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摘要:通過對加入浙江大學湖州市現代農業“1+1+N”產學研聯盟的湖州288家服務主體的調查,構建了湖州“1+1+N”農技推廣體系運行績效評價體系,從技術、經濟、服務和滿意度等4個維度來分析該農技推廣體系的運行績效。結果表明,當前服務主體增產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1+1+N”聯盟的滿意度較高,但還存在聯盟整體運行績效尚不理想、新農技成果推廣應用轉化率不高、專家指導/培訓次數分布不均等問題,最后提出創新發展建議,以期更有效地滿足農民的需求。
關鍵詞:“1+1+N”農技推廣體系;績效評價;湖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1-546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1.066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1+1+N”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ystem in Huzhou
LIU Jin-rong
(Business Schoo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288 service principals that joined Zhejiang university modern agriculture "1+1+N" union of Huzhou cit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ystem was conduct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chnique, economic, service and satisfaction. It concluded that, now the service principal have obtained certain effect in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income, with high satisfaction to the “1+1+N” union. However there existed following problems, the union's overall operating performance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preading and applying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is not high, the distribution of expert guidance and training times is uneven, and so on, then som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o meet farmers' demand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uzhou city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和浙江省委《關于認真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升湖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浙江大學、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和湖州市人民政府考察并借鑒了美國、日本和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的經驗,結合湖州市農技隊伍現狀和農業產業發展特色,于2009年共同研究制定了《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建設方案》,并于2010年5月正式成立了“浙江大學湖州市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以該聯盟為依托平臺,形成了由1個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團隊、1個本地農技推廣小組和N個農業經營主體組成的集農科教、產學研為一體的“1+1+N”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到2013年12月,聯盟已經組建了湖州市10個主導產業聯盟、41個區縣產業分聯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機構體系、穩定人員隊伍、轉換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方式,切實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Sally等[1]認為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應該是“需求拉動型”而非“科學推動型”,如果缺乏來自農民的技術信息反饋情況,會使研究與推廣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脆弱。因此,從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視角評價“1+1+N”農技推廣體系的運行績效,對進一步加快湖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和湖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十分重要。
1 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高校參與產學研合作的評價測度范圍較廣。Bonaccorsi[2]認為對產學研合作績效的客觀測度指標有新產品數量、研究者數量、出版物數量、專利數量等,配合客觀測度還應該有主觀的測度;Hellstrom等[3]認為評價產學研合作的績效指標應包括生產力(Fertility)、范圍(Reach)、財務效益(Financial success)、教育、出版物、專利;Santoro等[4]利用合作中產出的論文數、專利數以及新產品和新工藝的數量來衡量合作績效;Zahra等[5]采用專利數、投入市場的新產品數、研發中的新產品數和凈利潤率等4個度量指標來評價產學研合作的績效。
