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紅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是由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以及遼寧省西部的先民所創造的一種民族文化,于20世紀初在內蒙古赤峰市一帶被考古學家發現。而在紅山文化的出土文物中,極具代表性的當屬出土于遼寧省凌源市牛梁河女神廟的“女神像”。
紅山文化是中國已知最早出現的文明,其遺存最早發現于1921年。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考古學家在遼西地區展開了大規模調查,并發現了近千處遺址,成為全國考古界研究紅山文化的重要材料。此后,位于遼寧省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的牛梁河遺址被逐步發現。
就在考古專家對牛梁河進行清理發掘時,他們突然發現了一尊類似于饅頭形狀的紅燒陶物。經挖掘發現,原來這里竟有一座女神廟。一同被發現的還有數座積石冢和面積龐大的石砌圍墻遺址。至此,被埋藏了數千年的女神像終于重見天日。

這尊陶塑女神頭像,出土時平放在圓形主室的一側,整個臉部保存基本完整,面部紅潤鮮明,只有唇部和耳部稍有殘缺,頭像長22.5厘米,寬23.5厘米,相當于真人頭部大小。頭像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種特征,圓鼻頭,鼻梁低而短,方圓扁形臉,顴骨突出,眼窩較淺,眼眶內以墨綠色的圓形玉片作為眼球,玉片直徑2.5厘米,頭頂佩戴有飾品,整個造型極具女性特征。
這尊女神像的原料是黃色土,但并未經過燒制,從人物的塑造上可以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泥塑的制作工序和技巧,造型也相當逼真寫實,說明當時的泥塑技藝已經趨于成熟。
在女神廟中,除了保存基本完好的女神像,還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如肩、手、乳房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此外,經過不斷挖掘,又有好幾尊規格不同的女神像得以出土,其中一尊為真人3倍大小,一尊為2倍大小,其余皆為真人比例大小,因此,有學者將其判斷為3個等級規格,最大的那一尊為主神。由此可見,在紅山人的信仰中,女神崇拜有著很高的地位。遠古時期,女神往往象征著生命的創造和繁衍,因此會受到當時人們的廣泛崇拜,早前,學者們一致認為女神崇拜起源于西方,但隨著紅山文化女神像的發現,這一觀點被徹底顛覆。
紅山文化女神像的發現,為研究紅山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資料,也為人們再現了5000年前的祖先形象,是紅山文化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中國出土的女神像中,紅山文化女神像歷史最為悠久,名列全國64件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目錄,現藏于遼寧省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