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寨 夏華敏 楊能 楊志國

摘要:以走訪及田野調查的數據為基礎研究了楚雄市近10年來農家樂旅游的時空量化特征。結果表明,該市農家樂時序總量呈現衰減趨勢,年際變動趨于和緩,而空間數量高度集中,增長不連續,發展不一致。地方政策與大環境、鎮域經濟、交通及旅游資源差異是導致前述特征出現的原因。構建長效性地方政策調控機制,打造多業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加強針對性幫扶引導等建議可以促進該市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家樂;量化特征;時序數據;楚雄市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1-548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1.071
Time-Space Quantification Feature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uxiong
LI Xiu-zhai1, XIA Hua-min1, YANG Neng2, YANG Zhi-guo1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Yunnan,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Yunn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um from visiting, interview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thesis has studied the time-space quantification feature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uxiong city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rural tourism numbers are declining in time sequence, and the yearly changes turn to be moderate; while the amounts in space are highly centralized with discontinuous increase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caus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local policies and economic atmosphere, township economic status, transport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ourism resources. Many suggestions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y building long-term local policies of regulation mechanism, forging operational types of rural tourism with various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trengthening assistance and guidance with high pertin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quantification features; datum of time and sequence; Chuxiong city
近些年來,伴隨傳統農業趨向于生產、生態與旅游融合的進程,鄉村旅游獲得快速發展。在國內,鄉村旅游被視為“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1]。作為鄉村旅游的一種形式,農家樂旅游不僅可以開發農村特色旅游資源,而且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正得到各方關注。學界探討過農家樂旅游的定義及內容[2-5]、發展現狀與趨勢[6]、發生地域范圍及游客動機與行為[7]、發展因素[8]、趨勢與經驗借鑒[9]、產品開發問題及對策、經營與管理體系構建、發展模式與戰略等,也涉足了其空間結構分析[10]、功能提升[11]及優化[12]研究等,其中定性分析居多,數據不連續的事實明顯存在,這導致成果的實踐指導效果受到置疑。因此,基于農家樂旅游發展的時序數據開展深入研究頗有必要。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研究地概況
楚雄市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元江水系與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地跨東經100°35′-101°48′,北緯24°30′-25°15′,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國土面積4 433 km2,城市建成區面積23 km2,轄15個鄉鎮。楚雄市地處滇中腹地,東距昆明146 km,西至大理164 km,昆楚、楚大高速公路和成昆、廣大鐵路穿境而過,是云南省會昆明通往滇西8個市州及南亞各國的門戶,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素有“迤西咽喉、省垣門戶”之稱。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走訪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楚雄市農家樂旅游的起步、發展進行數據歸總,然后以前述數據為基礎綜合分析該市農家樂旅游的時序動態與空間分布狀況,探究其變動規律及致變因子,為促進該市農家樂旅游的平穩及健康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訪談中發現,楚雄市農家樂起步于2000年,當時僅扶持了5戶農家樂,經2001年“爆發式”涌現后至2002年底剩余75戶,因登記信息不全,無法判斷其鎮域分布;從2003年開始,該市完善了各鎮域農家樂的備案信息,從而提供了本研究所需的相關數據。資料顯示,該市農家樂主要分布在鹿城鎮、紫溪鎮、富民鎮、東瓜鎮、東華鎮、子午鎮、蒼嶺鎮等7個鎮域[13],但因時序范圍內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空間數量一直處于變動中(表1)。
