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摘 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是長株潭城市群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安排,探討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理論認知問題,對于長株潭城市群做好“兩個一百年”戰略對接意義重大。文章在梳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文獻基礎上,對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大理論認知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以期通過理論認識的深化促進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基本現代化 理論認知 長株潭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40-02
黨和國家作出2020年全國實現全面小康、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兩型社會綜改先鋒陣地和湖南省會所在地,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湖南的偉大實踐和創新探索,是長株潭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使命和自覺擔當。在中央有號召、現實有需要的發展訴求面前,探討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發展的相關問題,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一、基本現代化的理論梳理
圍繞基本實現現代化主題,目前與其相關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現代化內涵?!艾F代化”一詞在20世紀50年代應運而生,其內涵隨著社會變遷不斷豐富?,F代化理論家將其解釋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進的過程”,現代化的實質是工業化,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黃乃文,2001)。行為學家強調現代人格的形成才是真正的現代社會。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為全面實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整體現代化戰略工程提供了目標依據(張廣信,1995)。隨著現代生產力的逐步提高,現代化理論已經由追求經濟增長,以物為主體的發展觀轉變為以人為本,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永續發展觀(邵穎萍,2012)。現代化既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歷史過程,又是某一發展時段的結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現代化的內涵及實現程度不同(吳永保,2001)。二是現代化評價體系與方法比較。目前,典型的城市現代化評價指標主要有:箱根模型的標準、布萊克標準、英格爾斯標準,其中英格爾斯標準更加關注人的因素,將成人識字率、大學入學率、每個醫生服務人數、嬰兒死亡率等反映人的現代化質量的指標納入體系,但是該評價體系缺少生態、環保,信息社會特點的指標。《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指標體系,從國際層面體現各國經濟之間的伙伴關系,將教育、性別平等、環境可持續作為重要要素?!吨袊F代化報告2001》評價體系,將劃分“第一次現代化”與“第二次現代化”,“第一次現代化”以英格爾斯指標體系為基礎,采用單指標對比分析方法綜合測度;“第二次現代化”包括知識創新,知識轉播,生活質量,經濟質量等16個指標,但目前沒有完整提出評價標準值。中國城市經濟學會與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提出的評價體系,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活質量與基礎設施及環保四個方面構建現代化指標。目前,大多數學者根據自己構建的指標體系定量評價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分別對安徽省的17個城市,江蘇省的13個城市,以及上海、武漢、鄂爾多斯城市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張學良等,2009;顧朝林等,2000;彭志宏等,2012)。從指標體系中可以看出由注重工業化向信息化、可持續發展全面考慮轉變,由單一評價體系向綜合評價體系轉變(楊青等,2005;康麗瑋、王曉峰,2013)。三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戰略舉措。強化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區域發展模式,在提升中心城市經濟實力的同時,促進城鄉一體化同步發展(黃家述,2005);將城市化與產業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信息化建設分步走(詹正茂,2003);大力提升第三產業的現代化服務水平(李沐純,2002)。依托城市的資源優勢,如文化特色(邵建光,2002;葉南克,2004)、旅游資源(徐惠蓉,2006),將城市品牌經營理論融入現代化發展戰略中。對因歷史原因形成的現代化發展阻礙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消除現代消費形態畸形,促進戶籍制度障礙等因素改革,實現城市現代化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現代化(葉美蘭,2006)。四是長株潭城市群現代化發展相關研究。長株潭城市群在農業商品化進程中發展迅速,集鎮市場為城鄉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鐘興永,1998),交通運輸業為經濟現代化增添強大的動力(陳先樞,2000)。自19世紀90年代開始,長沙的工礦企業初具規模為早期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傅志明,1983),但是長沙市的現代化進程緩慢(雷晶,2008)。目前有些學者已經探討了長株潭城市群現代化過程中的宏觀經濟,政治,社會現象,如周望高的《近代長沙城市社區研究》,龍玲的《近代長沙的城市變遷與發展研究》,郭欽的《民國前期長沙市政現代化初步發展論述》,但對長株潭城市群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戰略的系統研究相對缺乏。
已有的現代化發展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樣本以東部發達地區與沿海城市居多,中西部地區現代化發展研究相對較少。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兩型社會綜改先鋒陣地,要想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對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理論認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理論促進實踐,為全國的現代化戰略作出有益的探索。
二、關于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六點認識
