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城市化水平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持續增長,但仍處于較低的階段,并且其發展質量不高。文章利用Eviews6.0軟件,采用1990年至2011年的甘肅省城市化率,建立ARIMA時間序列模型,結果顯示,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估計將在2020年達到52%左右。根據這一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促進甘肅省人口城市化的協調發展,走一條適合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城市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人口城市化 ARIMA模型 分析預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21-04
一、引言
世界各國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在工業化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國內外城市發展的不同特點,國內學者對于國外城市化和國內城市化的理解莫衷一是。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城市建設不同于國外,中國存在城鎮的建制,所以中國的城市化應該表述為“城鎮化”,以此與外國的城市化區分,體現出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有的學者則認為中國建制的城鎮與外國的小城市大同小異,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堅持統一稱其為“城市化”。文章采用的是第二種觀點,認為城市化和城鎮化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在以后的論述中,根據原作者的實際說法,使用“城市化”或“城鎮化”,在論述文章作者自己的觀點時,統一使用“城市化”。
諾瑟姆對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歷程進行研究得到了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一個“S”軌跡,他指出,城市化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初期階段,人口城市化率在30%以下,農村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城市化發展緩慢;二是中期階段,人口城市化率在30%~70%之間,此時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批的農村勞動力,因此這一階段的城市化水平發展迅速;三是后期階段,人口城市化率在70%~90%,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趨于緩慢甚至是停止增長。{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發展迅速,到1999年底,中國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了30%,根據諾瑟姆的理論,中國的城市化已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城市化發展不僅僅要關注水平和速度的增長,在城市化發展的質量上,也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城市化發展的“質”和“量”共同協調推進,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二、文獻綜述
當前城市化問題的研究十分廣泛。自19世紀城鎮化的概念首次提出后,在其后的初期階段,學者們只是從自身的學科入手,研究具體的問題,而隨著國外城市化的逐步發展,在現階段的研究中,不僅各學科對于城市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更為重要的是,跨學科研究使得對于城市化的論證向著更為全面的方向發展。
依據國外的研究經驗,并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國內學者在中國城市化問題的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一)對城市化水平的分析
基于中國整體層面,簡新華,黃錕(2010)研究了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并將其在國際間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中國城鎮化的速度基本合適,但其水平是滯后的,不但滯后于國內的經濟、工業化水平,而且滯后于國際范圍的其他國家。在地區層面上,賈曉丹、盧新衛(2007)對寶雞市建國以來的人口城市化分析發現,寶雞市與關中地區的發展程度相當,但與全國重點城市相比,其城市化水平較低。李輝(2008)通過分析得到人口城市化發展在東北地區表現出發展速度放緩、優勢缺失及發展質量相對較低的特征。丁志剛(2013)對2000年以來的江蘇省人口城市化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其數量、質量、空間及動力特征,指出新時期江蘇省人口城市化發展的問題與挑戰主要是省外及省內人口的轉移壓力和人口老齡化問題。
各地區城市化水平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問題,在各自具體問題上進行分析才能使得城市化問題得到優化。
(二)對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在對中國總體城市化水平的預測上,張松林、熊紅軼(2009)利用1949—2007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數據,建立了時間序列模型對2010年的中國城市化水平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與官方目標基本一致,其研究了2007年之后三年的中國城市化水平。簡新華,黃錕(2010)采用定性分析和時間序列預測得到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仍將以年均1%的速度發展,直到2020年達到60%左右,其對之后的20年的中國城市化水平進行了預測,預測時間更為延長。
在各地區的城市化預測中,楊雪、孫慧宗(2005)預測,在2010—2050年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會提高0.5%,2050年的人口城市化率將超過70%,其得出了吉林省城市化發展的具體的數據。丁志剛(2013)認為江蘇省的城市化發展應該在差別化的過程中尋求區域協調,人口、產業和空間相協調,以提高城市化發展的質量為核心,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預測數據,但其對江蘇省城市化發展指出了具體的方向和道路。
(三)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相互關系研究