2 研究結果
2.1 時序總量趨勢
2.1.1 總量衰減趨勢 表1顯示,2001年時全市農家樂總數近百戶,至2003年時,總數銳減到35戶;雖然2004~2008年都有不同數量的增長,但2009年時僅余66戶,較之總量峰值減少了31戶,總量衰減比例達32%,總體衰減趨勢明顯存在。
2.1.2 年際變動趨于和緩 據訪談資料及表1發現,楚雄市農家樂的總量在2000~2009年中表現出先增后減、緩慢回升近峰值時又下滑的態勢,由此可以將其分為特征較為明顯的兩個階段,即2000~2003年的“暴增暴減”變動階段與2004~2009年的“輕柔緩和”變動階段。在“暴增暴減”變動階段,總量可由5戶驟增到97戶,暴增18倍,也可在兩年內急速減少至35戶,衰減幅度高達177.0%,增減速度與程度之“暴”由此可見一斑;在“輕柔緩和”階段,總量五年間變動31戶,總量變動幅度為58.5%,其中年均變幅9.7%,最大變幅16.4%,最小變幅3.0%,較前一階段和緩得多。
2.1.3 各鎮域總量先增后減,變動幅度不一 從各鎮域逐年的農家樂戶數來看,雖然其總量上有不小的差距,但在趨勢上具有均一性,即都先增長而后下降。在總變動幅度上,最大的可達3倍,最小的僅0.5倍;在年均變幅方面,最大變幅為60.0%,最小變幅僅為11.0%;總體而言,變動幅度不一。
2.2 空間總量態勢
2.2.1 集中程度高 從表1可知,研究時段內該市農家樂主要集中在鹿城、紫溪及東瓜3個鎮域內。以前述三鎮的農家樂戶數占全市農家樂戶數的比重來衡量其集中程度,則最高值可達91.4%,最低值也有83.3%;而其他四鎮的比重卻介于8.6%至16.7%之間,農家樂富集于主要鎮域的現象清晰可見。
2.2.2 各鎮域農家樂的增長不連續 以2003~2009年的統計值為據測算該時段內各鎮域農家樂的增長速度。結果顯示,各鎮域農家樂的增長很不連續,年際變化相當大。這說明,楚雄市農家樂的發展還不穩定。
2.2.3 各鎮域農家樂的發展速度不同 以2003年的統計值為基期測算研究時段內各鎮域農家樂的發展速度。結果表明,鹿城、東瓜、富民及子午等鎮域農家樂環比發展速度呈下降態勢,蒼嶺、東華與紫溪等鎮域農家樂環比發展速度呈先增后減趨勢;在平均發展速度方面,鹿城、富民、東華、紫溪、東瓜等鎮域的農家樂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長,而蒼嶺、子午兩鎮的發展陷于停滯狀態。
3 原因分析
3.1 時序總量趨勢及變動原因
楚雄市農家樂時序總量衰減、年際變動趨于和緩及各鎮域先增后減、變動幅度不一的狀態與該市發展農家樂的相關政策及國際大環境因素頗有關聯。
3.1.1 政策扶持引發新興旅游形式增長 農家樂是一種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的新興旅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亮點。基于這種原因,楚雄市委市政府借勢在本地積極引導和扶持,大力發展農家樂。故此,楚雄市農家樂的數量在發展之初即達到一個相當高的規模,多達近百家。
3.1.2 環境風險與政策規范導致數量衰減 2002~2003年間,楚雄市農家樂數量劇減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第一,2003年SARS肆虐致各行業受到嚴重損傷,而以游客流動消費為主的旅游業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農家樂作為鄉村旅游業中的一部分,故受到較大牽連。第二,鑒于楚雄市農家樂在政府引導扶持之后呈現白熱化發展的態勢,該市于2003年7月30日印發《楚雄市“農家樂”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各職能部門及鄉(鎮)參與管理“農家樂”的職責任務,制定扶持農家樂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強調農家樂管理應朝著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這使得個別投機經營者撤出該領域。第三,草擬《楚雄市“農家樂”年度復核制度》,提出要“逐步淘汰低水平重復競爭的經營戶,引導農家樂由常規發展向生態農莊與特色農家樂方向發展”的想法,使得意志不堅定的經營戶自動退出該行業,從而導致農家樂總數減少。
3.1.3 轉向扶持使得增長得到緩慢恢復 楚雄市農家樂經過大環境風險淘汰與政策規范引導淘汰后,迎來了穩定增加態勢。2003~2004年間,響應新政策發展起來的農家樂最多,隨后幾年的增加量逐漸減少,但到2008年時總量仍達到了84家。值得指出的是,2005~2006年,農家樂只增加了兩家,這是自2003年以來增幅最少的一次。究其根源,這兩年乃禽流感發生的高峰時段,規避風險是潛在介入者的普遍選擇。
3.1.4 “管辦”落實再擠數量水分 2008~2009年間,因政府行業管理思路及辦法發生變化導致楚雄市農家樂減少了18家。2008年7月楚雄市旅游局召開了農家樂專題工作會,會上明確了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服務管理、拓展經營規模和項目、趨向旅游生態農莊發展的思路,會后按照《楚雄市“農家樂”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認真開展復核工作,去劣留優后農家樂總數雖較前有所減少,但促進了農家樂規范發展,提升了鄉村旅游發展質量。
3.2 空間總量態勢原因
據表1與前述分析可知,楚雄市農家樂空間總量上呈現集中程度高、增長不連續與發展速度不一致的態勢,這主要由各鎮域經濟狀況、交通環境及旅游資源不同等所造成。
3.2.1 經濟差異影響 楚雄市部分鄉鎮農家樂數量的多少基本上與該鄉鎮經濟發展呈同步增長態勢,但部分鄉鎮(如紫溪鎮)沒完全呈現這種趨勢[13]。由此可知,楚雄市農家樂的發展對經濟有一定的依賴性,但又并非絕對依賴于當地的經濟狀況。
3.2.2 交通環境影響 交通是保證客流運輸的前提,是旅游資源開發的最基本條件。楚雄市各鄉鎮中,鹿城鎮交通最便捷,其次為東瓜、富民、蒼嶺、紫溪等鎮,再其次為子午、東華鎮,最后為其他鄉鎮。通達序位與鄉鎮農家樂數量序位基本對應,即交通條件好的鄉鎮,農家樂的數量較多,反之則少[13]。由此表明,楚雄市主要鄉鎮農家樂的數量分布動態與其交通條件的改善基本保持一致。
