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燊 張芷銘 魏婉瑩
摘 要:城市軌道交通在解決當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當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勢頭較好,不僅建設規模快速擴大,呈現網絡化管理模式,而且城市軌道交通各種制式協調快速發展,資源共享形成集約化利用。然而,仍存在一些制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因素,對此,應科學編制軌道交通規劃,積極摸索新建設模式,完善相應監管措施,提高管理人員技能,進而優化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輕軌 地鐵 軌道交通制式 網絡化 集約化
中圖分類號:F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47-02
雖然城市軌道交通在當今世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其特有的集經濟、高效、環保、節能等優點于一身,與未來交通的發展趨勢高度契合,在解決當下城市交通擁堵這一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特別是現今軌道車輛技術的更新換代極為迅速。{1}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已然進入黃金發展期,發展前景較為樂觀,然而也有一些影響行業穩健發展的深層矛盾逐漸暴露,值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一、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現狀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軌道交通日益成為城市出行的最主要方式。在過去幾年內,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勢頭較好,已然成為在世界范圍內軌道交通發展最為迅速之地區,換言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已經步入“新格局”。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伴隨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于城市軌道交通的需求亦逐漸加大,建設的速度迅猛。首先,軌道交通規劃范圍擴展,實現從一線城市擴至二、三線城市發展,逐步遍及更多城市及鄉鎮。其次,城市軌道交通正逐漸從以地鐵的發展為主,邁向以輕軌、地鐵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軌道交通方式并行,展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再次,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部分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城市軌道交通正開始擴展至城際軌道交通領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軌道交通的建設規模快速擴大
目前,我國軌道交通的運營城市已達到22個城市,據預測,到2020年將近40個城市投入城市運營軌道交通線路。實際上,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79個城市正處于建設或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的階段。其中計有36個城市在建設地鐵,有12個城市在建設輕軌,有58個城市在建設有軌電車,有25個城市在建設快速軌道交通。{2}從《“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數據得知,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截至2020年,將達到1.4萬公里,遠景的設想是3萬公里左右。{3}伴隨我國行政審批的放權、民間資金的開放、政企逐步深入的合作,城市軌道交通又將步入建設高潮。
(二)城市軌道呈網絡化管理模式
分析世界各國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數據,可清晰得知若任一城市的軌道交通得以多線相交,必將構成一定的網絡規模,如能基本地覆蓋城市的中心區域,將迅速產生“網絡效應”。截至2014年,北上廣這三大城市的日均客運量皆已滿600萬人次,其“網絡化運營”效應日趨明顯;重慶、深圳、武漢、南京等城市的“網絡化運營”效應也在逐步顯現,其日均客運量均處于100萬至300萬人次之間。預計至2020年末,我國將有大規模城市進入“網絡化運營”的時代。{4}
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進程的加快,也引發更多城市開始反思、探索城市軌道交通的管理模式。第一,多數城市逐步從原先的“重視建設規劃、忽視線網規劃”轉向以兩者并重、協調統一的方向發展。第二,不少城市正努力探索、開拓新模式,多數城市由傳統的分散式邁向集約系統式。第三,逐步邁向一體化運營的管理模式,確保平臺資源共享、信息互聯互通。各個城市通過積極探索、相互交流,正實現各異制式相互之間的資源共享、合理配置及網絡化的運營,并進一步促進城市結構的調整及升級,實現發展互動。網絡化的正面思維將促使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進入新格局、新時代。
(三)城市軌道交通的各種制式快速、協調發展
從1969年我國首次建成地鐵以來,至今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已將近有半個世紀,并且經各城市的深入、積極探索,我國軌道交通已漸次發展了多種制式,這些制式正協調、快速地發展。據2014年末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數據得知,地鐵在其中占的比例最大(高達77.3%),而其他的制式占22.7%。然而,在分析了我國各城市遠景規劃的規模之后得以發現,遠期規劃仍主要發展,但其比例將下降至49%,而快速軌道交通及有軌電車的比重將予以提升,分別將約占17%、28%,其他的制式將合計約達6.2%。其中,輕軌約3%、磁浮交通約0.2%、單軌約3%。{5}軌道交通制式的發展將逐步形成以有軌電車、地鐵、快速軌道交通為主,輔之以單軌、輕軌支撐的“多制式格局”,而這也正是國際城市軌道交通的制式發展趨勢。
(四)資源共享形成集約化利用
