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慶泉
資本市場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文/魏慶泉

中國的資本市場——多層次的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系。
有些觀點認為,中國股市的漲跌與實體經濟的表現無關,甚至呈現相反的走勢,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實施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可是股市的走勢卻不能令人滿意,2011年中國經濟實現了9.2%的較高增速,上證綜指下跌了21.7%,深證綜指下跌了32.9%,與當時實體經濟的表現形成強烈反差。但是,這種觀點有些短視。
如果從一個更長期的視角去看,股市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系。實體經濟的表現決定了股市的總體趨勢,股市的健康運行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支撐作用。我國股市二十幾年來市值的迅速增長,一批代表性上市公司伴隨著股市而獲得幾何級數的成長、成為引領各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我們取得的眾多成績表明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具體來說,資本市場對我國實體經濟有如下推動作用。
股票是一種虛擬資產,但他切實構成了人們財富的一部分,股市的健康繁榮,會相應增加投資者的財富。收入決定著消費,股票的上漲會使得人們傾向于增加消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消費的增長會推動經濟增長。因此,股市繁榮也就預示著經濟發展具有向好的趨勢,資本市場的發展與預期經濟表現之間存在著合乎邏輯的內在聯系。
股價上漲的時候,投資者參與熱情極大提升,上市公司融資需求變得活躍,并且更容易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從而推動企業界擴大投資規模。反之,股市低迷的時候,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受到抑制。對股票價格與企業投資之間的關系,著名的托賓Q理論給出了很好的解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會影響到資本成本,資本成本又會對投資產生影響。在股票價格升高的情況下,Q值就會變大,表示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可籌得更多的資金,并將這些資金用于購買新的投資品,從而擴大企業的投資規模。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之一,投資的增長將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
科技創新始于技術、成于資本,這是近幾十年全球科技創新一個突出的特征。隨著新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人才技術和資本的結合更加緊密,科技創新的步伐更快,涉及領域更廣。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風險投資、并購重組、發行上市,為大眾創業、科技創新提供一個靈活、高效的市場機制。2009年開始的創業板上市創造了無數佳話,2013年以來的并購重組至今方興未艾,都是資本市場帶給實體經濟的時代標簽。完備的資本投資機制加上配套的中介服務體系,能夠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進而增強整個經濟的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實體經濟如何利用資本市場獲取自身發展呢?以下幾種方式給了我們參與利用資本市場的途徑。
股權投資基金——投資與融資
股權投資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期所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后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值。近十年來,我國股權投資基金蓬勃發展、眾人皆知,成為天使投資、風險投資、PE投資、并購融資等主要的股權投資主體。股權投資基金組織形式多樣,其中比較主流的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在股權投資基金中,出資人包括金融機構、企業投資人、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等,管理人則為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行業的專業組織(如行業協會、專家)等,實現了資金、管理和專業知識的結合,保證基金投資的成功率和回報率。優先級投資人獲得固定收益或有限的超額收益,劣后級投資人則更高的獲得超額收益并承擔相應風險。
實體企業作為出資人參與LP出資人的角色,可以利用結余資金、獲得投資收益,也可以占領行業前沿,為自身的發展培養潛在增長點和優質項目。實體企業(或融資項目)作為投資基金的被投資人,則可以獲得亟需的股權融資、引入科學管理、整合行業資源,最終在投資基金的幫助下走向資本市場,成為明星企業。
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與融資
我國的資本市場主要包括主板(含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以及區域股權市場和柜臺市場等,他們共同組成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如圖2所示。
擬上市企業聘請券商、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機構進行輔導規范,在學習資本市場規則以及滿足相關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業務規模、發展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板塊上市(掛牌)。企業可以通過上市發行股份獲得資金支持、打開融資渠道,同時股東的股份獲得流通、企業也得到更多的關注,企業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
并購重組——走向資本市場的新途徑
并購重組是出于企業發展和轉型等目的進行的一種產權交易活動,并購重組將改變公司的主營業務、資產估值和發展空間,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2013年以來,以上市公司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并購重組迅猛發展,上市公司紛紛尋求重組標的或重組方,以謀求主營業務升級轉型和市值增長,這些案例主要圍繞國企改革、業務升級、并購轉型以及借殼上市等主題展開。

圖2
以化工行業為例,2014年1月1日至今,兩市共有超過300家公司發布重大重組公告,涉及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約有25家,數量上僅次于計算機通信、軟件服務和電氣機械制造業。其中,橫向整合案例8起,借殼上市6起,多元化戰略6起,業務轉型2起。
藍星新材的重組是其實際控制人中國化工順應國企改革的典型案例。通過重大資產重組,*ST新材(即藍星新材)最終實現保殼。2014年9月,*ST新材公布“兩步走”重組預案。首先向大股東藍星集團及關聯方中藍石化出售北化機100%股權、哈石化100%股權以及工程承包和設計相關業務的資產及負債;然后實施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并支付現金購買資產方式,收購控股股東藍星集團所持安迪蘇集團100%股權(后修改為安迪蘇集團85%股權)。安迪蘇集團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動物營養添加劑生產企業,其蛋氨酸市場份額占據世界第二位。2006年中國化工集團旗下藍星集團曾以4億歐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安迪蘇,這是我國基礎化工行業首起海外并購案例。這次收購及后續的本土化生產終結了我國蛋氨酸依靠進口的歷史。
非上市企業也可以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收購上市公司,一方面盤活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另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的主體資格,把自己的優質資產裝入上市公司,實現快速便捷的上市目標,借助資本市場通過再融資和橫向并購等實現快速發展。規模較小的企業可以尋求有收購意向的上市公司,以較為理想的市場估值與上市公司進行合并,支付的對價可以選擇現金或上市公司股份,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獲得上市公司的資金支持,以及其他資源的整合助力,挖掘自身發展潛力。
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系,資本市場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著實體經濟,長期來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成就顯著且不可替代,資本市場必將伴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相映相輝、發展壯大。同時,實體經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自身發展,積極的學習和利用資本市場在新常態下的經濟時代變得更加必不可少,借助資本市場的翅膀,實體經濟的發展、轉型和升級必將獲得澎湃動力、生生不息。
(作者為東海證券投資銀行業務董事、副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