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芳



【摘 要】本文將從《為一個人的交響》這首作品分析入手,從這一具體音樂時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中探究具體音樂時期的創作手法和技術特點。通過對其技術特點和創作手法的分析來找到一些電子音樂的一般創作手法和創作構思。最終把這些手法加以變化的靈活地運用到我們新時期,新的技術手段(計算機音樂平臺)下的純粹電子音樂作品創作當中。
【關鍵詞】具體音樂;《為一個人的交響》;皮埃爾·舍費爾;電子音樂創作
常常有人問道:“什么是電子音樂,哪些屬于電子音樂,電子音樂是如何產生的?”等等類似的諸多關于電子音樂的概念、類別及創作的問題,由此可見,電子音樂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品種”,新鮮到即使音樂學院的學生也對這個領域不大了解。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電子音樂可能僅限于MIDI。但是MIDI只是電子音樂里的一個很普通的技術,并不能代表電子音樂的全部。
電子音樂是任何在電子合成器、效果器、電腦音樂軟件等硬軟件平臺所產生的電子音響響,并運用了相應的電子音樂創作手段創作而成的音樂。
電子音樂誕生以來的近百年時間經過了多個歷史時期,出現了不同的代表人物,分出了不同的流派風格。在這里,本文僅以1945到1960年期間的具體音樂為研究對象,既而總結出實驗性電子音樂的一般創作手法。
一、1945年到1960年具體音樂時期
(一)具體音樂
具體音樂(Concrete Music),源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法國的巴黎,這里誕生了偉大的具體音樂代表人物皮埃爾·舍費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處于初創和實驗階段的具體音樂,以其創新和打破傳統為重點的理念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實驗。它最早把噪音全面地納入音樂表現的范圍,極大地擴展了音樂的表達的空間;它最早使用了電子技術直接創作音樂,改變了千百年來作曲家手寫樂譜,演奏家照譜子演奏音符的音樂創作流程;它最早實現了音樂會現場無人演奏的新的音樂會形式;在舍費爾先生的帶領下,法國五十到六十年代具體音樂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涌現了皮埃爾·亨利(P.Henry)、呂克·費拉利(L.Ferrari)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作曲家和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代表作有《為一個人的交響樂》《幾乎沒有》《我已截斷》等等。
具體音樂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相信現在有人仍然不能接受當時的這樣一些音樂作品,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相信再不會有人運用當時那種古老的操作技術來創作電子音樂了,但具體音樂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啟示和影響。它為我們打開了另一個未知的音樂領域的大門,從而引發了現代電子音樂的歷史性突破。盡管具體音樂時期的具體做法及具體作品都已經成為歷史,但重要的是為電子音樂未來的全新的道路奠定了極其寶貴的理論的基礎,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音樂理念,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創作的技術路線,發覺了一個無窮無盡的聲音源泉,開掘了一個極其寬廣的音樂表現的空間,指引我們在電子音樂創作道路上的前進。
(二)皮埃爾·舍費爾
皮埃爾·舍費爾(Pierre Schaeffer)(1910年8月14日——1995年8月19日)法國作曲家、音響工程師、音樂理論家、聲學家。他從事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的創作,其中最有成就的是他創作的實驗性電子音樂。他創作的獨特的實驗性電子音樂被稱作“具體音樂”。他所創作的電子音樂,以及他創造的嶄新的創作理念在電子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稱為法國具體音樂的代表人物,電子音樂的鼻祖。
代表作:
二、具體音樂時期的創作手法與
《為一個人的交響》分析
(一)具體音樂時期的一般創作手法
具體音樂時期最典型的創作特征是:1.把人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具體的音響用來作為其聲音材料的來源;2.通過對其簡單的音樂化的重復,拼貼,循環與編輯等方式,把那些看似一點不相關的聲音有機的組織起來,從而使他們具有某種暗含的象征性與音樂性。
具體來說,具體音樂的創作都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1.創作的技術手段:綜合運用“剪切”“拼貼”“循環”“反轉”“合成”等技術手段。
2.創作理念:綜合運用傳統作曲中的復調、配器、和聲等技法,運用到對聲音材料的組織上,使得電子音樂具有邏輯性、統一性及可聽性。
《為一個人的交響》一共十二個樂章:
下面我們就第一樂章——虛幻人物1(Prosopopee1)來做具體的分析。
(二)《為一個人的交響》分析
1.首先看作品的聲音材料:
