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光

精神之途是一個人內心的羊腸小道,只能只身通過,沒有交通工具,無法結伴而行,不能他人替代。這里,只有路和你;這里,只有過還是沒過,它是修行之道
今天講講“企業傳承之道上三大路口”。
方太的創始人說,第一代企業家傳給第二代成功率只有30%,也就是說70%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交接棒沒有接住。前幾年有一個學術團隊,對1980-2008年,28年間香港、臺灣、新加坡250家上市企業創始人準備退休到完成退休的五年間進行研究發現,這些企業每100元的市值減掉了60元,完成交接以后的五年繼續沒有起色。所以,第二代將要從事的是一個高危職業。他們怎么會成為“高危”人群呢?
講一個小故事。一個父親教育上中學的兒子:兒子,世界上有兩種鳥,一種叫聰明的鳥,一種叫笨的鳥。聰明的鳥不管什么時候飛都一飛沖天,所以不用著急;笨的鳥必須早點兒飛才能跟得上。兒子你說你是哪一種鳥呢?父親的意思當然是說,你不是聰明的鳥,所以你得努力,你得早飛,笨鳥先飛。結果兒子說,爸,世界上還有一種鳥,叫無賴的鳥。它自己不飛,下個蛋,叫蛋飛!
不用笑話這個沒禮貌的孩子,對第二代來說,他們沒有資格。因為他們家那只老鳥已飛得很高很高。于是我想世界上還有第四種鳥,叫一廂情愿的鳥,他自己飛得高,就一廂情愿地認為,下的“蛋”也一定飛得高。于是第二代就不容選擇地成為“高危人群”!
這是命運,既然不容選擇,就直面人生。但“家族財富傳承”這個命題的附加物太多,附加物多可能性就多,就像漲大水,到處都是路,但就是不知道該往哪里走,因為路在水下。
我們先要把路上的水引開,再來看清傳承父業的路該怎么走,路上的關隘、岔口又在哪里?
關于“傳承”,《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傳授與繼承”,有“傳”和“承”兩方面的意志與行為。《漢語大字典》稱“傳,遞也。從人,專聲。”《說文解字》稱“承,奉也。受業。”傳承這兩個字包含了“傳”和“承接”兩方面的意思。怎么傳是上一輩的事情,不在我分析的范圍內。傳承中,我們著眼于“承”。
關于“家族”,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的一個社會群體。中國文化中講“家”,包含了三個概念:一是父母與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二是中國的傳統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經濟上不分開的大家庭;三是經濟上各自獨立的小家庭,但是總體有一小部分公共財產的、一般五服以內的親屬家庭群組成的家族。家族傳承中,我們著眼于核心家庭。
關于“財富傳承”,財富是指對人有價值的東西,包括精神和物質,這里,我們主要是講物質財富,具體說是指擁有的企業以及財產。如果我們說,老一代把自己創業的資產全部變賣了,兌現后把一筆錢交給后代,這時第二代要面對的是《老子》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但如果傳承的是企業,挑戰就更為復雜,僅僅看到老子說的這句話,就不夠了。財富傳承中,我們著眼于“企業傳承”。
關于“企業傳承”,現在有三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因為出自名家,傳播得就比較多:
1、認為中國文化不支持企業家族傳承,所謂歷史上“富不過三代”。
2、用大數據來證明企業家族傳承是正道:美國54.5%的企業是家族企業,英國76%、澳大利亞75%、西班牙71%、德國更超過90%;而且在美國,家族企業的股票回報率和收入增長率分別是15.6%、23.4%,而其他企業只有11.2%和10.8%,證明家族傳承比一般企業會做得更好。
3、主張搞“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也就是不一定要家族傳承,但要有家族般的凝聚力和所有者到位。
這三種觀點對不對?我們不需要爭論,它們都有一定道理,也各有欠缺的地方。