國內學者主要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和組織進行了績效評價研究。張蕾等[6]基于農戶的視角獲取基層農技人員的推廣行為,從農戶的水稻產量、種稻知識技能提高以及推廣服務滿意度3個層面界定推廣績效,并實證分析基層農技人員推廣行為對推廣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基層農技人員推廣行為綜合得分對于農戶水稻產量增加、種稻知識技能提高以及農技服務滿意度評價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孟令杰[7]從組織運行、經營活動、社員收益、企業規模和社會影響等5個維度建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廖西元等[8]基于對中國14省42個水稻科技入戶示范縣所轄的566位農技人員及其對應指導的4 729位農民進行了廣泛調研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法,以農戶為評價主體對農技人員的推廣行為和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并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對影響推廣行為和績效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技人員個人特征、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中的收入分配、工作安排、考核激勵、機構發展等機制對農技員推廣行為和推廣績效均有顯著影響;李新榮[9]從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運用集對分析的方法對高校產學研合作項目進行了績效評價。
以上國內外學者對產學研合作及農技推廣組織的績效評價研究對選取“1+1+N”農技推廣體系運行績效評價指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對產學研合作式的農機推廣運行績效評價研究涉及較少。因此,從評價主體的角度來評價高校參與型農技推廣體系將更有針對性和理論及現實意義。
2 湖州“1+1+N”農技推廣聯盟運行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評價指標的選取是否適宜將直接影響綜合評價的準確性和農技推廣聯盟后續工作的開展。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對湖州“1+1+N”聯盟運行現狀及農業經營主體真實需求的走訪調查,主要從技術、經濟、服務和滿意度等4個方面構建湖州“1+1+N”農技推廣體系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 湖州“1+1+N”農技推廣體系運行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3.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014年4月,湖州“1+1+N”農技推廣體系運行績效研究課題組走訪調查了浙江大學湖州市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及蔬菜、畜禽、花苗等8個聯盟服務主體,對經營主體普遍關心的問題及其加入聯盟之后的感受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據農技推廣中心提供的十大聯盟服務主體的聯系方式,電話調研了855家服務主體,其中接受調研的有296家,有效問卷288份,問卷有效比例為97.3%。在接受調查的服務主體中,廣泛分布有農業大戶、農企、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基地(示范點),調查面也涉及各區縣農業產業分聯盟。因此,調查內容能較為真實和全面地反映當前湖州“1+1+N”體系的運行現狀。在對855家服務主體的調查中,十大產業聯盟接受調查的服務主體分布如圖1所示。
3.2 評價指標修正和評價矩陣構建
考慮電話調查問題數量不宜過多、農業服務主體收入的隱私性、不同產業類型統計數據量綱的復雜性以及農業服務主體對二級指標理解的模糊性和偏差性,在實際評價中,只選取表2所示的能從農業服務主體需求的視角最直接反映農技推廣體系運行績效的評價指標,以簡化評價過程。根據調查的實際統計數據及常用的績效評價等級,對每個指標按照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差5個等級進行評價區間的劃分。
根據表2統計“1+1+N”聯盟總體運行情況在各個評價區段的數據,如表3所示。
對表3中的統計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得到聯盟總體評價矩陣R:
R=0.542 0.302 0.115 0.035 0.0070.372 0.313 0.184 0.090 0.0420.378 0.274 0.194 0.118 0.0350.035 0.622 0.149 0.094 0.101 0.000 0.007 0.104 0.826 0.063
同理也可分別得到10個主導產業聯盟的評價矩陣Ri。
3.3 模糊綜合評價
3.3.1 專家經驗法構建權重向量 設指標的權重集為W,則其與一、二級指標權重之間有如式(1)所示的關系。
W=[w1,w2(w21,w22),w3,w4] (1)
式中,w21+w22=1,w1+w2+w3+w4=1,通過當面問卷調查的形式,給湖州師范學院涉農研究的專家教授發放10份問卷,回收10份;通過E-mail調查的形式,給校外涉農研究的專家教授和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員發放10份問卷,回收6份。將16位專家對每個指標的評分取平均值,并作歸一化處理,得到指標權重W=[0.198,0.400(0.590,0.410),0.204,0.198]。
3.3.2 模糊綜合評價 根據產業聯盟總體運行情況的評價矩陣R和權重向量W,可以求得“1+1+N”農技推廣聯盟的運行績效P。
P=W·R=(0.264 0.307 0.149 0.230 0.050)
同理可得,十大主導產業聯盟的運行績效為:
P花苗=W·R花苗=(0.100 0.364 0.210 0.269 0.057)
P茶葉=W·R茶葉=(0.232 0.334 0.180 0.245 0.008)
P水產=W·R水產=(0.120 0.361 0.208 0.240 0.071)
P蠶桑=W·R蠶桑=(0.104 0.345 0.204 0.190 0.158)
P水果=W·R水果=(0.340 0.272 0.125 0.199 0.065)
P畜禽=W·R畜禽=(0.429 0.168 0.069 0.270 0.063)
P休閑=W·R休閑=(0.256 0.402 0.080 0.238 0.023)
P筍竹=W·R筍竹=(0.374 0.325 0.139 0.158 0.004)
