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勃陽
【摘 ?要】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城市社會高度發達的時期,其中一項重要的表現就是義莊的發達。而義莊規條則反映了儒學熏陶下的士紳階層在管理義莊產業的原則和細目,《隆志堂義莊規條》對于我們研究清代的士紳階層通過義莊賑濟鄉里,理解宗法社會在這一層面的面貌和背后的原因,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隆志堂;義莊;宗法社會;常熟鄒氏
義莊,創始于北宋仁宗范仲淹。依據《中國宗族史》馮爾康先生和諸多社會史前輩的研究,范氏宗族在家鄉蘇州所立范氏義莊,并相應制定了詳盡的經營管理制度,管理義莊名下產業,使之長久維持,百年不衰。劉宰“近世名門鮮克永世,而范公之后獨二百年綿十余世而澤不斬”,范氏義莊及其條規對后世影響深遠,可見一斑。
常熟鄒氏所建鄒氏隆志堂的《隆志堂義莊規條》屬于“造冊呈候憲鑒”的半官方文書。規條全文可分為4個部分,一、義莊產業詳情:包括族田,義莊屋舍、家族墓地、義墓地;二、義莊產業經營和贍族的詳細規程;三、明確對族外鄉里的賑濟;四、義莊管理人員的選任。
分析這份規條,可知隆志堂義莊是一個管理嚴格且成熟的家族慈善組織。
一、 規定細致嚴密
族產登記時,計有“贍族義田一千零三十畝八分八厘八毫二絲五忽”。對田畝數精確到“忽”,租稅計數精確到了“勺”。在賑濟族人方面,年齡不同,居住遠近不同,親疏關系不同,甚至閏年閏月,市價行情均考慮在內,力求對族人達到“濟貧賑孤”而又不滋長懶惰之風的目的。因而詳細規定了族人被賑濟的標準,“有田產者不給。有資本經營者不給。有親房照應者不給……”在義莊支出中詳盡規定了不同葬禮的支付標準,以及亦莊產業經營過程中的費用也有“另立遍覽細冊”的規定。如此詳盡嚴密的規條,是不斷發展演變的結果,正如文中所提“此系梁溪華氏之法,非創也”。可見道咸年間江南遍布的義莊族田在條規上猶如律法般詳盡嚴密。
二、 強調宗族觀念
隆志堂是鄒氏家族對族人進行賑濟的慈善組織,自然而然的強調宗族觀念。文中遠追“十五氏祖叔瑜公”,近至“耀卿公分支”,具體到賑濟族人的規定上,則有“收養異姓子女不給,出繼親生子女給外姓者不給……”。即使是鄒氏族人,也確實貧困無依亟待賑濟,必須“到莊告知事故……”這是為了加強義莊對族人的控制,鞏固宗族勢力。規條對喪葬祭祀有十分詳盡和具體的規定,一方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是在莊重繁雜的祭祀禮儀中體現宗族觀念,增強宗族內的凝聚力。
三、 “養”“教”并重的原則
規條對贍養“鰥寡孤獨貧弱”有具體到每人每日的口糧數目的規定,足見對濟貧的重視;對有心與學業的族人,規定“自膳至塾就讀”。義莊對寒門學子走向科舉之路是積極鼓勵并提供幫助的,不僅資助學費“塾師修脯”,還有“考費銀”。而有志功名者從師也有相應的限制“每年給銀六兩,至二十二歲止。”這就是結合實際情況的靈活規定。既做到不使族人因貧困而失學,也不鼓勵沉淪科舉不事生產的庸人。因而,“倉廩足而知禮節”的傳統思想在族學教育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
四、義莊人事管理的先進性
為能夠使責權明晰,管理順便。規條明確了義莊的管理體制和具體事務分派。
設司正一,司副二,司監一。除司副“不拘同宗異姓”,都是鄒氏族人來擔任。司正總理事務,三年一任,負全責。兩個司副,一記入一記出。司監一人,負責糾察不法,監督司正副。六年一任。
規條要求義莊支出,事無巨細都要記賬,在“新陳交界時,匯造年總冊兩套”還規定“司正酌定三年交卸……匯造總冊三套……”在職權交接上規定細密,要求一切皆有冊可依,這是近代商業運作的原則,故而隆志堂規條這一特色與鄒氏家族生息繁衍與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蘇州有關。
五、 規條中的特別規定
“設遇欠歲……續行勒石”這一段文字記述了義莊產業經營的若干原則,在災年量入為出,減少賑濟族人的白米則可,但絕不能“借墊遺累”,損害到義莊產業。若義莊產業豐實,鼓勵增治田產,不可借出放貸生息。這是將義莊產業經營風險降低到最小的舉措。
“捐入義莊田畝,族中子弟無論支米不支米,概不得租種……”這里強調族人不得侵占義莊房屋田產,為了避免糾紛,干脆規定族人不準租種義莊田畝。為了保證義莊產業正常經營,在宗族社會的這一項特殊規定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王國平,唐力行主編.常熟鄒氏隆志堂義莊規條·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M].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