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芹 (山東省菏澤牡丹人民醫院檢驗科,山東 菏澤 274000)
臨床輸血不良反應76例分析與對策
吳寶芹 (山東省菏澤牡丹人民醫院檢驗科,山東 菏澤 274000)
目的:對臨床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及對策.方法:對我院2011-01/2013-11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5 234例輸血患者中,有76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0.50%,不良反應主要是過敏反應和發熱反應.結論:加強輸血反應的監測,科學合理的用血及應用輸血新技術,能夠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輸血;不良反應;過敏反應;發熱反應
輸血是臨床上用于治療和搶救的重要措施,能夠及時挽救患者生命,但是由于人類血液成分的復雜多樣,在輸血時可能會發生多種不良反應[1],且有傳播疾病等潛在危險.本文對 2011-01/2013-11我院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及特點,旨在探究相應對策,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01/2013-11我院各科室共接受輸血患者15 234(男6 897,女8 337)例,年齡1~79歲.患者來自內科、外科、婦產科、骨科、血液科等,輸注全血 145例,懸浮紅細胞 4 752例,血漿 8 485例,洗滌紅細胞93例,機采血小板1 664例,冷沉淀95例.
1.2 輸血前檢驗 所有受血者輸血前進行 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確認為同型輸注,未出現抗凝.
1.3 方法 建立輸血不良反應及時回報制度,記錄輸血情況于《輸血記錄單》并保存于病例中,醫師及護士完整填寫《輸血反應回報單》后送輸血科進行保存和統計.
在15 234例輸血者中發生不良反應 76例,輸血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0.50%.其中,輸全血時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1.38%),而輸洗滌紅細胞及冷沉淀患者中,未發現有不良反應發生(表1).

表1 輸入各類型血液制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輸血不良反應類型主要是以過敏反應和發熱為主,其中過敏反應28例,占36.84%,以輸入血漿引起為主;發熱反應45例,占59.1%,以輸入懸浮紅細胞引起為主;其他反應類型3例,占3.95%.76例輸血不良反應患者中,未出現有急性溶血癥輸血反應.
輸血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治療措施,特別是對于緊急創傷或危重的病人,輸血具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義.但由于人類血液成分復雜,也易發生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者輸血過后,受血者發生與輸血有關的異常表現或疾病,且無法用原有疾病解釋的癥狀[2].主要癥狀有溶血性輸血反應、非溶血性發熱反應、過敏反應、非心源性肺水腫等,其中以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及過敏反應最為常見.發生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的原因很多,多是由于輸入血液中的抗原性引發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反應,導致體內白細胞溶解,釋放熱源,產生發熱反應[3].另外,血液在儲存期間白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及白細胞介素等,都可能導致非溶血性發熱發生.過敏反應多見于過敏體質患者,多由于輸入血漿引發,主要是由于血漿中可能存在異體蛋白,從而引發患者體內的過敏反應,但癥狀一般較輕微,大部分患者在停止輸血后48~72 h恢復正常.此外,反復輸血可使患者體內產生抗IgA抗體,再次輸血時可與血液制品中的同型 IgA抗體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發患者的過敏反應.
目前懸浮紅細胞和冷凍血漿是最常用的血液制品.本研究表明,不同血液制品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所不同.其中以輸入全血時,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1.38%),主要是由于全血未經分離,成分很復雜,其中含有大量的白細胞抗體、血漿蛋白抗體、血小板及大量免疫性物質,很容易引起體內不良反應的發生,而輸入洗滌紅細胞和冷沉淀未發現有不良反應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發生主要是懸浮紅細胞和冷凍血漿引起,76例不良反應病例中有68例是由該兩類血液制品引起,占總發生率的89.47%,因此,血液制品類型的選擇尤為重要.在輸入前,要對患者有無過敏史進行仔細詢問,根據患者資料采取防范措施,對于有過敏史的患者,輸入血漿時選擇無過敏病史獻血者提供的血漿,輸血前30 min可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對需反復輸血者,盡量選用洗滌紅細胞血液制品,以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輸血過程中,有相關經驗及資質的醫生及護士應加強巡視,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檢測,一旦發現患者發生不良反應,需及時應對,快速處理,完整填報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
醫務人員需清楚了解自身在輸血過程中的職責,避免因人為因素導致的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輸血科醫護人員,嚴格遵守輸血管理有關規定及技術操作規范,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了解各血液制品適用性,嚴格掌握輸血的原則,各科室加強溝通交流,術前認真做好患者輸血前血液學檢查及消毒,血液從血庫取出后,在規定時間內使用完.認真控制血液存放溫度,合理取用,避免多袋血在室溫放置時間過長,做到安全用血、科學用血、合理用血,盡量做到不輸、少輸、輸成分血.
總之,為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應充分重視輸血治療的風險,采取多項措施,建立規范嚴格的用血制度,提高醫護人員輸血水平,增強責任安全意識,提倡輸成分血、自體輸血以及科學合理的用血,采取新的配血技術,有效去除白細胞及因子等,都有助于提高輸血的安全性,可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
[1]袁 宏.128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2,25(2):245-246.
[2]蔡德康.136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回顧性調查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7):856-858.
[3]黃玉佳,蔡 許,丘 清,等.3850例輸血患者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0):1271-1273.
R457.1
A
2095-6894(2015)03-102-02
2014-12-26;接受日期:2015-01-11
吳寶芹.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檢驗輸血.Tel:0530-5515063 E-mail:964518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