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雪,朱小娟
(涇川縣人民醫院,甘肅 涇川 744300)
32例顳頜關節紊亂病治療的臨床觀察
高小雪,朱小娟
(涇川縣人民醫院,甘肅 涇川 744300)
目的 了解配合中藥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治療組32例患者以中藥治療為主,配合適當常規治療;對照組32例患者實施常規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定期隨訪遠期效果穩定。結論 顳頜關節紊亂病配合中藥治療,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率,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顳頜關節紊亂病;中藥治療;臨床觀察
顳頜關節紊亂病并非指單一疾病,是指關節在行使功能運動的過程中,出現雜音、疼痛和下頜運動障礙三大癥候群[1]。它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包括心理社會因素、免疫因素、關節負荷過重、關節解剖因素、其他因素等。多數學者認為此病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發生的[1]。由于顳頜關節是頜面部聯動關節,活動靈活,當它發生病變時,臨床表現復雜,多為功能紊亂,也可是關節解剖結構關系的紊亂或發生器質性改變。在臨床治療中,大多采用常規治療,有一定效果但治愈率低。采用中藥配合治療,治愈率明顯提高,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顳頜關節紊亂病患者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18~46歲;病程最短15天,最長5年。50例為單側病變,14例為雙側病變;伴輕度張口受限24例,伴中度張口受限2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彈響、張口受限、咀嚼時關節疼痛。其中,19例患者伴有耳部及頸部酸脹不適、頭痛、失眠,8例患者有晨起后短暫的張口、閉口困難。59例患者曾有自服消炎止痛藥的病史,且未經過正規治療。隨機將這64例患者分成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
1.2 方法
(1)對64例患者都進行了常規檢查,雙側關節拍片,根據臨床癥狀、體征進行診斷。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根據患者出現的不同癥狀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物、局部紅外線理療、封閉療法、推拿、按摩、針刺療法、心理疏導等。治療1~4周后,15例患者張口疼痛、張口受限消失,功能恢復;13例患者癥狀改善,功能未完全恢復;4例患者張口疼痛改善不明顯,功能無改善。
(2)治療組患者除適當常規治療外,主要配合中藥治療,用自擬中藥方局部熱敷。處方:當歸15 g,白芷9 g,三七9 g,細辛4 g,薄荷6 g,香附9 g,絲瓜絡15 g,川芎8 g,蔓荊子8 g,葛根8 g。①2例早期出現癥狀為咀嚼時輕微疼痛不適,自述曾多次咬破核桃,對自己病情比較擔心。首先,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教育,使患者理解本病的性質、相關的發病因素、有關下頜運動的知識,方便患者自我治療、改變不良生活行為,如單側咀嚼習慣、咬東西時張口太大、用牙咬開較大的堅果、用牙咬開瓶蓋等。這類患者不需要服藥,對其講清病因,消除其心理負擔,避免再次損傷關節區,配合關節適度休息,一周后即恢復。②8例患者來就診時緊張恐慌,總以為自己得了怪病或者什么不治之癥,反復讓醫生給他們做各種檢查。檢查發現患者咀嚼、說話時關節疼痛和開口受限較明顯,對這類患者需要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后根據病情配合局部按摩,用2%普魯卡因2~3 ml行翼外肌封閉,封閉后疼痛減輕,開口度增大,隔日一次,3~5次為一個療程。7例患者效果滿意,1例患者癥狀稍有改善,后配合自擬中藥方局部熱敷,熱敷的同時進行開閉口運動,兩周后效果滿意。