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軍 (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營養科,山東 濟南 250101)
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8例
王秀軍 (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營養科,山東 濟南 250101)
目的:探討臨床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針灸治療的有效性.方法:將近兩年到我院治療的6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納入研究,同時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 30例給予傳統推拿手法施治,觀察組 38例在此前提下實施中醫針灸治療,研究兩組的臨床施治效果.結果:觀察組的臨床總療效是92.11%(35/38),要較對照組的73.33%(22/30)更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施治前,兩組的中醫癥狀評分對比相仿(P>0.05),經施治后均出現程度不同的下降,且觀察組相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應用中醫針灸治療,療效確切,可盡早解除頸痛癥狀,值得臨床普及.
針灸;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及其組織退行性變化后造成的一組癥候群.國內有數據統計,目前該病患者約占頸椎病患者的60%~70%,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是占據絕大多數[1].臨床積極的防范與救治對于解除癥狀、改善預后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采取中醫針灸對38例相關病例進行了治療,同時設立對照組分析,旨在明確中醫針灸對本病的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 68例病例資料均由我院骨科2012-05/2014-05收錄,其中男、女病例各有 35例和33例,年齡26~76(平均52.3)歲;病程9個月 ~15年,平均5.4年.所選患者均通過 MRI或 CT檢查后證實,臨床癥狀與《外科學》中相關診斷指南一致[1],68例患者均表示自愿配合本實驗,無合并心內科重癥或精神障礙,根據隨機數表法將之分成兩組,組間性別、年齡等一般數據的對比均相仿(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依照施治方案進行傳統推拿手法治療,即在正坐體位下,令患者自然松弛肩頸部,由主治醫師輕柔按壓其督脈和足少陽膽經,再對外關穴、肩中穴、曲池穴和肩井穴等幾處穴位進行推拿,每次30 min左右,每2 d操作1次,療程共2周.
觀察組在上述前提下實施中醫針灸治療:①取穴.選擇夾脊穴(病椎與其上下兩椎節雙側)、風池穴、天柱穴、曲池穴、外關穴、養老穴與手三里等穴位.②操作方式.常規下消毒針刺部位皮膚,患者取坐位,以平補平瀉法對上述穴位進行提插捻轉,再與電針治療儀相連接,將頻率調整成120次/min,給予連續波照射患處,留針約20 min,每日針刺1次,療程共2周.
1.3 療效標準[1]以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積分為參照,對頸部與上肢的疼痛、麻木等癥狀進行評定.分數0~3分,分數越高表示狀況越差.臨床療效:①顯效.治療后基本無臨床癥狀,頸部活動恢復正常或局部壓痛明顯減輕;②有效.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仍有局部壓痛情況,對日常生活與工作有一定影響;③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好轉,局部壓痛嚴重.由顯效與有效例數計算臨床總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7.0版本的統計源軟件處理本實驗數據,由 χ2和 t分別檢驗計數與計量資料,組間數據采取[n(%)]和±s描述,最后以P<0.05對數據的統計學意義進行校準.
2.1 臨床施治情況 觀察組的臨床總療效是92.11%(35/38),較對照組的73.33%(22/30)更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施治情況 [n(%)]
2.2 中醫癥狀評分 施治前,兩組的中醫癥狀評分對比相仿(P>0.05),經施治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觀察組相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的中醫癥狀評分情況 (±s,分)

表2 兩組的中醫癥狀評分情況 (±s,分)
aP<0.05 vs本組治療前;cP<0.05 vs對照組治療后.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8 40.3±7.2 16.8±4.6ac對照組 30 39.6±8.0 21.3±5.2a
神經根型頸椎病對人們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其發病機制一般與外傷、錯誤姿勢和勞損等有關,可能引起頸椎與鄰近軟組織病變,或是對頸椎造成生理序列紊亂.從祖國中醫論治,此病應隸屬于“痹癥”范疇,且以本虛標實者居多,概因肝腎虧虛、外傷勞損,風、寒與濕之邪侵犯機體,造成氣虛血瘀、經絡閉阻所致.遷延不愈,極可能導致肝腎督脈受累,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
針灸是中醫臨床的一種慣用手法,對頸椎病的治療已有相當漫長的一段歷史.根據以往臨床經驗來看,其通常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與扶正祛邪之功.通過針刺雙側夾脊穴,能夠對脊神經后支進行刺激,增加患處化學傳遞物質的分泌,以此達到鎮痛與治愈該神經節段病癥的效果,而風池穴交會于陽維脈,刺激后可起到升陽固表、散寒活絡的作用,配合以天柱穴、曲池穴、外關穴、養老穴與手三里等穴位,能夠明顯促進病灶血液循環,緩解頸部局部肌肉痙攣,并減輕由于頸椎退變所致神經壓迫的癥狀.這在近幾年多項痹癥研究中均已得到充分證實.
本研究中,我院主要采取中醫針灸療法對觀察組進行施治,結果顯示,該組治療后的臨床總療效相比對照組更高,達到92.11%(P<0.05),而且在中醫癥狀評分方面,觀察組相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與上述報道一致[2-3].說明中醫針灸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有可行意義,而且安全系數較高,對患者無嚴重影響,僅個別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輕微暈針現象,未經處理均能夠自行恢復.
綜上所述,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應用中醫針灸治療,療效確切,可盡早解除頸痛癥狀,值得臨床普及.
[1]劉燦坤,劉志剛,張 中,等.針刺手法配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3,31(11):109-112.
[2]余猛科.針刺配合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8例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9(5):89-90.
[3]楊 鴻.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2014,8(8):375-376.
R246
A
2095-6894(2015)03-055-02
2015-01-10;接受日期:2015-01-27
王秀軍.E-mail:wangxiuj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