較為廣泛的研究是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分析,在這一研究上,國內學者得到了不同的結論。一種觀點,是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程開明、李金昌(2007)研究認為城市化的發展不利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城市化產生不利影響。在城市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上,余菊、劉新(2014)得到了與上述相似的結論,但曹裕、陳曉紅、馬躍如(2010),李憲印(2011)卻持相反的態度,他們認為前者對后者的影響是有利的。在城鄉收入差距對城市化的影響上,曹裕、陳曉紅、馬躍如(2010)支持二者呈負相關的結論,但李憲印(2011)認為,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另一種觀點是,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非線性的關系。李伶俐、谷小青、王定祥(2013)運用庇古理論,研究表明了在財政分權和政府主導下,城市化進程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但是一旦超過了合理限度,城市化的發展會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孫勇、李慧中(2014)的研究發現,城市化在短期內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而在長期內,其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二者呈現出了“U”型趨勢。
(四)對城市化發展模式的探討
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模式基本可以歸為三類。一類是小城鎮發展模式。官錫強(2007)強調小城鎮的“蓄水池”作用,小城鎮既能夠緩沖人口壓力,又能調節勞動力轉移造成的心理壓力。第二類是大城市發展模式。吳育華、史英杰、藺宇(2006)在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情況下,提出以大城市為主導的城市化發展模式,以帶動中小城市發揮自身優勢。第三類是大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道路。辜勝阻等(2010)提出要發展均衡城鎮化,即不僅要發揮大都市圈的集聚和規模效應,而且也要重視中小城市和縣城,支持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當前,城市化的研究方向是多樣的,文章通過對現有文獻的總結,結合甘肅省人口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城市化發展的現狀,并對其今后城市化發展水平進行預測。
三、甘肅省人口城市化發展的進程與現狀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部地區,與多個省份相鄰,并與蒙古共和國接壤,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在國家最新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強調發揮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優勢,將甘肅打造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發展這一問題不可避免,甘肅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重要節點,研究其人口城市化發展水平,對于甘肅省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西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對于更好地發揮甘肅省的經濟文化優勢起到重要作用。
(一)甘肅省人口城市化發展進程
甘肅省的城市化進程真正開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在政府扶持下,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總體上不斷提升,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劇烈的波動。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省城市化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波動階段(1978—1990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帶動了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上世紀80年代末,進行西部開發的呼聲愈來愈高,引起了政府的重視,有利的產業政策逐漸向甘肅傾斜,各種因素帶動了甘肅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這一時期,其城市化率達到了40%左右,而到1990年,這一數據迅速下降至22%左右。在此期間,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表現出先升后降的波動狀態。
2.穩步增長階段(1991—2000年)。這一時期,雖然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是穩步增長的,但其城市化率一直處于25%以下,位于初期階段,農村人口的比重占絕對地位,水平低,增長緩慢,而且與全國總體水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金融等的適度政策,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東部沿海地區占據了有利的經濟發展地位,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仍沒有大的提高,甘肅省的經濟發展處于較為落后的地位,城市發展速度和水平滯后。
3.快速增長階段(2001年至今)。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在這一階段實現了快速的增長,到2013年,城市化水平達到了40%左右,進入了中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央政府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對西部地區的經濟、交通、教育、生態等領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在城鄉建設改革方面實現了大的進步。甘肅省在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同時,自身尋求發展機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城市建設,使得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二)甘肅省人口城市化發展現狀