第一種觀點忽視了中國社會歷史結構的基本形態。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形態是在周期性動蕩中維持結構穩態,是一種動態停滯,特征是長期性停滯和周期性振蕩相結合。中國歷史上全國性的大一統王朝平均壽命171年,小的朝代算起來平均67年,朝代更替的社會動蕩中常常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死亡。這種狀態下怎么搞百年傳承呢?周期性振蕩過程中不僅是富不過三代,貴也不過三代,連許多成熟的技術都傳不下來,“失傳”是中國科技史的一個特殊性。因此不能簡單說中國文化不支持財富傳承。
第二種觀點有道理,但是我們知道現代經理人制度是后期產生的,主要針對大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統計數字是拿一般企業和特殊企業混同來算。而且,我們不能拿實然論證應然。
第三種觀點歸納得很好,但是我們講“家族企業”的時候,“家族”這兩個字不是功能定語,它是界定性的股權所有者的權屬定語。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在邏輯上就不存在。
所以,企業傳承中,我們不講“能不能”“該不該”,著眼于承者之道。
關于“如何傳承”,上網一看就是幾百上千頁!股權怎么配置,團隊怎么平衡,交接時間周期怎么安排,怎么對待創業員工,怎么建立激勵機制和企業文化等等,所有這些具體經驗和方法,“術”層面的問題,因行業而異,因企業而異,因人而異。法無定法,道有其道。我們就直面第二代走上承業之道,不管其企業大小、財富多少,不管處于什么行業、起步于什么角色,作為一個繼承的創業者,在精神歷程中將要面對哪些躲不了、繞不過的路口?承者之道中,我們著眼于精神的路口。
精神之途是一個人內心的羊腸小道,只能只身通過,沒有交通工具,無法結伴而行,不能他人替代。這里,只有路和你;這里,只有過還是沒過,它是修行之道。
佛陀說,人有二十難,其中一難叫“豪貴學道難”!有錢有勢的人要學道,要得道,磨難比較多啊!
德爾菲神廟路口:
點亮你的心燈,照亮自己!
德爾菲神廟在公元前8世紀的時候非常興盛,它的主建筑是太陽神廟。它有一段著名的銘文,上面刻著“人啊,認識你自己”!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所謂“人要有自知之明”,出于老子的《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根據對郭店竹簡的推算,最早版本的《老子》出現在約公元前750年,正好同期!
回望歷史,差不多3000年前,東西方思想的高峰同時矗立,遙遙相對。雖然他們互不相知,但同樣貫穿了3000年的時間,對各自歷史產生巨大影響。
第一個路口上是一道3000年的命題!放在第二代面前,也放在所有人面前。雖然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但是不經思考,不求卓越,不要出類拔萃,照樣過日子的人有的是!大部分人在這個路口徘徊,甚至躺下了,這也是正常的,因此你在這個路口歇著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如果要過這個路口,要過經過思考的生活,那么,把心燈點亮,照亮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什么?認識你的不足、缺點嗎?中國人以前往往喜歡這樣,我們強調要以人之長比己之短,但是真正照亮自己,主要不是看你的缺點和不足。因為人不是靠在黑暗中掙扎,而是讓光明驅逐黑暗!點亮心燈就是讓你的愿景升起,照亮自己就是發現自己的秉賦,認識已有的條件。
我不知道第二代們可以怎么過這個路口,但我可以給出一個觀察點。這個觀察點就是找到你們最喜歡、最可行、最擅長的重疊部分。是不是找到了這個點,有外觀和內覺兩個觀察指標。外觀指標,就看你的成績;內覺指標,是愉悅中的驚喜,一方面是做得很高興,一方面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獲得驚喜感,甚至你會覺得我都沒想到自己這么聰明,這么有天賦!當你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這種感覺屢屢出現,大概就可以說你已經在這個核心點上了。
在你接了班,過了最初的適應期,甚至一帆風順地過了一段時間以后,晴空萬里中會飄過一片烏云,這片烏云是什么?就是你總是覺得有一種別扭在,是什么?不清楚。突然,你發現了,是一種距離感!你和你的企業之間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兩張皮的感覺。這時,你就來到了第二個路口。