要想實現長株潭城市群第二個百年戰略的率先崛起,必須對當前長株潭基本現代化的相關問題進行明晰,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認識一:長株潭城市群要基本實現的現代化是“質”與“量”統一、結構合理、“兩型”特色鮮明、可持續、人民群眾得到實惠的現代化。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現代化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普遍認可的目標,盡管實現現代化后物質形態有著比較相似的特征,但是,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距,使得不同區域的現代化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內涵。長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區,面臨加快發展和轉型發展兩重壓力,肩負“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國家使命,從其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僅包括物質、器物的發展,還包括制度創新、文化與觀念的改變,不僅僅是經濟指標數據達到現代化的水平、以指標數據體現出的量的現代化,而是兼顧“質”與“量”、民生優先、兩型發展的現代化,表現為經濟繁榮發達、社會文明進步、城市功能完備、生態環境優良、人民生活富足。
認識二:實現人的現代化是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大關切和力量源泉。人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力量源泉,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人的現代化和人民生活的現代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率先基本實現人的現代化,有利于加快推動長株潭城市群由傳統發展方式向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型,有利于加快推動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發展由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向更加依靠人力資源轉型,有利于加快推動長株潭城市群向現代化國際性城市邁進,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和增進人民福祉,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率先基本實現人的現代化,是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力量源泉和必然要求。
認識三: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評價要素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信息化、兩型社會建設、人民生活、國際化”六個維度?!叭司鶉鴥壬a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第三階段戰略任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關鍵指標,但是,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評價要素既要體現共性又要突出個性,從“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戰略目標看,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應當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信息化、兩型社會建設、人民生活、國際化”六個維度來衡量和評價。
認識四:長株潭城市群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要同時實現在全域范圍內基本實現現代化、衡量指標絕大部分達到現代化標準、未達標指標接近達標值?;粳F代化是現代化實現程度的表示,現代化“實現程度”是“實現程度值”與“100%”之差,只有各個評價指標都達到了現代化的標準,才算是完全實現了現代化。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看,存在各個指標進度不一的情況,如何界定基本實現現代化,關鍵是要把握好區域、指標和指標值三個環節。因此,必須牢牢把握“世界發達國家中間水平”這一標準,根據近期世界發達國家的總體發展情況科學確定現代化標準值。所謂的“基本”實現,必須滿足三個關鍵條件:一是實現現代化的區域占目標行政區面積的絕大部分,用實現現代化的人口數量超出整個實施區域總人口的90%來衡量;二是所有未達到現代化的指標個數不能超過所有指標的10%;三是未達標的單個指標數值必須達到標準值的90%以上。只有同時達到上述的三項要求,才能被承認是“基本”實現現代化。
認識五:長株潭城市群當前總體處于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發展關鍵期和攻堅期。2014年,長株潭城市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2038元,從單一指標看,長株潭城市群已經進入到中等發達水平。但是,從產業結構看,2014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5.36:55.63:39.01,處于工業化后期的起步階段;從城市化水平看,2014年城鎮化率為65.99%;全面小康監測中民主法制實現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社會安全指數、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平均受教育年限、單位GDP能耗、環境質量指數等指標的實現難度較大??傮w看,長株潭城市群既面臨加快發展的挑戰又面臨優化發展的要求,經濟社會發展還處于負重爬坡、后發趕超的階段,現代化水平還不夠,經濟社會發展仍處于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期和攻堅期。
認識六:長株潭城市群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實施長株潭城市群現代化“五大工程”,探索現代化發展“八條路子”。要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長株潭城市群應當圍繞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高效政府、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為主實施政治現代化工程,以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為主實施經濟現代化工程,以改善民生為主實施社會現代化工程,以建設國際文化高地為主實施文化現代化工程,以兩型社會建設為主實施生態現代化工程,努力探索經濟發展“三量齊升”之路、社會發展效率公平之路、產業發展四化融合之路、生態環保兩型之路、人民生活幸福之路、開發開放國際化之路、城市建設統籌提質之路、文化發展繁榮之路,為全省“兩個率先”和中西部后發地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道路、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基金項目:湖南省軟科學重點項目“兩型社會深化背景下長株潭城市群產業結構優化與布局研究”(2015ZK2020),湖南省社科一般項目“‘兩個百年’戰略背景下湖南‘小康夢’后基本實現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
參考文獻:
[1] 邵穎萍.中國城市現代化的內涵與核心[J].城市問題,2012(11)
[2] 彭志宏,陳志剛等.2012年城市現代化模型的建立及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2(7)
[3] 詹正茂,陳剛.我國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的評價與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3(21)
[4] 李沐純.廣州城市現代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J].經濟管理,2002(11)
(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3)(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