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摘 要】互聯網發明的最初目的并不是教育,但是它極大地影響了教育體系,特別是因為它為遠程教育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它的強大的交流功能勝過了任何其他教育媒介。在在線學習的環境下,不需要與其他人互動,學生們就能進行自主學習。然而,在線學習社區也是一種社區。本文的目的是發現虛擬社區的特征,借鑒一些虛擬社區構建學習社區的成功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虛擬社區;在線學習社區;交流形式
一、虛擬社區
(一)虛擬社區的定義
在過去,“社區”這一定義常包含三種元素:成員的共同興趣、聯系與互動和共同的地點。然而網絡社區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間,它使人們可以擺脫日常生活。但是登錄網絡并不意味著進入了虛擬社區,虛擬社區是一種大量的人長期參與討論的“社會聚合”,因此,形成了人際網絡。在國內,20世紀90年代末,網易推出了首個虛擬社區,同時定義了虛擬社區,該網站認為,虛擬社區(也稱為CLUB),即網上提供現實社區所需要的多方面交流手段,主要包含公告牌、社區內通訊、在線聊天、找工作、群組討論、社區成員列表等方面。虛擬社區的歷史比互聯網的歷史具有更為悠久,起初的虛擬社區是伴隨著BBS的出現而出現的。社區在我們為客戶創造和傳遞價值等活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虛擬社區的特征
在虛擬社區中,交流模式是基于文本的,社區中的人能進行同步或異步的交流。同步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和許多人實時交流,比如使用騰訊QQ和阿里旺旺。另一方面,在異步通訊的時候,例如發郵件,不一定有即刻的反應。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可以分享信息,這可以被稱之為異步環境下的“時空壓縮”。另外,人們僅使用文本不足以表達情感,于是一些情感表達符號或表情就被創造出來以幫助人們表達自我。虛擬社區的另一個特征是:在在線的環境下,人們是匿名的,彼此間并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在這一狀況下,人們可以享有更多的隱私,更因此可以更為自由的表達自我。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機會見到彼此,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在在線互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虛擬社區中,人們能夠得到并提供社會支持,培養自己的社會網絡。總之,交流信息是虛擬社區的基本功能。聊天確是另外一回事。虛擬社區也能培養友誼和歸屬感。分享信息和自我袒露會幫主他們培養這種人際關系。所以,我們不僅要研究虛擬社區的定義還有了解虛擬社區的特點。
虛擬社區至少存在以下四個特點:首先,虛擬社區排除了現實社區,因為虛擬社區是通過移動電話、電子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為載體而存在的;其次,虛擬社區排除了雙向互動的網絡服務,因為虛擬社區的互動是具有群聚性的;再次,虛擬社區成員的身份固定,不是由固定的人員構成的公共網絡聊天室;最后,虛擬社區成員進入社區后,一定能感知到其他成員的存在。
1.虛擬社區的交往具有超時空性
在網絡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極其便捷與經濟。我們的交流可以突破地域的局限,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與他人暢所欲言的交流。有的人可能會說,這種功能電話也有。但是,我們說,在虛擬社區里聊天的成本與打電話的成本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雖然現代電話通訊已非常發達,但打電話聊天的成本跟在虛擬社區中聊天的成本相比,還是高很多(當然,就其他方面而言,電話也有很多優于虛擬社區的地方)。同時,在虛擬社區中,我們也可以突破時間的局限,比如,發帖子等,這種優勢又是電話交流所不具備的。
2.人際互動具有匿名性和徹底的符號性
在虛擬社區里,網民都是用ID號來標識自己。ID號依個人喜好隨意起設。例如,起名“大蝦”一看就是一個網絡愛好者;起名“紅葉楓景”,一看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起名“巴菲特”,一看就是一個投資愛好者等。在現實生活,我們幾乎不可能看到有人起這樣的名字。同時,也由于彼此看不到對方的真面目。所以,關于網民的年齡、性別、頭像等在虛擬社區里都可以隨意更改。在網絡語境中,有這樣一句在流行:和你聊天的可能是條狗。
3.人際關系較為松散,社區群體流動頻繁?