佛洛伊德路口:
在父業中認出自己
佛洛伊德學說有一個著名的“父與子”命題:母親是自己,是出發點,父親則是有距離的;母親是自由律,父親則是規律;母親是溫情,父親則是秩序;母親是釋放,父親則是壓制。布魯姆據此提出“影響的焦慮”:人在某種天然的影響中成長起來,然后必然試圖擺脫這種影響帶來的束縛而走向自由發展。
創業的父親是你的目標,因此他和你有距離,這種影響是深邃的,可能鼓勵你,但是在相當時間又是壓抑你的,被解釋為“影響性焦慮”,這是心理學的著名命題。這個命題在中國文化中不完全這樣解釋,中國文化不像西方文化一樣認定繼承者一定走在從被壓制中尋求自由的必然之路。
《論語》論孝道,有“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有很多解釋和爭論。朱熹說,如果父親是有道的,你終身都不能改他,如果父親是非道的,何待三年呢?他解釋說,三年是為了表達感情。
我的理解是,三年無改父之道,主要是兩個理由。一是用敬意對待父業,不要從哈佛、耶魯回來了自己躊躇滿志了,一上來就大刀闊斧地改革了,你至少在三年里按照父親的方式走,才能真正地了解父業。這是以敬意的方式對待繼承。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三年無改父之道”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讓你在父業中找到自己,認出自己,真正把自己融入父業。所以,在父業中的認同和融合才是真正的大孝,這是中國文化的東西。
怎么理解“認出”這個概念?可以說源于《新約》約翰福音書記載的“彼得三次不認主”,后來就引申為所有對信仰、對事業的內心確認。所有創業者在他們的精神之路上都在不斷地完成這種內心確認,他們要在事業中認出自己。
三個月前我在歐洲考察一個國際慈善機構—第四世界國際組織,認識了一位老先生,今年94周歲,每天仍在上班,是第四世界國際組織的志愿者。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他的照片,很多朋友回復說,我也要去這個組織當志愿者。我說你們當不了。為什么?第四世界國際組織是為全球最底層的人、被排斥的人服務的公益機構,他們的志愿者,不是星期六下午去半天,不是幾周幾月去做,而是做幾年幾十年,有的是一輩子!他們的原則是“在窮人中認出自己”。怎么認出自己?就是要認出你和他們是一樣的人!你要在當地最低生活標準以下生活,真正和他們交朋友,真正互相幫助。這個做法當然不是公益事業的唯一途徑,我只是講“認出”的概念。
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有天主教信仰。對他們來說,如果有一天面對主,主說:我就是常常在你家路口徘徊的那個乞丐;我就是為養家糊口到處奔波卻找不到工作的你那個失業的鄰居;我就是想把年邁患病的母親送進醫院卻湊不齊醫療費的你那個落魄的遠親;我們屢屢相遇,你屢屢抽身而過,你沒有認我!對于一個信仰者來說,這樣的結局是他無法忍受的。
第四世界的志愿者們堅持“在窮人中認出自己”,就是要時時驗證和堅守自己內心的信仰,他一定要過這一關的!一個真正的人道主義者,也是要過這一關的。
一個傳承的企業家同樣是要過這一關的,職業經理人不同,沒有這一關;創始人也不同,企業就是他自己,無所謂認不認出。
第二代怎么過這一關?我不知道。但就像一個口口聲聲“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家,卻和老百姓從來沒有同感,沒有同覺,沒有同命運,不能在老百姓中認出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分子,這就叫政治騙子。如果一個傳承的企業家,不能在企業中認出自己,他就不可能真正愛這個企業,愛他的員工,愛他的客戶和消費者,沒有真正的感情就不會有真正的融入!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屬于這個企業。
在哪里“認出自己”呢?當你在天天面對的市場數據和財務報表里,讀得出企業的愿景;在企業的愿景中能理解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你就在父業中認出自己了。這時候,你有資格說:我祖先的熱血,我父輩的熱血,流到我這一代,它還沒有冷卻!
