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北川
從2014年9月以來,國內多個旅游景區紛紛開始新一輪的門票漲價:廣東仁化丹霞山景區門票由原來淡季160元、旺季180元,統一上漲到200元;河北保定淶源十瀑峽景區從35元漲到50元;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從105元漲到130元……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報告,目前全國的171個5A級景區,門票的平均價格早已邁入了“百元時代”。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20世紀末,隨著景區門票的改制,其價格也開始“一路瘋漲”,特別是公共資源類景區門票的價格,在人均國民月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大大高于歐美國家,在中國旅游者外出旅行的總支出中,其門票支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成為其最主要開銷之一。
公共資源類景區,是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公共資源為依托建立的,包括世界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歷史文化名城等。它不屬于任何個人或群體,對于資源本身來講,它是獨一無二的;對于社會群眾來講,它是公共的,唯一性和公益性是其最重要的兩大屬性。
既然公共資源類景區具有公益性,那么就理應低價或免費供國人游覽。然而,絕大多數景區管理者和經營者卻完全忽視這類景區的公益性,直接圈地賣票,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導致門票價格一漲再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質疑和批評。
單從“門票”的定義來看,它的本質只是一種憑證。對于目前我國公共資源類景區,門票雖然保留了門票的原始作用,但更多的卻糅合了其他因素,最明顯的就是強化了景區門票與旅游經濟活動的雙向關系,通過出售門票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然后與經濟活動掛鉤,把出售門票所得的收入作為景區收入的主要來源,導致其門票收入遠遠高于景區其他相關產業的收入,形成了所謂的“門票經濟”。
到目前,這種“門票經濟”模式在我國絕大部分公共資源類景區十分盛行。表面上看,景區每年都能獲得巨大的門票收入,能成為國家或地方的重要稅收,且在短時間內對當地旅游業發展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但實際上,這種經濟結構極不合理,且十分畸形,完全忽視了“吃、行、住、游、購、娛”這一旅游活動的六大要素——旅游景區的經濟活動和收入,應該在這些方面“遍地開花”,而不是單純以一再提高門票價格來獲取經濟利益。
景區收取門票需要正本清源,公共資源類景區所屬資源不是普通的土地資源,而是全體國民共同享有的公共旅游資源,景區游覽屬于公益性的社會福利,不應該被圈定起來,以收取門票的方式來增加財政稅收。公共資源類景區不存在“經營”,景區票價也不應由市場供需來決定,更不應該根據景區管理成本核定來確定門票價格——景區管理單位,作為管理者,只能象征性地收取小部分景區管理費和資源保護費,用于景區的管理與保護,以此作為國家財政對公共資源類景區撥款的補充。正是基于這一理論,歐美大多數國家才會推出相關政策,對公共資源類景區實行極低的收費或完全免費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