對于甘肅省人口城市化發展的現狀分析,文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1.人口城市化水平。總體看來,1990年到2013年,甘肅省的城市化率是持續增長的。2000年之前,甘肅省城市化率的增長較為平穩,2000年之后,其城市化率增長速度加快,并在2005年達到了30.02%,這也意味著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但與全國相比整體相比較而言,甘肅省的城市化率處于落后的地位。1990年,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比全國水平低4.37%,而到2013年,這一差距達到了13.61%。就省內城市化的分布地區來看,主要表現為西高東低,城市化率較高的幾個城市多集中在蘭州和河西地區,而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則處于較低的地位,城市化率最低的隴南市還未達到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2.城市化與工業化。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工業化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至關重要,工業化與城市化比例協調的共同推進,這是較為理想的城市化的發展模式。城市化如果滯后于工業化發展,勢必會阻礙工業發展進程,最終影響城市化水平。但在實際的城市化進程中,甘肅省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步調不一致的現象逐漸凸顯。一直以來,甘肅省的城市化率低于工業化率,其剛步入基本城市化階段,但工業化已進入了中期階段。城市化的滯后制約了工業化發揮其集聚優勢和規模效應,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工業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當前的產業結構無法為轉移到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這也就限制了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3.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與城市化發展如影隨行的問題是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動。甘肅省大城市及城鎮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的區域,先天優勢獨厚,同時具有較高收入、教育水平和技術水平的農村群體更傾向于轉移到城市居住,農村地區自然條件和后天條件都較為惡劣和落后,加之教育水平和技術水平較低的農村群體大都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因而出現了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居民收入越高,而農村貧困越為集中,城鄉收入差距愈來愈大。
4.城市化發展質量。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不但要關注量的變動,而且要重視質的變化。甘肅省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的建設步伐加大,集聚效應增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社會、文化事業全面進步,我們對其給予肯定。但從客觀情況來看,甘肅省的城市化發展質量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城市建設、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等事業落后于城市化發展的步伐,其作為資源型發展地區的優勢已不再明顯。
四、ARIMA模型的建立與實證分析
(一)ARIMA模型的建立
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時間序列分析。ARIMA模型是一種常用的時間序列模型,它包含了三種形式的模型:自回歸模型AR(p),移動平均模型MA(q)以及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IMA(p,q)。
如果原序列為一個平穩序列,則可以直接建立ARIMA(p,q)模型,即:
yt=c+φ1yt-1+L+φpyt-p+μt+θ1μt-1+L+θqμt-q
其中,c為常數;φ1,φ2,L,φp為自回歸模型系數;p為自回歸模型階數;θ1,θ2,L,θq為移動平均模型系數;q為移動平均模型階數;μt為均值是零看,σ2方差為的白噪聲序列。
當q=0時,可以建立自回歸模型AR(p),即:
yt=c+φ1yt-1+L+φpyt-p+μt
當p=0時,可以建立移動平均模型MA(q),即:
yt=μt+θ1μt-1+L+θqμt-q
如果原序列為一個非平穩序列,則需要對原序列進行d階差分后建立模型,此即建立了一個ARIMA(p,d,q)模型,一般而言,差分次數不超過兩次。
(二)甘肅省城市化水平的實證分析
文章所選取的樣本為1990—2013年的甘肅省城市化率,其數據取自《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甘肅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其中1990—2011年的數據參與建模,2012和2013年的數據留作模型的檢驗,并用所建模型預測2014—2020年的甘肅省城市化水平。
1.平穩性檢驗。
(1)原始數據的平穩性。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檢驗序列的平穩性。利用Eviews6.0軟件繪制出1990—2011年甘肅省城市化水平的折線圖,城市化率用y表示,見圖1。
根據圖1可以看出,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含有指數趨勢,可以初步判定其為一個非平穩序列。為進一步判斷其是否為一個非平穩時間序列,利用Eviews6.0軟件對它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其沒有通過檢驗,所以可以確定該序列是不平穩的。
(2)平穩化處理。前文判斷可知,甘肅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是一個非平穩序列,那么利用原序列進行預測得到的結果將是無效的,所以需要對原序列進行平穩化處理。首先對原序列y進行一階差分得到,對差分后的數據采取ADF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表明,一階差分之后的序列在5%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所以取d=1。二階差分之后的序列雖然也是平穩的,但是由于每次差分后都會有信息的流失,所以遵循適度差分原則以避免過度差分,最終選取d=1。
2.ARIMA模型的建立。前面的研究確定了ARIMA模型中d=1,下一步需要對ARIMA模型中的階數進行確定。首先對原序列進行一階差分之后的序列利用Eviews6.0得到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函數,見圖2。
利用自相關和偏自相關系數,確定p和q值。依據判斷,初步判定模型的階數為(1,0)和(1,1)。然后運用AIC和SC準則,選擇ARIMA模型中一個擬合最好的曲線,將其作為最終的模型。利用Eviews6.0軟件進行操作后發現,ARIMA(1,1)模型的各項指標更優,所以取p=1,q=1。因此,可以建立的ARIMA模型為:
△yt=0.936479+1.014571△yt-1+μt-1.952368μt-1
3.模型檢驗。模型建立完畢后,需要對所建模型進行檢驗以檢測其優劣。其檢驗方法主要是檢驗殘差是否為白噪聲,也就是檢驗殘差序列的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函數,如圖3所示。
通過殘差序列的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圖可以觀察到,其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函數均在置信區間內,并且各項統計量也較好,因而可以認為該殘差是一個白噪聲,也說明所建模型對有用的信息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提取,可直接進行預測。