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以車輛段、控制中心、主變電站、停車場等系統性資源為必備要件,特別是停車場、車輛段更是需要占用大面積用地。故而,軌道交通的規劃者正加快研究如何實現資源的共享,促進集約化利用,比如多條限度的停車場、車輛段、主變電站、控制中心可實現資源共享,部分城市甚至已實現多個停車場的同址合建。為確保各交通的相互良好銜接,應關注以軌道交通作為基點,聯手高鐵、航空、長途客運、城際軌道交通、公交汽車、社會車輛及出租汽車等,共同打造一體化、多元化的綜合交通樞紐。以互聯互通作為發展理念,創新現有實踐,即在擬定建設規劃時,可通過已審批規劃中、相關車站的預留設計及統籌條件,融合規劃內的各線路、既有線路、未來線路,形成共軌運營、跨線運營及后期拆解等,從而增強運輸的能力,進一步帶動城市的發展。
二、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軌道交通的規劃不科學
多數城市并未結合自身城市實際情況,也未能權衡好各交通方式的比例,特別是并未厘清各不同城市交通之優劣,而采取盲目追隨一、二線城市的步子來確定現網規劃,一味崇尚造價高昂的地鐵制式,導致資源浪費、效果甚微,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
(二)增大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不少城市未能立基于自身的財力投入建設,而是以一種盲目追求進度的心態投入軌道交通的建設,或者在項目的建設初期,投入過多財力,引發政府的債務急劇增加;或者在尚未周全考察之前,就盲目地套用、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設模式,導致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政府的債務風險攀升。
(三)市場秩序較為混亂
我國當前的軌道交通整體的行業秩序較為混亂,存有惡性競爭的現象。有專家提到,以城市軌道交通的供應商來舉例,其不但分布偏向分散,而且發展水平良莠不齊,有的領域甚至出現一哄而上的惡性競爭局面。因此,直接制約行業的健康、穩健發展。
(四)管理人員素質較低
從國內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經驗,運營一公里需配備約50到70人。近幾年來,我國城市軌道的建設步伐加快,設備自動化的水平亦逐步提高,對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加大。在發展過程中,管理人員的素質較低,難以與自動化的水平相匹配,故而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及素質水平不容置緩。
三、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優化路徑
經濟發展轉變時期,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也將步入新發展階段,針對上述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面臨的諸多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應當采取多項針對性、可行性措施,從而推動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邁向可持續發展隊列。
(一)科學編制軌道交通規劃
為確保城市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城市在發展軌道交通的進程中應量力而行且有序發展,合理編制規劃,并且鼓勵有軌電車及輕軌等軌道交通制式的發展。此文件主要從建設軌道及線網規劃的角度,對軌道交通規劃的發展提出新要求,是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線網規劃在編制及報批等工作中的有效指導。與此同時,還要求各城市應重視土地的集約化利用、資源共享及交通樞紐規劃等,實現在最大限度上發揮軌道交通高效率、大運量、環保、節能等特點。
(二)積極摸索新建設模式
城市軌道交通通暢造價高,并且短期內的投入巨大而其經濟效益較低,導致在修建軌道交通時,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較大,也導致不少地方政府的債務攀升。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就明確要求應當規模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嚴格限定政府的資金用途及舉債程序,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尤其是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城市基礎設施這些公益事業的投資及運營。有鑒于此,地方政府可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引入社會資本,鼓勵其參與公益事業建設,一來降低了地方債務的風險,二來也能夠促進軌道交通建設。當下,已經有不少城市推出如PPP、BOT、TOD+BOT等多種建設模式。
(三)完善相應監管措施
鑒于我國目前軌道交通行業競爭秩序較為混亂、惡性競爭屢禁不止的現狀,應加強行業的監管力量,消除制約行業健康、穩健發展的不良因素。此外,政府應當盡快公布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較好地規范軌道交通行業的市場競爭秩序,為軌道交通行業提供一個較為良好的政策發展環境。
(四)提高管理人員技能
從上得知,我國在發展城市軌道交通進程中,專業人才的欠缺是主要不足之一。對此,應充分地利用各社會資源,尤其是要發揮各高校、各研究機構與各培訓機構之功能,興建培訓基地,引入合理、科學的培訓制度,促使科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優化科研制度,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全面發展提供扎實的人才基礎。
注釋:
{1}洪超.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市場,2015(4)
{2}毛科俊.新型城鎮化下城市軌道交通布局研究[J].綜合運輸,2015(1)
{3}梁莉,張望成、王雄.重慶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發展進程和啟示[J].綜合運輸,2015(6)
{4}何霖,方思源,梁強升.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的挑戰與對策[J].都市快軌交通,2015(2)
{5}陶濤.城市軌道交通立法與執法問題研究[J].綜合運輸,2015(2)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第一作者簡介:李燊(1993—),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交通工程專業]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