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麗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杰出的音樂家之一,他的作品《K.533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是其晚期的一首大型鋼琴奏鳴曲,具有較強烈的情感表現。該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分別是:1.Allegro; 2.Andante; 3.Andante。第一樂章是一首典型賦格風格的曲子,該樂章完成于1788年,其曲式為奏鳴曲式。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樂曲分析(包括對比前后片段材料的異同及發展變化)、值得繼續探究的部分這兩個方面對第一樂章進行分析,從而探析奏鳴曲式在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是如何被運用的。
關鍵詞:莫扎特 ?奏鳴曲 ?奏鳴曲式
一、樂曲分析
奏鳴曲式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再現部Recapitulation。在本樂章中,這三個部分是這樣發展的:
(一)呈示部Exposition(1-102小節)
1.First Tonal Area(FTA)
FTA這個部分是從1-31小節為止,在沒有任何引子部分的鋪墊下,主題一開始就以極其清晰的單旋律直接出現在F大調上。非常有趣的是,1-8小節這個長達8小節的樂句,其和聲一直在I級上保持不變,且這個樂句又可根據旋律劃分為1:1:2的模式,具有sentence的模式。所以可以將這個樂句定義為A Phrase with Sentence Structure。15-18小節右手部分的音樂材料在23-26小節被重復,但不同的是,材料的再現是以倒影的形式出現在左手部分。20-22小節的Deceptive Cadence(阻礙終止)ii6— ? ? —vii06/V豐富了和聲的色彩,將音樂繼續向前推進發展,直至56-57小節出現了ii6 — ? ? —I的完全終止式。
2.Dependent Transition(Dtr.)
從32-41小節為Dtr.的部分,不難發現,該部分的左右手不斷地交替做模進(Sequence),調式調性從F大調逐漸向STA的C大調過渡,但在此部分,C大調還沒有被完全建立,該部分結束在F大調的副屬和弦V/V上。
3.Second Tonal Area(STA)
第42-57小節為STA的部分,從42小節開始,由上一部分Dtr.的V/V逐漸走到V級,明確轉向C大調。該部分由兩個重復的period構成,每個period根據和聲及旋律又可劃分為4+4的模式,前四小節由C大調的I級走到HC上,后四小節再由C大調VI開始,結束在C大調的PAC上,由此構成了Parallel Continuous Period。稍稍不同于第一個Period的是,第二個Period的旋律是從低聲部進入的。
4.Closing Section(CL.)
從旋律及和聲兩個方面分析,筆者認為Closing Section這個部分從58-89小節,在88-89小節出現了C大調 ? ? —I(PAC)的完全終止式。CL.由上一部分STA自然過渡而來,且與STA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調性上來說,它延續了STA的調式調性C大調,它較長的篇幅也是為了鞏固調性,告訴聽眾調式調性已由開始的F大調轉向了C大調。從旋律上來看,它采用了STA中連續出現的三連音音型。CL片段在整個樂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面的發展部做了很好的鋪墊。
5.Codetta
Codetta部分是從90-102小節,這個部分不斷地在做三連音音型旋律片段的重復和模仿,在91-92、98-102這些小節中兩次都出現了C大調ii6— ? ? —I的完全終止式。特別是最后四小節雙手相差八度一直都在C大調的I級上做同向進行,其目的就是再一次強調C大調。
(二)發展部Development(103-145)
筆者認為,發展部Development是對呈示部Exposition的發展,筆者將其分為三個部分:FTA的發展、STA的發展、Retransition。
1.FTA的發展
FTA的發展部分是從103-125小節,這個部分一開始就采用了新的調式調性c小調,最后結束在V/d上。而旋律上,在繼承與變化的基礎上,呈示部FTA的主要旋律片段在103小節便以模仿的形式出現,隨后通過左右手交替,出現在108小節的左手部分。筆者還發現,STA部分的三連音音型也以伴奏的形式出現在了FTA的發展這個部分。
2.STA的發展
該部分從126-138小節,這是對呈示部STA三連音音型片段的展開、發展與變化,左右手通過模進(Sequence)、模仿的方式在高低聲部不斷交替進行。調式調性方面,這個部分從d小調開始,通過頻繁的轉調和豐富的和聲變化派生出一些相互對比又相互補充的要素,最后落在V/F上,為Retransition做準備。
3.Retransition
從139-145是Retransition的部分,這7個小節一直都在V/F上做旋律變化,從142小節開始,連續三個小節左右手以相差八度的三連音音型做同向進行,最終以F大調的V7 來結束整個發展部,這也為再現部調性的回歸做了充分的準備與鋪墊。
(三)再現部Recapitulation(146-239)
1.First Tonal Area(FTA)
這個部分從147-153為止,調性在此回到原來的F大調,這部分完全重復呈示部的1-8小節,是A Phrase with Sentence Structure。這部分的FTA與呈示部的FTA相比,在長度上短了許多,再現部的FTA僅8小節,而呈示部的有31個小節。
2.Dependent Transition(Dtr.)
