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郭淑艷 籍明智
(內蒙古通遼市中醫院 通遼028000)
當今社會,中風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而引起中風的原因多為痰瘀、實邪閉阻經絡所致。我們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選取痰瘀阻絡型缺血性中風患者40例,給予化痰祛瘀法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8月~2014年8月隨機抽取80例本院住院患者,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1~85歲,平均年齡63.0歲;基底節區腦梗死28例,腦葉梗死7例,小腦梗死3例,腦干梗死2例;伴高血壓35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5例;病程1~21 d,平均住院11 d。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63.5歲;基底節區腦梗死31例,腦葉梗死6例,小腦梗死2例,腦干梗死1例;伴高血壓37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3例;病程5~21 d,平均住院13 d。所有入選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且經CT或MRI檢查確診,病情分型按照1995年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進行評分,以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改善微循環、營養腦細胞、清除自由基等對癥治療,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者均給予對癥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化痰祛瘀法治療,藥用:膽南星 15 g、枳實 15 g、半夏 10 g、橘紅10 g、白術 10 g、茯苓 15 g、當歸 15 g、川芎 10 g、甘草 10 g、石菖蒲15 g、水蛭10 g。加減: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加片姜黃15 g、葛根10 g、羌活10 g;主要在下肢者加桑寄生30 g、懷牛膝15 g、川斷15 g、地龍10 g;言語不利明顯者加羌活15 g、全蟲10 g;口眼歪斜較重者加白僵蠶15 g、白附子10 g、白芷10 g;患肢有時出現拘攣者可加伸筋草20 g、雞血藤15 g。水煎取汁300 ml,2次/d分早晚溫服,14 d為1個療程。對照組不加用任何中藥。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擬定。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或增加<18%。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治療結果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現代人嗜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度,致使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濕生熱,熱極生風,終致風火痰熱內盛,上蒙清竅。痰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繼發的致病因素,而痰瘀交結常常導致中風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對患者身心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本方中應用膽南星、枳實、半夏和橘紅行氣化痰燥濕,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當歸、川芎、水蛭活血而不留瘀,石菖蒲醒腦開竅,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有較強的活血祛瘀、化痰通絡之效。隨癥加減,力效專攻,臨床取得了顯著療效。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2]中華醫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