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棠
【摘 ?要】在20世紀初中國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的陳獨秀、李大釗,就青年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年思想。今天,在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實現“中國夢”、促進新一代青年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時刻,對他們的青年思想進行比較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陳獨秀;李大釗;青年思想
一、 陳、李青年思想的相同點
(一)陳、李二人都對青年的歷史使命予以頌揚
在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社會,青年僅僅是社會各階級的附屬品,青年的使命和責任長期被忽視,但陳獨秀、李大釗(以下簡稱陳、李)二人卻較早認識到青年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并給予頌揚,把國家、民族的未來深深寄托于青年一代。
陳獨秀曾在《青年雜志》創刊號卷首《青年雜志社告》中說:“后來責任,端在青年”。又在同號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李大釗在《晨鐘報》的創刊號上熱情贊頌青年:“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并指出新中華的創造、民族的復活是廣大青年的責任,進而肯定“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
(二)陳、李二人都指出了青年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值觀
陳獨秀認為青年人應“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他指出青年人首先應該明白“人生歸宿”問題,不能以升官發財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其次應該明了“人生幸福”問題,幸福應當指擁有強健的身體,正當的職業,發財不是幸福,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 陳獨秀還認為“對于世界上各種民族,都應該表示友愛互助的情誼。”陳獨秀從個人、社會、國家到整個世界等層面闡述了青年應該具有的人生價值觀。
李大釗非常重視對青年人進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認為教育只是偏重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建議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穿插一些人格教育,以此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知識教育。他主張青年人要“樂天努力”,具有昂揚斗志的精神,熱愛生活,在社會改造中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對生與死進行了辯證分析,認為 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而犧牲才是有價值的,這種犧牲才體現了生命的永恒。
(三)陳、李二人都提出青年應具有艱苦奮斗精神
陳、李都對青年在困難的環境中做到艱苦奮斗進行了號召。1919年6月8日,陳獨秀發表了《研究室與監獄》一文,號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進了監獄,敵人的監獄就是研究室,極大地鼓舞了青年們的戰斗熱情和艱苦奮斗精神。 陳獨秀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激勵一代青年樂觀進取,不怕犧牲,敢于奮斗。
李大釗也鼓舞廣大青年,“青春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李大釗一生艱苦奮斗,“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用自己的行動為青年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
(四)陳、李二人都引導青年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去
陳獨秀重視青年的革命實踐活動,號召青年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不能僅僅研究其學說,還須將其學說實際去活動,干社會的革命”,要青年“第一努力喚醒有戰斗力的各階級,第二努力做有力各階級間之連鎖,以結成國民的聯合戰線”。李大釗從“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進行分析。認識到如果青年脫離了農村,脫離工農大眾,將一事無成,號召青年積極參與到工農群眾的革命斗爭中去。
陳、李非常重視革命實踐對青年的鍛煉,領導了很多青年學生愛國運動和工農群眾運動,使青年們在革命的實踐斗爭中奮勇前進,在中國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彩的詩篇。
二、陳、李青年思想的相異處
(一)與李大釗相比,陳獨秀對培養青年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魄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陳獨秀重視同時健全青年思想和身體。他在《青年雜志》創刊號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人各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 他號召青年起來,建立起獨立自主的人格。他認為,只有實現人權平等和個性自由,才能求得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經濟解放和婦女解放。他要求青年人在精神上要有新鮮的信仰,在思想上提出青年應該是自主的、進步的、進取的、世界的、實利的、科學的。
陳獨秀較早較全面認識到中國青年身體素質缺失問題。新文化運動之前陳獨秀已經通過借鑒西方國家提出體育僅次于德育。他指出我國的青年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身體素質太差。陳獨秀非常擔憂,如此之差的我國青年的身體素質,將來即使成為實業家、政治家或軍事家都不能委以重任。他認為:“健全思想,健全身體,本是應該并重的事”,并提出把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青年身體素質好,具有堅強的體魄和頑強斗志,才能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
(二)與陳獨秀相比,李大釗在對青年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培養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李大釗較早較主動地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般結論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結合起來,從而促成了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飛躍。早在十月革命前,李大釗便十分主義俄國的革命活動。在俄國二月革命期間,他曾以革命民主主義的觀點介紹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發后,他頭腦中關于社會主義的新思想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俄國的實踐結合起來,推動他向馬克思主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李大釗后來系統地研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在實踐中與中國的革命斗爭結合起來。這樣李大釗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便全力以赴傳播馬克思主義,購買了大批馬克思主義書籍,使其在青年中流傳;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建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組織;在《新青年》《每周評論》《晨報》副刊等刊物發表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章;利用大學講壇向青年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面對敵人的絞刑架大義凜然,從容堅定信仰。李大釗同志培養了大批的青年同志,就像紅花的種子一樣,灑遍了全國各地,他至死深信,共產主義在中國和世界一定會取得光榮的勝利。
三、陳、李青年思想之異同的原因
(一)相同的原因
首先兩人所生活的時代相同,外有歐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壓迫,內有各路軍閥混戰,加上旱澇不定,盜匪橫行,中國人民歷經滄桑,飽受欺凌,民不聊生。他們逐漸認識到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都對中國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們都在積極尋找能夠擔當拯救中國社會重任的先鋒力量;其次,兩人都長期與青年打交道,身邊都集中了一批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陳、李以北京大學為陣地,通過《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報紙宣傳教育,集中了當時中國思想界最為先進的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包括學術界、政治界的重要人物。甚至在1920年的歐洲勤工儉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首詩:“北李南陳,兩大星辰,漫漫長夜,我輩仰承。” 由此,陳、李二人在青年學生中的崇高威望可見一斑;再次,他們二人長期合作共事,思想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陳、李在1914年相識,1916年起開始并肩戰斗,一直到1927年李大釗被敵人殺害,共事11年。在此期間他們的青年思想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二)不同的原因
首先,陳、李二人的性格特點和早期人生閱歷不同。陳獨秀從小就是一個叛逆的人,性格倔強剛烈,寧折不彎,不畏強暴,人格獨立。18歲因有反清言論而被追捕,先后成為“康黨”“亂黨”,辦學校、組團體,培養革命骨干,剛初出茅廬,便叱咤風云,曾在東北目睹了日俄戰爭帶給中國的橫禍和慘狀,后來去日本直接參加了反清的革命活動。李大釗忠厚耿直,做事沉穩,謙和樸實,他常年求學,1905年考入永平中學堂,1907年考進天津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苦讀6年,1913年去了日本求學,1916年才回國。又加上李大釗小陳獨秀10歲,所以,李大釗不像陳獨秀那樣經過重大革命斗爭鍛煉,陳獨秀比李大釗的閱歷要更加豐富,因此新文化運動前,陳獨秀更加清醒、更加成熟,也富于斗爭性。陳獨秀以其獨特的眼光,關注青年的成長成才,特別是關注青年健康的人格和體魄。其次,陳、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徹底程度不同。五四運動后期,李大釗比較系統地研究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徹底清除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思想的殘余,注意完整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陳獨秀雖然研究并接受馬克思主義,但他研究和接受的程度與李大釗相比還是有限的,而且缺乏主動性。因此在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和培養方面不如李大釗。
陳獨秀、李大釗是中共開創的兩位先驅,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二人對一代五四青年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他們的青年思想不僅教育和影響一代五四青年為理想的新國家新社會而努力奮斗,也為21世紀青年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任建樹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一卷(1897-1918)[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