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葉文平 劉云雅
(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 惠州516029)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頭痛類型,其典型臨床特征為單側或者雙側頭部血管搏動性痛,伴惡心嘔吐、畏光、聲響恐懼,在身體活動、情緒變化或睡眠障礙時癥狀加重。該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患者備受疾病折磨,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嚴重偏頭痛歸屬為致殘的慢性疾病之一,類同于四肢癱瘓、癡呆及嚴重精神病[1~2]。現階段由于對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對于頑固性偏頭痛無根治性措施,現代醫學多以對癥治療為主,療效不理想且治療費用昂貴。中醫中藥對頭痛的治療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歷經臨床實踐檢驗療效確切,為了探討對偏頭痛治療的有效方法,筆者自2013年10月~2014年6月應用自擬祛濕止痛湯治療風濕外襲型偏頭痛59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國際頭痛學會(HIS)修訂的偏頭痛診斷標準[3],中醫診斷、證候分類標準參照田德祿主編《中醫內科學》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辨證為風濕外襲型偏頭痛。主癥:頭痛如裹,次癥:肢體困重,身熱不揚,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濡滑。
1.2 一般資料 115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中西醫診斷均符合上述標準,隨機分為祛濕止痛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治療對照組(對照組),所有病例均排除可逆性腦缺血發作、顱內占位、腦血管意外以及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對照組56例中,男10例,女46例;年齡 17~32 歲,平均(25.16±3.72)歲;病程 1~5年,平均(1.56±0.33)年。治療組59例中,男11例,女 48 例;年齡 18~39歲,平均(27.80±5.61)歲;病程 1~6年,平均(1.54±0.3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病情、病程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吸氧、避光、安靜環境、改善微循環、營養腦細胞、對癥支持等,必要時臨時予甘露醇快速靜滴,甘露醇具有快速脫水的作用,可減輕血管擴張、高血流灌注及血管壁的無菌性炎癥,并清除因腦缺血缺氧產生的自由基因,保護腦細胞,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4]。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祛濕止痛湯治療,組成:羌活 10 g、防風 15 g、茯苓 20 g、黨參 30 g、柴胡 15 g、川芎 10 g、當歸 10 g、紅花 12 g、桃仁12g、陳皮10 g、烏藥10 g、天南星10 g、桂枝1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使用自動煎藥機煎煮成400 ml,抽真空包裝入袋,每袋200 ml,每天2袋,早晚各口服1袋,4周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發作持續時間、頭痛發作次數和頭痛指數的變化,并評估臨床療效。
1.4 觀察指標(1)頭痛持續時間。(2)頭痛發作次數。(3)頭痛指數為頭痛持續時長×頭痛強度。頭痛強度分為0~4級:0級=無頭痛,1級=輕度頭痛,2級=中度頭痛,3級=嚴重頭痛,4級=劇烈頭痛。(4)不良反應。
1.5 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關于“中藥新藥治療頭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5]。臨床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顯效:疼痛強度減輕2級,伴隨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或疼痛持續時間減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強度減輕1級,發作時間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2/3但超過1/2;無效:疼痛強度減輕不足1級,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續時間延長。
1.6 統計學方法 獲得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持續時間、頭痛發作次數和頭痛指數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時長、頭痛發作次數與頭痛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時長、頭痛發作次數與頭痛指數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治療組有1例患者出現食欲下降、惡心欲嘔的消化道癥狀,觀察1周后癥狀消失,未停藥。對照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血小板輕度下降,未做特殊處理,1周后復查血常規轉為正常。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復查肝腎功能和心電圖均無異常波動。
偏頭痛屬于原發性頭痛范疇,是臨床上常見病,發作時癥狀較重,患者難以忍受,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嚴重者甚至可以造成勞動能力喪失。目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個人壓力增大,此病發病呈上升趨勢,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偏頭痛的全球患病率約為10%,終生患病率約為14%[6],女性較男性相比更為多見,有家族遺傳史的患者占其中近半數。迄今為止偏頭痛的發病機制仍無明確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比較常見的有血管源學說、皮質擴散性抑制、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等,血管源學說認為偏頭痛是顱內外血管收縮擴張及血小板功能障礙的結果[7]。目前西醫治療偏頭痛的藥物主要有鈣離子拮抗劑、5-HT拮抗劑、抗抑郁藥、β受體阻滯劑、抗癲癇藥、維生素類等,雖然對偏頭痛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容易產生共濟失調、過敏、依賴性等毒副作用,患者常常不能堅持服用而停藥。所以,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從中醫方面探求治療偏頭痛的有效的中醫中藥方法勢在必行。
偏頭痛屬于中醫學“頭痛、頭風、首風、偏頭風”等范疇。中醫學認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之邪外襲,直犯清空,或內傷諸疾,瘀血、痰濁,七情過極等,均可使陰陽失調,經氣壅遏不行;或正氣內虛,清陽不升,腦脈失養,從而引起頭痛的發生。風濕外襲型偏頭痛是由于“風為百病之長”,風性趨上,易襲高位,風邪易侵襲巔頂清竅,若同時攜帶濕邪,濕困清陽,蒙蔽腦絡,脈絡失養或絀急,頭痛乃發。濕性重著,故見頭痛如裹,肢體困重;濕邪阻礙經氣運行,陽氣被遏,故身熱不揚;風濕之邪困于中州,脾胃運化失司,水濕運化能力減退,故見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癥。廣東位處嶺南地區,濱海傍水,湖泊魚塘密布,雨水充足,較內陸其他地區更容易受到風濕之邪的侵襲,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觀察到,偏頭痛屬風濕外襲型的患者所占比例較高。
自擬祛濕止痛湯以省風散為主方加減而成,原方出自《朱氏集驗方》卷一,主治“風寒濕邪外客,手足麻痹,頭重偏疼,起居眩暈,四肢倦怠,足脛緩弱,掣痛無時”。針對風濕外襲型偏頭痛,治則以祛風滲濕、活血止痛為主,方中羌活配合防風解表;柴胡解表清里,通透外邪;黨參、茯苓配伍天南星,健脾豁痰祛濕;當歸養血活血;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降低血黏度;桂枝調和營衛;陳皮、烏藥理氣,補而不滯,增強止痛之功:諸藥合用,共奏解表祛濕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自擬祛濕止痛湯治療風濕外襲型偏頭痛后,患者頭痛發作時持續時間縮短,一個月內頭痛發作次數減少,頭痛指數明顯下降,以上各指標下降情況較對照組更明顯,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自擬祛濕止痛湯治療風濕外襲型偏頭痛療效確切,可減輕患者痛苦,且使用安全方便,無明顯不良反應,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1]劉春梅,周俊山.偏頭痛的國際分類、診斷標準、發病機制與防治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0,9(12):953-955
[2]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頭面痛學組.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2):65-86
[3]Lempert T,Olesen J,Furman J,etal.Vestibular migraine:diagnostic criteria[J].JVestib Res,2012,22(4):167-172
[4]付春霞.甘露醇治療偏頭痛28例臨床觀察[J].黑龍江醫學,2005,29(12):959-960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9-201
[6]吳江.神經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14
[7]代春靖,劉齊.天麻素聯合甘露醇治療重度偏頭痛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0,8(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