A、從聲音材料的種類上來看包含了人聲、樂器聲、自然噪音三大類:a人聲:呼喊聲,說話聲,歌唱聲,口哨聲;b樂器聲:鋼琴,彈撥樂器和音樂片段聲;c自然噪音:擊打木板的聲音,腳步聲,環境噪音等。有了如此豐富的聲音材料種類,才使得作品的“交響”有了可能性。
B、聲音材料的頻段也是相當豐富而豐滿的。既有人聲呼喊、說話歌唱、樂器聲演奏和音樂片段的中高頻,又有口哨聲和彈撥樂器的高頻;既有擊打聲和腳步聲的低頻,也有彈撥樂器和鋼琴演奏的中低頻。頻段上的豐富使得作品的音響極其豐滿。
C、聲音材料的空間分布概念成為這首作品的一大亮點,也成為電子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其中不同場景的聲音構建了一個立體的音樂空間。既有大混響的環境噪音,又有近場的樂器敲打聲,分別從音量、混響、聲向等方面對聲音的控制而造成了全曲音樂的流動立體空間。
2.技術手段與創作理念
技術手段:這首作品運用了“具體音樂時期”的 “剪切”“拼貼”“合成”等技術手段創作完成。完成了從早期的具體音樂初期的主調方式——“單旋律”單線條,向“復調化”多層次的“交響化”轉變。并且,在作品中作曲家運用拼貼合成的技術構建了一段段短小的LOOP(循環),從而產生了一種電子音樂的“新的”技術,對電子音樂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創作理念:
A 從全曲的結構上來看,整首樂曲段落分明,語匯語句清晰明了。并使用了一些帶有標志性的聲音材料(人聲,樂器聲,節奏型)及其反復出現,使得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樂曲的段落結構,以及樂句似的劃分。從中我們看到作曲家堅實的傳統作曲功底對整首作品的支撐,也使得這首作品成為我們如何把傳統作曲技術運用到電子音樂創作中的一個典范,進而引發我們更深入的思考——如何讓電子音樂結構嚴謹,并具有很高的可聽性。
B 聲音材料的頻率上的相互呼應,不同聲場聲部間的相互對答,都使我們看到電子音樂中所蘊藏的獨特的“交響性”。
C 本曲中最為重要的理念就是聲音材料的不同空間、不同場態的組合。作曲家運用不同的混響、不同聲場狀態、不同的音量大小、不同聲音方向的定位以及不同的材料,從而構成了音樂中的多維音響空間,凸顯了電子音樂的獨特“優越性”。并且,不同場態聲音的不斷交替,不同頻率的相互流動等,都使得作品從一個固定的三維空間變為流動的、富有動感的多維音樂空間,最終完成了傳統音樂創作方式下所無法完成的全新的“為一個人的交響樂”。
結構分析: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加上一個尾聲:
呈示部:0"—55"為全曲的第一段落。此段落又可分為兩個部分,而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作4句,它呈示了主題材料,和曲子的所有的聲音類別。主題材料,由人聲,擊打聲,和樂器彈撥聲,音樂片段聲組成,這些材料的組成,成為后面發展的核心。
展開部:0'55"—1'60"是全曲的中間部分,高潮部分。通過各中不同節奏的相同聲音材料的拼貼,組合;不同場態的、不同聲相的、不同頻率的聲音材料的搭配,形成了全區的高潮,所出現的聲音材料隨源自于第一段的聲音材料,但做了更多的變化和加入了更多的新的元素,使得統一性加強。
過渡部分:1'60"—2'00" 這段采用一個反轉的樂器演奏聲做了一個很好的過渡,引入結束部分。
結束部分:全曲的最后一段(2'00"—結束),變化再現前面的主題材料,變化在最后結束時相同的聲音材料經過了大混響的處理改變了音樂的聲場空間。
三、結語
法國的具體音樂是20世紀中葉西方電子音樂發展的先聲。舍費爾通過直接采用大千世界現成的具體音響,借助電子手段,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從此,拉開了二戰以后電子音樂蓬勃發展的序幕。盡管早在1948年,舍費爾以《地鐵練習曲》等一系列作品而轟動西方樂壇,但1950年創作的《為一個人的交響樂》卻是具體音樂中最成功之作。這部作品不僅標志著具體音樂走向大型音樂創作的開始,也體現了具體音樂在噪音交響樂方面制作的嘗試。
從以上我們對整首作品聲音材料與創作技術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首作品具有明顯的“具體音樂”時期的電子音樂創作特征,但無論從聲音材料的選擇、聲音材料的結合,還是從創作的手法與理念上都可以說,這首作品在電子音樂的早期發展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其意義就在于:其一、首次把三大類聲音人聲,自然噪音,樂器聲組合到一起,擴大了電子音樂聲音材料的來源,并如何有效地對不同種類的“樂音與噪音的”聲音材料的結合運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二、其“復調化”音樂思維,以及“主調化”與“復調化”并存的方式在電子音樂中的應用,既而產生了新的“空間交響”理念,從而為后來電子音樂向多場態、多層次、多空間方向的發展指引了方向。
總的來說,這首作品憑借作曲家堅實的傳統作曲技術而使得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同時也憑借對聲音敏銳的洞察能力,創造出一種新的“交響形式”。使得我們在新的時期如何去從聲音材料以及“空間交響”這兩方面來思考發掘新的聲音材料,以及構筑全新的音樂空間給人們全新的聽覺感受。
參考文獻:
[1] 張小夫.初創階段的電子音樂——具體音樂[J].樂器,2001(02).
[2] 關鵬.從具體音樂中學習現代電子音樂創作的技術[J].樂器,2001(06).
[3] 黃枕宇.具體音樂與舍費爾[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