時演奏為主,形式也比較松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時代變遷,不斷推陳出新,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創造,打破了以往單一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千變萬化的藝術形式,使得八音藝術水平不斷提升。在廣西相關文化部門的指引之下,壯族八音以大膽創新的方式獨創了各種八音藝術形式,在推進了八音藝術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八音民族藝術。一系列的吹打表演也逐漸融入了極具民族風情的舞蹈或情節表演,讓人們感受到壯族的獨特風情,比如說舞春牛、背新娘以及岳鼓舞等等,這些情節的融入開闊了觀眾的視野,也讓人們見識了壯族的文化。此外,又創作了一批批頗具熱鬧歡快內容的新曲目。
二、八音發展現狀
八音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獨特特色,無論是婚慶、壽宴、搬家、迎賓還是其它喜慶活動,總是少不了八音,八音為這些喜慶活動助威、增添活動氣氛。八音音質優美,其聲音的嘹亮和高亢,總是能給人的內心帶去震撼力,頗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其群眾基礎也是十分穩定的。八音的發展離不開當地藝術文化部門的指導,在這種指導下,農民藝術團不斷推陳出新,大膽創作,原本是將嗩吶作為奏樂的前提,而后又加入了以四個人為組的打鼓樂隊、壯族年輕女性愛好的師公岳鼓和無孔笛、年輕男性愛好的壯族山歌等。
一段時間以來,廣西壯族八音,大多生存比較艱難,絕大部分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傳承主要靠民間樂手,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作為一張文化名片打造,如:邕寧區定期舉辦“八音節”, 2015年隆林縣舉辦“隆林壯族千人八音比賽”等。這些民間樂手所呈現的豐富多彩節目給廣西壯族帶去了精神上的享受。
每年到了元旦、春節、中秋以及國慶等重大節日,民間八音團隊便會深入到農民生活中去,為他們奏樂表演,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種不正的生活作風也開始逐漸消失。不管是不是大型的藝術活動,八音團隊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新生力量而廣受人們的喜愛。此外,八音團隊的出現也為他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包括一些公益性的八音演出,總之,當地部門提倡大力發展八音樂隊,將這種民間藝術持續推進,同時將此類藝術形式作為前提和基礎,不斷推進和改善其它民間藝術,使得能夠有更多的文化娛樂活動充沛著人們的業余生活。
三、八音趨勢研究
(一)活動場合擴大化
對于廣西壯族八音而言,其最先是服務于民間的各項活動,比如婚慶、喪禮、迎賓等等。當下,八音仍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視,八音的影響不斷擴大,各種重要場合和表演、政府宣傳、文化交流等等都有八音的參與,無論是南路八音還是北路八音,都已經作為一種時代和民族的象征而不斷擴大化。2010年,廣西壯族的南路八音那路村女子代表團參加了各種不同的演出,演出次數達到二十二場之多,足以證明八音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發展潛力。這種種現象表明八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藝術和民間象征而廣為流傳,這種態勢也說明了八音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影響也廣泛。
(二) 多樣化創新藝術形式
時代呼吁創新,只有不斷創新,社會才能進步,也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就廣西壯族八音來說,其不斷發展的態勢足以見證其創新藝術形式的發展趨勢,這種創新指的是八音不再局限于純粹性的表演,而是在原有的八音藝術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保留傳統藝術風格的同時,融入更多的創新藝術手法,比如當前各種民眾生活的反映融入其中。此外,其它創新藝術手法亦體現了八音的創新藝術發展趨勢。這種創新藝術說明了廣西壯族八音的藝術發展,反映了當地多姿多彩的藝術文化生活,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三)傳統文化的繼承
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怎樣發展,都不能將自己的“根”忘掉,社會發展至今,我們之所以仍舊沿襲那些傳統方式以及舊習慣,正是對于傳統的尊重,這也是繼承的一種。正是由于民間樂手的不斷支撐和延續,才使得廣西壯族八音能夠一直發展到今天,也足以見證了其根深蒂固的社會思想,這是以往社會在長期的生活中所積累和形成的,是一種財富的象征,這種財富不能因為時代發展而擯棄。因此,傳統是一種力量,從八音的發展來看,這種傳統力量是偉大的,無論社會如何變化,仍舊會被延續下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西壯族南北路八音在自身演奏的基礎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生活,這種藝術文化生活的存在不僅是對于傳統藝術的尊崇和延續,也是對于藝術的不斷再創造。八音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其內容多姿多彩,各種推陳出新的演奏形式足以說明八音的發展和壯大。八音不僅給人們增添了愉悅,也富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八音能夠展現如此豐富多彩的一面,相信不論它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都是具有潛力的,隨著人們對于八音的不斷再創造,相信會有更多的八音藝術展現在人們面前,也相信八音能夠繼續發展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一般項目“廣西壯族八音發展與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B2014399。
參考文獻:
[1]王繼波.壯族南路八音調查報告——以南寧市邕寧區為例[J].音樂時空,2013,(12).
[2]孫志國,路亭,謝琳.吹管樂器在壯族八音中的應用[J].青春歲月,2012,(08).
[3]田可文.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4]王鑫安,王杰.隆林壯族八音分析與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2,(04).
[5]趙麗宏.趙麗宏美文賞析:音樂的光芒[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