4.模型預測。文章用1990—2011年的甘肅省城市化水平所建的ARIMA模型對2012年和2013年的數據進行預測得到,2012年甘肅省城市化率的預測值為40.13%,實際值為38.75%,相對誤差為3.4%,2013年的預測值為41.62%,實際值為40.12%,相對誤差為3.6%。預測值與實際值的誤差率較小,所以可以說明所建模型較為理想,可以進行預測。
根據所建立的模型,我們對甘肅省2014—2020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進行預測,結果如表2所示。
2014年通過的《甘肅省省域城鎮體系規劃(2013—2030年)》中預測,到2020年,甘肅省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51%。我們通過時間序列模型預測,甘肅省的人口城市化率在2020年達到52.03%,這與政府的預測目標基本一致。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文章利用ARIMA模型對甘肅省1990—2013年的城市化水平進行了分析,發現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增長迅速,并在2005年超過了30%,因此,甘肅省的城市化水平已進入中期加速階段,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更加迅速的增長。通過預測我們得到,到2020年,甘肅省的人口城市化將達到52%左右,這也符合政府做出的城市化建設的目標。
為使經濟協調發展,我們不應只單純地追求城市化率的高低,而是也應該注重城市化發展質量的優劣,引導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更好地協調推進。針對甘肅省人口城市化進程當中所出現的問題,找到適合其城市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及任務極為重要。
(一)合理規劃城市布局,走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以現有的隴海—蘭新經濟帶為依托,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繼續發揮蘭州作為省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各級地區重點建立中心城市,加強小城鎮建設,以點帶面,擴大城市發展的范圍和規模,增強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布局,明確職能。
(二)解決城市人口增加壓力和城市就業問題
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勢必會加重城市就業負擔,所以增加就業機會變的尤為重要。甘肅省第一、二產業就業占主體,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明顯偏小,但在未來階段,第三產業將會成為供應就業崗位的主要部分,因此,甘肅省應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其整體素質的高低對于城市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于促進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城市環境的優化
甘肅省面積廣大,人口稀少,但是其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明顯,教育水平,醫療衛生等相對全國水平來說較低。因此,需要加大政府的投資并加強引導,加強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建設,構建較為合理的城市發展體系,以促進城市的協調健康發展,提高城市的環境承載力,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更為優化的外部條件。
在新時期、新階段,甘肅省應該抓住“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契機,充分認識城市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走一條適合甘肅省自身發展的城市化發展模式,以發揮城市化對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雪,孫慧宗.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分析與預測[J].人口學刊,2005(3):53-57
[2]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http://www.ndrc.gov.cn,2015-3-28
[3] 王可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水平升級與城市化進程[J].經濟學家,2012(9):43-47
[4] 簡新華,黃錕.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2010(3):28-39
[5] 賈曉丹,盧新衛.寶雞市人口城市化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1):101-105
[6] 李輝.東北地區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J].人口學刊,2008(2):38-43
[7] 丁志剛.新時期江蘇人口城市化發展的的特征與趨勢研究[J].城市規劃,2013,37(2):27-30
[8] 張松林,熊紅軼.中國城市化水平時間序列模型分析:1949-2007[J].統計與決策,2009(20):80-82
[9] 程開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及動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7(7):116-125
[10] 曹裕,陳曉紅,馬躍如.城市化、城鄉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0,27(3):29-36
[11] 李憲印.城市化、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J].農業技術經濟,2011(8):50-57
[12] 余菊,劉新.城市化、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經濟地理,2014,34(3):79-84
[13] 李伶俐,谷小菁,王定祥.財政分權、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J].農業技術經濟,2013(12):4-14
[14] 孫勇,李慧中.城市化、政府生產性支出與城鄉收入均等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3):24-37
[15] 官錫強.從臺灣農村城市化模式看廣西農村城鎮化的路徑選擇[J].城市發展研究,2007,14(3):20-31
[16] 吳育華,史英杰,藺宇.城市化發展模式的選擇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4):39-41
[17] 辜勝阻,李華,易善策.均衡城鎮化——大都市與中小城市協調推進[J].人口研究,2010,34(5):3-11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作者簡介:張笛,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