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蒯”(kuǎi)字是較為生僻的漢字,在《左傳·成公九年》中就有“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的記載。“蒯”其實就是可編織席子的茅草,但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個字也是一個游離于百家姓之外的罕見姓氏。
“蒯”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時期的蒯國。據史籍記載,商太宗將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賜封給王族子孫,讓他們在此建立了蒯國,歷經500多年的歲月變遷。殷商末期,蒯國在西伯侯東征的討伐中覆滅,僥幸存活的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民便以故國名字為姓氏,世代相傳。
蒯姓的另一個來源,與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得有關。姬得出身名門,能征善戰,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功績顯赫,晉文公便將古蒯國澗水東岸的蒯邑賜封予他,世稱“蒯得”。蒯得的后裔子孫澤披榮耀,于是以先祖封地作為姓氏。現今,蒯氏族人多尊奉蒯得為得姓始祖。

巧合的是,與晉國相連的衛國,也是蒯姓的另一個源頭。當時,衛國的國君名叫姬蒯聵,由于當時戰爭頻繁,衛國國小力薄,無法與晉國對抗,不久姬蒯聵就死于晉軍刀下,而他的后裔子孫,有一部分為表達對先祖的懷念,便以先祖名作為姓氏,稱為“蒯氏”。有意思的是,姬蒯聵的子孫因忿晉弒祖,對晉國蒯氏懷恨在心,至此世代告誡,絕不與晉源蒯得之系的蒯氏同祠共譜。
除此之外,蒯姓的來源還與秦漢時期的一種職業有關。據史籍《史記·孟嘗君傳》中記載:“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蒯緱,是秦漢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專門從事制作、裝飾劍、刀的握手部分。由于這種職業屬于精細工種,因而多為世襲職務。在蒯緱職務的后裔子孫中,就有專以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蒯緱氏”、“緱工氏”,后來簡稱為蒯氏、緱氏。
“蒯”姓雖不為人熟知,但在歷史上卻有眾多的名人典故。秦漢時期是蒯族人士最鼎盛的時代,涌現出蒯通、蒯良等眾多人才。蒯通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之時,活躍于政界,為人出謀劃策,以口才和計謀聞名天下,司馬遷在對他的評價中說:“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蒯良是蒯通之后,此人精通天文,足智多謀,曾為劉表定下安撫荊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業,被劉表譽為“雍季之論”。
現在,蒯姓族人主要分布在湖北襄陽一帶,北京、上海、天津、臺灣也有零星分布。蒯姓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一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九十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