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蓉 (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超聲科,山西 臨汾041000)
頸動脈超聲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
賈 蓉 (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超聲科,山西 臨汾041000)
目的:探討頸動脈超聲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2011/2012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設為觀察組;選取我院同期 100例非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觀察組腦血管病組 IMT(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斑塊、血栓檢出率、頸動脈狹窄發生率等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脂質斑塊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動脈超聲可對顱外段頸動脈管壁病變進行直接顯示,并能較準確地判定頸動脈狹窄程度,故必須重視頸動脈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頸動脈超聲;缺血性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為進一步有效預防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必須采用簡便、準確的檢出手段[1].動脈超聲診斷為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方法,為探討該方法的有效性,選取我院2011/2012收治的 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超聲診斷,探討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1/2012收治的 10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64例,女36例;患者年齡34~78(平均56.7±11.7)歲;其中急性腦梗死54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46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首次發病,并符合第八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患者均經頭顱CT以及 MRI證實.排除標準:患者具有腫瘤或其它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同期接受檢測的非腦血管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年齡33~79(平均57.3±12.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動脈超聲檢查儀器 選取阿洛卡 ɑ-1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配備 5~12 MHz超寬頻加變頻線探頭和2 MHz凸陣探頭.濾波放置低檔,血流回聲束夾60°左右,分別對患者雙側頸動脈、頸內動脈以及頸外動脈進行檢測.
1.2.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臥位,并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頭部后仰偏向對側,充分暴露頸部,聲束和血流方向呈一定角度,超聲發射器治愈胸鎖乳突肌前緣,醫護人員縱向掃描探查總動脈起始部、主干、竇部、頸內和頸外動脈,探查直至視野不清為止.后對患者進行橫向掃描,探查頸動脈血管壁中膜厚度,斑塊的形成情況以及動脈狹窄情況.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主要觀察患者動脈血管壁中膜厚度、斑塊位置、大小、形態、回聲特點等,并觀察患者頸動脈血管內徑、血流動力學指標、阻力指數、收縮期最大流速、舒張期最低流速等.
1.4 診斷及判定標準
1.4.1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標準 內中膜增厚1.0~1.5 mm則判定為內膜增厚,并可診斷為粥樣硬化斑塊早期病變.IMT超過1.5 mm則表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經超聲探查可發現關閉內膜粗糙,并局部向腔內突出.斑塊回聲主要分成4種類型,即脂質斑塊:內部回聲較弱,表面光滑.纖維斑塊:內部回聲較高,無聲影.鈣化斑塊:內部回聲較強,并伴隨明顯聲影.復合斑塊:回聲不均勻.
1.4.2 動脈狹窄判定標準 頸動脈狹窄率主要參照美國多普勒超聲診斷 ICA狹窄標準,狹窄程度分成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輕度狹窄:管腔狹窄<50%,局部斑塊形成,管徑相對變小,PSV<125 cm/s.中度狹窄:管腔狹窄50%~70%,狹窄段血流出現加速,PSV 125~230 cm/s.重度狹窄:管腔狹窄達70%~99%,狹窄段流速進一步提高,PSV>230 cm/s,血流速非常低.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 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厚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動脈血管壁中膜厚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0.92±0.21)mm vs(0.50±0.17)mm],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情況 觀察組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情況[n=100,n(%)]
2.3 兩組患者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動脈狹窄共4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2例,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n=100,n(%)]
2.4 兩組患者斑塊分型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斑塊分型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板塊分型比較 [n=100,n(%)]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誘發因素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目前已有相關報道指出兩者具有密切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嚴重程度、形態等各方面情況均明顯影響著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本研究顯示,100例觀察組患者中,檢出斑塊人數達 92,占92.0%,對照組100例患者中,檢出斑塊人數僅34,占34.0%,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共有62.0%患者具有多發斑塊,明顯高于對照組中的 23.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報道相符合.
此外,根據國外相關研究[2]表明,動脈血管壁中膜厚度增加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并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與腦卒中風險線性相關的特點,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動脈血管壁中膜厚度平均(0.92±0.21)mm,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50±0.17)mm,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脂質性斑塊發生率較高,說明脂質斑塊為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原因可能與脂質斑塊含脂質成分或炎性細胞較多,其表面覆蓋一層較薄的纖維帽,在各種炎癥等因素下容易破裂,破裂后充分暴露脂質,導致血小板受激活,形成血栓,從而導致血管堵塞.通過動脈超聲進行無創、快速、可重復地檢查,能清晰顯示血管內膜厚度,判定斑塊的大小、性質、動脈狹窄程度,并對動脈血流動力學進行分析,預測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險性因素.
綜上所述,動脈超聲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具有方便、準確等方面的優點,對預防及診斷患者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靳文勛,尹 莉,劉永強,等.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硬化相關性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估[J].河北醫藥,2010,32(5):578-579.
[2]Hollander M,Bots ML,Del Sol AI,et al.Carotid plaques increase the riskof stroke and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symptomatic elderly:theRotterdam study[J].Circulation,2002,105(24):2872-2877.
R743
A
2095-6894(2015)03-087-02
2015-01-14;接受日期:2015-01-31
賈 蓉.E-mail:jiarongjr2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