社區的活力主要靠“人氣”和點擊率,吸引這些的主要是看社區的主題是否適合大眾口味。前一個好理解,在交大BBS上,一般“二手市場”“勤工助學”“鵲橋版”“電影”“游戲”比較火暴,因為這些符合大學生“沒錢”希望交友和“空虛”的特點。相比之下“數據庫”,“數學”等技術版“門可羅雀”。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虛擬社區的基本準則
這個特點其實和人際互動具有匿名性有關,在這里,傳統的上下級被“斑竹”代替,只要你不違反論壇條例,你什么都可以說,俗成“灌水”。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人永遠是現實的產物,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關閉電腦,打開窗簾,外面依舊車水馬龍,你根本不是網絡中風情萬種的“大蝦”,而必須馬上到市場去買中午吃的菠菜和豬肉。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虛擬社區。
二、在線學習社區
(一)在線學習社區的定義
在線學習社區也是一種虛擬社區。在某一特定的網絡空間中,由學習者和助學者共同組成的,相互間具有持續交互關系的學習共同體及其網絡空間,其中學習者和助學者是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義互主體,網絡空間是交互活動得以展開的環境。虛擬性(技術維度)、教育性(教學維度)以及社區性(交互維度)構成了虛擬學習社區的基本特征。在線學習強調利用網絡在線學習平臺所提供給的網絡學習環境以及開發的課程資源、學習者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進度、學習時間等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所以,它是一個兼具學習和社區性質的虛擬實體。
(二)在線學習社區的現狀
在線學習打破了傳統學習方法,它利用人與人的關系改變人與知識的關系,反過來又用人與知識的關系影響人與人的關系。誠然,社會各界也都憑借著在線學習的優勢不斷對教育領域進行布局。據統計,每天新增加的在線教育公司多達2.6家,如阿里巴巴、騰訊、360競相在在線教育領域跑馬圈地。此外,BAT在推出在線教育平臺的同時也開始進入投資布局:百度投資了傳課網、阿里巴巴參與投資在線教育集團TutorGreup,騰訊則有意與新東方建立合資公司。隨著移動終端設備(手機、電腦、Ipad)的普及,以及網絡(3G、4G)無線等的覆蓋,為在線學習系統提供了必備條件。從目前來看,在線學習和培訓是最熱門的應用,特別是在教育和培訓這一方面,都在提倡將傳統的搬到網絡上來,實現多媒體隨時隨地為我們所服務。
三、從虛擬社區到學習社區
由于空間分割,在線教育是一種單獨的、孤立的體驗。在傳統教室中,肢體語言和互動氛圍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劉莉(2012)認為社交網站要擴展信息來源渠道, 對于以信息獲取為目的的用戶來說,感知趣味性與知識增長非常重要。在學校班級和網絡學習社區中都存在著多樣性,這些多樣性都能夠豐富和充實班級和社區,但多樣性在網絡學習社區中扮演著一個更廣泛的角色。在學校班級中,學習者的積極性絕大部分來自外在的學分的獎勵和推動,而在社區中,積極性的獲得必須依靠其他途徑。多樣性和對共同感興趣的主題的多重展望所創造的有吸引力的品性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激勵源。因此,如何創建活躍的、互動的在線環境是在線學習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
本文依據教師和學生的群體發展和各自的角色作用,在建立在線學習社區時要考慮三個因素。他們是:創建、活動、交流形式。
(一)創建
社區的建立是最重要的階段。如果新手能覺得舒適,他們會樂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然后,他就以恰當的方式構建了自己的學習社區。在這一最初階段,老師應該充當協調者的角色,或者以同齡人的身份和學生交談。同時,要求學生共享個人經驗。
(二)活動
有一些活動能促進群體間的熟悉與互動。
1.群體認同
有一些方式來形成群體認同。有一種是編昵稱游戲。同一小社區成員可以將昵稱編成同樣的形式,例如:星座+名字+個性化描述。當他們進入大社區時,小社區的成員可以輕易地辨認出來,并了解到成員的信息。另一種創造身份認同的方法是確定并采用同樣的制服,這使得人們走在街上時,能認出其他成員。對于一個學習社區而言,社區管理者可以采用這一類游戲和習慣做法來融合成員。
2.制定規則
制造群體感中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制定規則。老師可以提出一些建議,并把它們發表到線上。然后和學生討論這些規則。讓所有社區成員決定接受哪些規則。制定規則能為遇到群體交流問題的成員提供明確的參考信息。如果恰當的采用了這些規則,人們會知道如何在線上尊重彼此并表現得體。
3.同步聊天
社區的成員同時在討論區進行聊天,這就像一場接力賽一樣,人們發布文章和回復別人的文章。這一習慣創造了“我們大家一起在這”的氛圍,成員有機會參與社區事務。換而言之,也就是一種參與感。在學習社區中,社區管理者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進行群體討論,包括正式的與非正式的交談。
4.展現圖片
人們似乎趨向于將某人的臉與他們交談過的人的聯系起來。過去,展現圖片可能會有很多困難。但現在已經是非常容易。發布圖片是一種刺激,但是不建議一開始就展示。反而,在做一些談論后再做會更好。老師可以先展現圖片,然后課程的早中期或中期,要求學生也展現自己的圖片,以便別的成員能更好地知道
在和誰交談。
5.視頻會議
除了圖片,視頻會議是另外一種使得虛擬生活有真實感的方式。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有更多的基礎設施要求。
6.面對面交談
面對面交談也是許多虛擬社區的明顯特征。許多社區中的成員非常支持這一功能,它有助于培養社區的感覺。如果在線課程的成員分布于當地,老師或社區管理者應該安排這一機會使成員能見面。
(三)交流形式
在學習社區中,除了討論區,電子郵件和郵件列表也能幫助人們傳輸信息。如果可能的話,老師和社區管理者可以提供即刻回復,因為人們喜歡馬上收到回復,而非延遲回復。即時通訊使得人們更多地參與到會話。如果老師沒有辦法提供即時通訊功能,QQ群或微信群是可利用的替代選項。
四、結論與建議
盡管在線學習社區是一種虛擬社區,它還是有一些明顯特征。首先,在線學習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學習時間、地點都比較靈活,有利于學習者自主安排學習。因此,有人質疑,在一段學習期間內,是否能夠建立完整的群體發展過程。第二,在學習社區中,人們必須完成作業并接受評分,這些可能是討論和分享想法的障礙。第三,如何將社交對話轉化成學習對話可能是老師面臨的挑戰。盡管如此,建立在線社區仍然擁有巨大的可能性。主要的理由是今天的用戶比十年前更為熟悉在線環境。在他們進入在線課程之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有了數年的上網經驗。有了數位修養,他們就能更為輕易地進入狀態,因此為建立在線學習社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胡杜澤.淺談如何建構高效的教育虛擬社區[J].信息與電腦,2010(3):15.
[2]朱珂,劉清堂.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的學習平臺開發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9):127-132.
[3]王兵輝.基于社交網絡中潛在好友推薦算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3:8-10.?
[4]劉莉.社交網站用戶持續使用行為研究——基于信息獲取和人際交互的視角[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11):17.?
[5]章元媛.在線學習優劣分析及設計選擇建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S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