P蔬菜=W·R蔬菜=(0.239 0.379 0.150 0.231 0.000)
P糧油=W·R糧油=(0.110 0.379 0.179 0.283 0.049)
若按照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差5個等級分別對應95、85、75、65和55分,計算聯盟整體績效得分為:S=70.0。
10個主導聯盟績效得分分別為:S花苗=73.2、 S茶葉=69.6、S水產=72.8、S蠶桑=75.5、S水果=68.9、S畜禽=68.7、S休閑=68.7、S筍竹=66.0、S蔬菜=68.7、S糧油=72.8。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服務主體增產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60%以上的農業服務主體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產增收,但也有近40%服務主體沒有實現增產增收。經濟績效最好的是糧油產業聯盟,100%實現了增產增收,而且增產增收比例較高;水產和桑蠶產業聯盟增產增收效果次之,近90%的主體實現了增產增收;花卉苗木、蔬菜產業增產增收尚可,其他則欠佳。
2)聯盟整體滿意度較高。88.9%的服務主體都對聯盟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感覺一般的占比10.4%,僅有0.7%的主體感覺不滿意。十大主導產業聯盟中花卉和蔬菜聯盟的滿意率為100%,水果、筍竹和休閑觀光三大聯盟的農業主體滿意度相對較低,只有70%。
3)聯盟整體運行績效尚不理想。聯盟總體績效得分只有70.0分,屬于中等偏下;在10個主導產業聯盟中只有桑蠶、花卉苗木、糧油和水產4個聯盟的運行績效相對較好,接近中等,其他6個聯盟也屬于及格偏上。其中,滿意度較低的主導產業聯盟相應的運行績效得分也較低。
4)新農技推廣應用轉化率不高。接受調查的288家聯盟服務主體中54.2%的主體都沒有接受過新農技的推廣應用,30.2%的農業主體只接受了1~2項。除了花卉苗木產業聯盟農技推廣應用的數量比較多外,其他各大主導產業聯盟服務主體均存在怕改變有風險而不愿意去嘗試、農技成果價格高、農技成果不太滿足服務主體需求等現象。
5)聯盟專家指導/培訓次數分布不均。有62.2%的服務主體接受了專家1~5次的技術指導或培訓,更有10.0%以上的主體接受了20次以上的培訓指導,只有3.5%的主體沒有接受過聯盟專家的指導培訓。但對績效欠佳的休閑觀光和筍竹產業,聯盟專家指導和培訓次數很少,絕大多數一年指導和培訓次數不超過5次,分布不太均勻,這說明有的聯盟專家很認真負責的對自己聯系的服務主體進行指導培訓,但也有少數專家沒有對聯系的服務主體進行指導或者指導次數太少。
4.2 發展建議
1)引進和研發適銷對路的新農技成果,提高農技推廣應用轉化比例。以政府獎勵、補貼的形式降低和分擔農業主體應用新農技成果的風險,發揮新農技應用示范效應,先試點后推廣,逐步提升農技推廣轉化效果;根據需求調查定期開展農業新機具研發項目的招投標,鼓勵農業專家與農業機具廠家合作,研發個性化的、適應性強的現代農業機具。
2)構建現代市場營銷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業主體的經濟收益。聯盟應基于“產、供、銷”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思想,在農業主體種養之初就為其謀劃農產品銷售方面難題。如通過O2O方式積極拓展產-超(超市)對接、產-館(飯館/賓館)對接、產-區(社區)[10]對接等現代線上線下直銷模式,減少中間環節,節約成本和時間。
3)健全聯盟服務機制,提升聯盟服務能力。擴充聯盟專家領域,按照十大主導產業在采購、生產、加工、營銷、管理決策等產業鏈各個環節上的需求,組織多學科、多專業的科教人才組成科技推廣應用的專家團隊,充分發揮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設置各主導產業分聯盟專家組對服務主體多對多的聯系卡,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建立政府考核與服務主體評價相結合的聯盟或專家組考評體系,健全激勵和淘汰機制,以選拔更優秀的專家,更好地為農業主體服務。
參考文獻:
[1] SALLY P, MARSH, DAVID P. Agricultural extension policy in Australia: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misguide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12):605-627.
[2] BONNACCORSI.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R & D, 1994(24):229-247.
[3] HELLSTROM T,JACOB M.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partnership[J].Evaluation,1999(5):330-339.
[4] SANTORO M D,CHAKRABARTI A. Why collaborate exploring industrys strategic objective for establishing industry-university technology relationship[R]. Portl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ICMET, 2000.
[5] 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6] 張 蕾,陳 超,朱建軍.基層農技員推廣行為與推廣績效的實證研究——基于農戶視角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14-20.
[7] 孟令杰.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濟問題探索,2011(3):70-75.
[8] 廖西元,申紅芳,朱述斌,等.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對推廣行為和績效影響的實證——基于中國14省42縣的數據[J].中國科技論壇,2012(8):131-137.
[9] 李新榮.基于集對分析的高校產學研合作項目績效評價方法與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85-88.
[10] 楊群義,杜東方.“農社對接”:合作社產品進社區的新渠道[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2(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