③22例病程較長的患者主要癥狀為開口受限較嚴重,關節區壓痛,關節區肌肉較硬,咀嚼疼痛明顯,開口痛不明顯,大多數患者伴有頭痛失眠。首先,我們讓患者放松,口服洛索洛芬鈉膠囊,消除患者疼痛。待患者精神狀態穩定后,用自擬中藥方局部熱敷。方法:將中藥分成兩包,用布袋裝好,在冷水中浸泡5分鐘,隔水蒸5~10分鐘后取出,晾至溫度適宜后敷于關節區,每日2次,每次15分鐘,熱敷同時進行有規律張口、閉口運動,一周為一個療程。1~3個療程后,17例患者張口度明顯改善,疼痛消失,功能恢復,睡眠質量改善;3例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疼痛減輕,張口度改善不明顯,再用中藥治療一個療程并局部按摩,同時讓患者每天堅持張口練習,每天兩次,每次3分鐘,張口度較前明顯改善;2例患者用藥后,咀嚼時疼痛稍有減輕,但每天晨起后張口、閉口仍困難,需要自己慢慢調整,不能大張口,患者CT檢查疑關節盤有器質性改變,建議到上級醫院治療。
1.3 療效
臨床療效分治愈、有效、無效3項。(1)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隨訪一年未復發。(2)有效:癥狀減輕,功能基本恢復,隨訪6個月未復發。(3)無效:癥狀無改善,功能未恢復。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愈15例,有效14例,無效3例;治療組治愈27例,有效3例,無效2例。治療組患者最短外敷中藥5天,最長外敷中藥3周。用此中藥方治療后,效果顯著。臨床應用本方未見有副作用發生。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
3.1 發病原因分析
3.1.1 患者的自身因素(1)心理精神因素。患者易怒、多疑、睡眠差等。(2)臨床常發現有明顯的頜因素,如牙尖早接觸,它是正常咬合時上下牙齒部分牙尖的提早接觸。牙尖早接觸是與顳頜關節紊亂病發病有密切關系的因素[2]。頜干擾久之發生肌肉功能紊亂,進而引發口頜系統的功能紊亂[3]。(3)關節負荷過重,過度勞損。如常吃硬食物,長時間嗑瓜子、嚼口香糖等可使關節負荷加重。該疾病患者中以學生多見,8例患者有類似病史。(4)經治療的64例患者都有數量不等的牙齒缺失或牙髓病,導致患者長時間單側咀嚼,引起顳頜關節病及面部不對稱。
3.1.2 從中醫角度了解病因 顳頜關節紊亂病中醫稱痹證,主要由于:(1)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肝腎虛損、筋不束骨,易發生顳頜關節微小移位,導致關節區功能紊亂;(2)七情太過,怒傷肝,肝主筋,肝郁則筋僵不利,即使輕微外傷也可造成顳頜關節區軟組織損傷;(3)思傷脾,脾主肌肉,思慮過度則傷脾,脾傷則肌肉不健,不能行使顳頜關節的正常功能,亦是導致本病的內在因素;(4)外感風寒,寒濕痹阻,外感風寒濕,合而為痹,阻滯于顳頜關節周圍而形成“口痹”。
3.2 治療分析
實踐證明,采用自擬中藥方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病療效明顯。治法,治者當求其本:理筋整復、舒筋通絡為主,輔以患者自身配合、健康教育。應用中藥:當歸、川芎活血養血;白芷、細辛祛風散寒開竅;蔓荊子、葛根疏風鎮靜止痛;香附、絲瓜絡活血理氣通絡;三七化瘀生新、活血止痛。采用自擬中藥方局部外敷,達到緩解痙攣、舒筋通絡、鎮靜止痛、暢通氣血、通而不痛的目的。通過臨床觀察,療效明顯。中藥取材方便,經濟實用,避免了口服藥物的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
3.3 預防分析
(1)做好口腔健康宣教,改變不良口腔生活習慣,如避免常期單側咀嚼,不過大張口,不用牙咬開瓶蓋,避免常吃過硬食物、常期精神緊張等。(2)有口腔疾病及時去口腔科治療。(3)平時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睡眠,避免顳頜關節紊亂病的發生。
[1]邱蔚六,張震康,張志愿.口腔頜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王琛.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接觸特征的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04.
R195
B
1671-1246(2015)14-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