過了這個路口,你可以去面對屬于你的光榮與夢想了?你還有一個路口。
哈姆雷特路口:
穿越生死的生命融入志業中
我們都知道哈姆雷特留給我們一個永恒的命題: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厲害在哪里?這個問題厲害在你總是可以有意無意地躲著走,但你卻時時在面對。
我們都知道“生死相依”四個字,但很多人往往只作情感解讀:死活跟著你!“生死相依”還可以作哲學的解讀:生和死相依相連。佛陀曾經問他的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長?第一個弟子回答說,幾天吧。晚上躺下了,早上不一定起得來。佛陀搖搖頭說你沒有得道。第二個弟子說,一頓飯的工夫。吃了上頓,不知道下一頓還有沒有資格吃。佛陀搖搖頭說,未知道也。第三個弟子說,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這段對話出現在《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章。這部佛經,佛教史說是最早傳入中國的佛經,當然,這個說法佛學界還有爭議。
所以,“生死相依”,在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看來,生命就是面向死亡的存在。個人的生命、企業的生命都是這樣。生命是面向死亡的存在,但是人生又往往是漠視死亡的存在,不愿意去看透這一點。為什么說要穿越生死?從人的哲學來說,你要真正理解孔子所謂“不知生焉知死”,就是生死一如,生命穿越死亡。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思考什么?思考怎么掙錢嗎?當然是思考生死!
企業傳承中為什么要過這關呢?這就是“志業”和“職業”的不同。志業的最高境界是穿越生死的,不以你有限的生命為局限的。什么叫志業?就是上帝召喚你去做的事情,或者命運召喚你去做的事情,這樣的使命、事情叫做“志業”。它源自馬克思·韋伯百年前的兩篇著名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傳承的企業家過這關和一個創業的企業家過這關不一樣。對于創業者來說,只要他能夠把企業做到足夠大,足夠長,長到可以傳代,不管是不是意識到這個問題,不管是不是去思考過這個問題,去辨別過這個問題,他一定在這關上有過沖刺。因為如果他的聰明、才智、擔當沒有在這個高度上被錘煉過,精神上他就不是一塊成鋼,就擔不了“成熟”二字!這種生死一線間最終穿越生死的境界,第一代創業者基本上都經過這個考驗,即使他意識上不明確,但是在過程中都體驗過這種沖關。他們有的是迫于生計,本身就是處死地而求生;有的是個人曾經陷入到絕境,起過自我了結的念頭;有的是企業多次絕處逢生;對于這樣的創業者來說,生命早就融入在企業中,企業就是他的生命!
這樣生死沖關的時刻可能就是零點幾秒,就是一個念頭,生死對決的念頭在一剎那間閃過,就像兩個快刀手迎面而來,都出刀了,外人看不出誰快誰慢,最后的結果就是看誰還站著。所以一個創業者只要把企業做到足夠大,只要把這個企業做到足夠長,可以做到傳代,一定在精神上沖過這關。
一個傳承者怎么過?我不知道。也許在今天來說,兇險程度和上一代不一樣了,但是對一個傳承者來說,過和沒有過這一關,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就是一個過了這關的人有一種特殊的心態來理解企業傳承。
曾經,有人采訪愛馬仕家族第五代傳承者:你從父母那里繼承了這么大一個產業,你自己的感覺是怎么樣的?他說,對不起,愛馬仕不是我從父母手中繼承來的,而是我從子女手中借來的。
一個傳承企業家,他過了前面的第二關,就能在這個企業里認出自己,感覺到自己是企業生命的一分子,企業是個人生命之魂;而當他過了第三關口,他不僅體驗到自己與企業的融合,不僅感覺到企業里流淌著他祖先的熱血,而且他看得到這里將延續著他未來子孫的生命!到了這個時候,在這樣一條傳承之道上,還有什么樣的艱難困頓嚇得倒他呢?順和逆都要往前走,成和敗都是途中之景!他會感到在企業永存,因為企業將在子子孫孫中蔓延,這就是老子說的“死而不亡者壽”。
這樣三個精神的路口,30年內第二代都會一一遇到,而且可能輪番出現,周而復始。但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精神的升華,都會有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