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龍 計冬梅
【摘 要】民國以來的西方文藝理論翻譯著作,為中國近代的新文學生產和創作建立非常規范化文學語言規則,無論是通過最初日文轉換翻譯還是直接原本翻譯,都存在一定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差異化問題。本文將針對民國時期外國文學在中國發展趨勢進行一定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研究
晚清以后西方文學翻譯工作一直到民國時期才得到進一步推進,一系列著作才被廣為翻譯和出版,這一時期不僅開啟了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同時也引發傳統和現代,西方和本土文化兩種形式的爭議。
一、西方文論向東方推進
民國時期西方文學作品主要包括小說、戲劇和詩歌,為新文學創作和生產起到一定借鑒作用,而文學創作話語規則也為新文學創作缺乏的理論提供一定指導。在中國,繼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后,西方文藝理論系統大趨勢更加規范化。最初是經過日本傳播和翻譯,歐美文論和俄蘇文論才在中國得到一定傳播和閱讀,民國建立十五年間,共有956部日文書被翻譯成漢文,民國時期對于日本文藝理論作品引進,非常熟悉就是章錫琛對于日本《新文學概論》的翻譯,本間久雄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論》等。
歐美文論理論的翻譯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1905年《新民叢報》第3年連載的蔣智由翻譯的法國學者維朗的《維朗氏詩學論》,標志著中國開始系統翻譯西方文藝理論。在1933年郁達夫在《青年界》第4期發表了《英文文藝批評舉要》一文,第一次系統地介紹了文藝理論書目,為了能夠真正閱讀和研究歐美文藝理論,國人開始學習英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翻譯歐美文藝理論的還包括1929年翻譯的瑞恰斯的《科學與詩》,民國時期翻譯的歐美文藝理論有50部左右,歐美文藝理論著作的直接翻譯讓國人對于外國文學作品有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外國文藝理論基礎作用,也使得中國文學研究不僅有了全新的理論基礎,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本土的文學理論構建。
二、西方文論的翻譯趨向本土化
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僅就具體文學作品來說,雖然彼此存在一定文化差異,但是本土讀者還是能夠閱讀理解的,西方文學話語規則和理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存在一個巨大文化鴻溝,翻譯工作中存在一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通過一定的轉譯、改譯和編譯進行本土化解決。
1.翻譯中語言障礙問題會導致文本交流問題,盡管民國時期很多日本理論著作不斷完善,但是對于日本民族文學,還是需要對于歐美和蘇俄文藝理論進行一定借鑒工作,當時影響最大的專著就是《新文學概論》和《苦悶的象征》。但是由于文化交流匱乏和語言障礙導致翻譯工作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民國時期西方文藝理論翻譯必然會出現很多轉譯。
2.在對于西方文學作品翻譯中會出現節譯和改譯問題,因為東方和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翻譯也必然會出現差異化,導致很多翻譯家都選擇進行節譯和改譯,會將很多文學典故和例子進行刪除,這樣就會采取“取諸本國文學以代之”的做法,最主要是做到“意思對”。原著中的典型例子會翻譯承中文,也因為國人對于西方學術知之甚少,所以會根據本國材料進行翻譯。
3.新文學雜志和相關的出版社都對于文學創作進行一定研究工作,翻譯出版西方的文藝理論,縱觀民國時期新文學流派作家,可以對于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進行一定聯系,可以很好發揮自身優勢,《社會的文學批判》《文學進化論》《文學之近代研究》和《小說月報》等不斷連載歐美文學翻譯作品。
4.中國現代出版業主要分為商業和人文兩端,也就是中國現代文學不斷在商業和人文,閱讀和接受西方文論與翻譯中成長,并不是新文學那樣具有明顯的利益制衡方式,新文學的小說和詩歌都是不斷借鑒歐美文學理論思想發展,文學生產和寫作本身就存在一定文學話語規則,理論上是形而上存在性,也很難吸引大眾進行閱讀,最終導致文學消費出現一定層次問題。
結論:眾多專業從事翻譯的雜志社和出版社都相互結盟,比如進行系統西方文學理論翻譯工作的人士和進行日語翻譯的文學理論著作學者,都憑借一定媒介,翻譯了很多西方文藝理論著作。后來還專門成立了商務印刷書館,專門進行外文翻譯工作,不僅翻譯了很多西方文學作品,還翻譯很多西方文學理論著作,通過外語背景和留學經歷,這個優勢不斷發展了歐美文學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使得西方文藝理論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