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德新
阿克蘇的傳說
文/蘇德新
“阿克蘇”是個地名,因水得名。阿克蘇為維語音譯。對阿克蘇在維語中的意思,卻有著不同的翻譯解讀,或曰“白水”,或曰“奔流的水”。
據《阿克蘇市志》記載:
阿克蘇在秦漢之際為塔里木盆地邊緣城郭諸國的姑墨、溫宿兩國的一部分。西漢神爵二年(前60) 匈奴日逐王歸附漢朝,姑墨、溫宿隸屬漢朝版圖。歷史上所稱新疆南八城,阿克蘇位居中間,起著聯絡聲氣、交流經濟的重大作用。從這里北跨天山,可達伊犁;南越沙漠,直趨和田;西抵喀什、莎車;東通庫車、庫爾勒、吐魯番和烏魯木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富庶的綠洲經濟,使阿克蘇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以上記載,也許是近代有文字可考的記載,但在更遙遠的尚無文字可考的時代,當屬民間口頭文學傳說了。在當地民間,關于阿克蘇地名的來歷,就有著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傳說:
很久以前,阿克蘇這個地方不叫阿克蘇。這里還處在開拓時期,有一天,老城(即現在的溫宿縣城) 上空突然烏云密布,遮天蔽日,整個城堞被籠罩在濃墨般的黑暗之中,人們呼天喊地,驚恐萬狀。正當人們驚嚇顫栗時,突然間下起了傾盆大雨。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庫馬里克河水位暴漲,河水決堤,沿岸的村莊被巨龍般的洪水吞噬。洪水將嬰孩的搖籃、老人的木床沖走了,房倒屋塌,街巷、村莊頃刻間變成了一堆堆泥土混雜的廢墟。洪水野馬般泛濫,沖走了土壤,大地被沖刷成了突兀的懸崖坎坡(現在站在坎坡上俯瞰,可清晰地看到此岸與彼岸的痕跡)。城里活下來的人四處奔命,一部分人逃到了城北的坎坡上面。當時,阿克蘇的國王屬龜茲國王統轄。國王帶著部分伯克和臣僚,攜帶金銀細軟,也跟著逃難的百姓上了坎坡。國王來到這里,覺得已經逃脫一劫,便找了個安身之地,又重新開始了他的統治,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置百姓的死活于不顧。不久,這里發生了地震,坎坡坍塌,很多人被埋在了地下。緊接著,又發生了嚴重的瘟疫,并且迅速蔓延,人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吐血死去。再在這里住下去,恐怕性命難保。于是,一批又一批人背井離鄉,在痛苦的哀號聲中逃往龜茲國。從此,這個白骨成堆的可怕城郭變成了妖魔鬼怪的窩巢,人們便把這座城郭叫作“艾爾代維勒”(魔鬼城)了。
那次災難之后,過了很長時間,阿克蘇城才重又復興起來。關于“艾爾代維勒”變成“阿克蘇”的傳說是這樣的:不知是什么時候,在塔克拉瑪干邊緣的柯迪克城里,有個叫賈拉里丁的人,他去了布哈拉,皈依了伊斯蘭教,并成為大毛拉(大學士)。后來,他回到家鄉,開始向當地人傳揚伊斯蘭教。然而,柯迪克城里的人當時全都信仰佛教。因此,除個別人跟著他皈依伊斯蘭教外,絕大多數人拒絕接受伊斯蘭教,甚至諷刺、挖苦、詛咒賈拉里丁,這激怒了真主,真主便刮起沙塵暴,淹沒了這座城堞。
柯迪克城被風沙埋沒后,賈拉里丁帶領著活下來的人,向北逃往龜茲國。那時候,龜茲國的人也都信仰佛教。他們看到賈拉里丁能在風沙災難中活下來,感到伊斯蘭教的力量強大,所以,部分龜茲國人也就皈依了伊斯蘭教。可是,沒過多久,賈拉里丁便去世了。此后,龜茲國的佛教徒們開始排擠、驅趕賈拉里丁的家屬和跟隨他的伊斯蘭教徒。無奈之下,伊斯蘭教徒們找來200多輛“勒勒車”,拖家帶口,拉著家產,遷往艾爾代維勒。“勒勒車”也叫“托乎里”,后來又演變為“托乎拉”。當時,這些伊斯蘭教徒落腳的地方就以“托乎拉”(現溫宿縣城郊托乎拉鄉)命名。
光陰荏苒,星轉斗移。艾爾代維勒發生了旱災,遇到了饑荒,人們便聚集起來,到河口去查看水情。然而,河水降落,根本就無法流到艾爾代維勒去。后來,人們就拉運土石方,堵河筑壩,在河堤兩邊的山間筑起了高高的堤壩。于是,河水逐漸高漲,便開始向艾爾代維勒流淌。在人們喜出望外之際,一個毛拉和一個莫臥兒人(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后裔巴卑爾,自烏茲別克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印度封建王朝。“莫臥兒”意即“蒙古”。在帝國的全盛時期,莫臥爾王朝的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不小心被河浪沖走了。這時,有人對著大家大聲喊道:“毛拉尼圖屯拉爾,莫臥兒尼阿克損!”意為把毛拉拉上來,讓莫臥兒沖走。于是,眾人便把毛拉從水中拉了上來,卻望著莫臥兒喊道:“阿克損!阿克損!”(沖走!沖走!)從此以后,當地群眾遂以“阿克損”作為地名。再后來,“阿克損”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阿克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