3.2.3 旅游資源影響 紫溪鎮雖然經濟及交通都落后于東瓜、鹿城、富民和蒼嶺等鎮,但2003年時農家樂數量卻最多,并且在隨后的年份中其農家樂數量一直保持在高位。究其原因,應該與該鎮旅游資源數量多和質量高有莫大關系。實地調查發現,紫溪鎮的紫溪山風景區(3A旅游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有農家樂13家,占全鎮總量的68.0%以上;鹿城鎮的自然生態旅游區域,如萬家壩花卉基地、栗子園、果園及白沙沖和靈秀湖等聚集了該鎮大批的農家樂(前者有6家,后兩地分別有5家和7家);其他幾個鎮農家樂建立的資源環境條件與之類似。據此可知,楚雄市各鄉鎮農家樂絕大多數分布于旅游資源開發較好、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
3.3 時空總量變動的聯動原因
政策環境等宏觀因素影響了楚雄市農家樂的數量增減,各鎮生態旅游資源、交通及經濟狀況也與這種變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空間上旅游資源和交通條件的好壞是時間序列上農家樂數量變動的另一附屬條件,時間序列上農家樂變動的數量增長,必然落在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交通條件較好、經濟狀況較好的鄉鎮。表1顯示,楚雄市農家樂的發展進程中,紫溪、鹿城、東瓜、富民、東華、子午等鄉鎮的數量增長較為明顯,這種結果恰與楚雄市農家樂富集鄉鎮的旅游資源、經濟條件、交通狀況緊密相關,呈一種同步增長態勢。而其在時間序列上變動的數量衰減,又絕非多數落在旅游資源較少、經濟條件較差的區域,這主要緣于楚雄市農家樂的集聚分布態勢,致使楚雄市農家樂的減勢似乎背離了與增長相應的趨勢。如2009年,楚雄市農家樂數量減少最多的還是該市中農家樂數量最多的鄉鎮。不過,從其減幅來看,楚雄市農家樂的衰減基本與其增長趨勢相符。據此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楚雄市農家樂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呈現這樣一個時空聯動趨勢:時間序列上農家樂的增長絕大多數落在旅游資源、經濟條件、交通狀況三因素較好的區域,而時間推移上農家樂的數量變減將絕大多數落在該三因素較差的鄉鎮。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基于時空視野探析了楚雄市農家樂發展的數量變化動態、趨勢及原因,認為楚雄市農家樂的發展很不平穩,還沒有形成一種自適調節機制。為促進楚雄市農家樂的合理分布與健康發展,提出以下建議,以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
4.1 構建長效性地方政策調控機制
如前所述,楚雄市農家樂旅游發展的時空數量變動總與大環境及地方性行業管理政策相關,環境適宜、政策得當,發展就快,環境變壞、政策趨緊,發展就慢。因此,為了促進該市農家樂旅游健康有序的發展,應因地制宜構建長效性的地方政策調控機制。
4.2 打造多業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楚雄市農家樂旅游發展過程中年際數量的衰減及空間變動與農家樂旅游的升級發展有關。事實上,“一哄而上”所帶來的后果不僅是資源環境的破壞,而且還有品牌及口碑的損毀,而這都將影響到該市農家樂旅游的長遠發展。以大環境的變動為契機,以長效性的地方政策調控機制為保障,適時淘汰落后的鄉村旅游業態,發展更生態、更原真、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業態,將有助于豐富楚雄市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增加參與體驗和提高其效益。
4.3 加強針對性幫扶引導
楚雄市農家樂旅游發展的自主參與度不高,政府的引導曾經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后期發展中,這種引導不僅不能弱化,而且應該加強,重點應放在針對性幫扶引導上。對農家樂集聚程度高的鎮域,幫扶引導以提質轉型為目標,強化服務質量和產品性能的提升,主抓技能、經營管理與人才培訓工作;對農家樂集聚程度低的鎮域,以建立和加強衛生管理為重點,做好基礎建設和資金扶持工作。
參考文獻:
[1] 何景明.成都市“農家樂”演變的案例研究——兼論我國城市郊區鄉村旅游的發展[J].旅游學刊,2005,20(6):71-74.
[2] LANE B.What is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4(2):7-21.
[3] 田喜洲.論“農家樂”旅游經濟[J].農村經濟,2002(11):61-62.
[4] 趙永江.農家樂旅游發展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6(6):351-353.
[5] 廖軍華.淺析當前我國農家樂旅游的發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9):2323-2324.
[6] 郭煥成.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問題與途徑[A].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地理學會,2004.18-31.
[7] LIBIA S R, PABLO A M, ROSA M H.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iarity in rural tourism in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4):951-964.
[8] NANCY G M,KYUNGMI K, GAYLE R J.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2):280-289.
[9] 沈培玲,俞富強.我國農家樂持續發展的路徑探討:基于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經驗借鑒與啟示[J].江蘇商論,2011(7):85-87.
[10] 吳必虎,黃琢瑋,馬小萌.中國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地空間結構[J].地理科學,2004,24(6):757-763.
[11] 劉曉霞,王興中,翟洲燕,等.基于城市日常體系理念的農家樂旅游空間功能結構提升研究——以藍田縣為例[J].人文地理,2011,26(5):138-142.
[12] 沈 佳,桑廣書.金華市農家樂旅游空間結構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9):1009-1012.
[13] 楊志國.楚雄市農家樂發展的時空結構初探[D].云南楚雄:楚雄師范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