該部分由15個小節組成,由154-168小節,在長度上比呈示部的Dtr.長了一些。在旋律上,前五小節的兩個聲部的旋律片段相互交替模仿。在和聲上,這個部分極不穩定,它從F大調的I級開始,然后不停轉調,最終落在V/F上。
3.Second Tonal Area(STA)
該部分和呈示部的STA一樣有16個小節,從169-184。同樣地,由兩個重復的period構成,每個period根據和聲及旋律又可劃分為4+4的模式,前四小節由F大調的I級走到HC上,后四小節再由F大調的VI開始,結束在F大調的PAC上,由此構成了Parallel Continuous Period。不同的是,呈示部的STA由F大調轉到了C大調,而這個部分則是回到并一直停留在F大調上。
4.Closing Section(CL.)
這部分從185-226小節,相較于呈示部的CL.,這部分CL.的長度較長,規模更大些。在225-226小節,出現了F大調 ? ? —I(PAC)的完全終止式,從而進一步鞏固了調性。從旋律音型上來看,基本模仿了呈示部的CL.。兩大部分不同的地方在于,呈示部CL.是在C大調上,而此部分則是在主調F大調上。
5.Coda
該部分由227-239小節結束,長度上與呈示部的Codetta一樣。且多次出現了F大調ii6— ? ? ?—I的終止式,最后四小節雙手相差八度一直都在F大調的I級上做同向進行,為的就是再一次強調全曲回到了F大調。
二、值得繼續探究的部分
(一)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結構規整均衡,大多數樂曲都是以四個小節為一個樂句,八個小節為一個樂段。也有部分樂曲采用以八個小節為一個樂句,十六個小節為一個樂段的結構形式 。但在莫扎特的這首鋼琴奏鳴曲中,樂句的小節數似乎就不是那么規整對稱了。在對樂曲的分析中發現,樂句的長度除了有常規的4小節、8小節,還有6小節、7小節、9小節、10小節、12小節、13小節等多種不同長度的結構形式。筆者認為,在古典主義時期,樂句不規整劃分的這一特點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值得討論的問題,那么它又會對這個時期曲子的風格及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二)呈示部的Closing Section中,在81-82小節的阻礙終止之前,出現了長達5小節的C大調ii ,從76-80小節。同樣地,再現部的CL.中,在218-219小節的Deceptive Cadence出現之前,F大調的ii從209小節開始一直延續到了217小節,但和呈示部有所區別的是,再現部的ii是先延續不動,保持四小節,然后再做變化,最后在217小節再回到ii上,不難發現,它是在變化中延續。值得思考的是,這個ii級和弦的延長對之后的阻礙終止或這個CL.有何作用呢?延長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除了以上兩點,這個樂章還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筆者將從上面兩個問題作為切入點,以新的視角繼續深入探究這首鋼琴奏鳴曲。
參考文獻:
[1]沈璇,梁晴,王丹丹.西方音樂史導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王丹丹.外國音樂簡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沈璇,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沈旋,夏楠.古典音樂欣賞50講[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5]李丹.古典主義時期鋼琴藝術風格特征分析[J].音樂時空,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