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巍
摘 要:文章首先闡釋了中美地礦領域合作的背景、目的,然后考察了中美科學家開展的成礦作用分析、水資源調查、含油氣盆地研究等合作項目,探討了雙邊技術、設備貿易的互利性和互補性,認為雙向交流富有成效。展望未來,中美將繼續深化礦業合作。
關鍵詞:中美兩國 地礦合作 技術交流 互利互補 富有潛力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02-03
中國高度重視礦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近年來,中國重點成礦區帶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覆蓋率年均提高近5個百分點,完成了鐵、銅、鋁、鉀鹽等25種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石油、天然氣、煤炭、鈾、鉬、鎳等新發現了一批具有世界級儲量的礦床,礦山年產能已從68億噸增加到近100億噸。
世界各國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礦業經濟緊密依存。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優勢互補,才是實現各國礦業共贏發展之道。21世紀,中國繼續深化地質和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鼓勵外商充分發揮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優勢,依照有關法律,積極參與中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頁巖氣勘查開發等,共享發展機遇。{1}在深化合作、推動礦業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中美地質礦產合作走出了一條共贏之路。
一、合作目的
美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發達,地質礦產領域技術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中國則礦產資源豐富,獨特的地質條件,可觀的科技力量,良好的研究開發勢頭,均有利于中美在地礦領域取長補短,開展合作,共同受益。美國對華地礦合作目的包括以下三方面:
1.通過國內和國際地學現象進行比較來擴大美國國內研究的范圍,獲得現有的和潛在的中國資源信息;
2.擴大美國在地學方面的影響,通過科學合作和數據交換,為美國政府制訂對外政策提供必要的科技情報;{2}
3.開辟輸出設備渠道,尋找高回報的投資機會。
對中國而言,主要是通過合作交流,借鑒吸收美國的先進技術、經驗,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
2007年1月中國國土資源部與美國內政部簽署了《關于促進自然資源領域合作的備忘錄》,雙方合作重點包括:土地、礦產及地下水資源的評估、開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防治;現代科學技術在自然資源領域內的應用;土地、礦產資源的利用和規劃及信息系統;土地、礦產資源管理中法律法規及決策技術研究;降低礦產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礦地復墾等。
二、合作背景
1972年中美互設聯絡處后,兩國在地礦領域的交往逐漸增多,由于西歐國家對華貿易態度靈活、技術先進適用,一些礦山設備大宗貿易為西歐企業所獲得。1973年,中國從西歐國家進口了43套綜合機械化采煤設備。1978年再次大規模進口煤礦設備,其中有100多套綜采設備、100套掘進設備、開灤范各莊選煤廠成套設備、霍林河露天開采設備等,總成交額超過10億美元。這批買賣的最大得主是西德和奧地利廠商。這對美國頗有誘惑力,為使其在同中國地礦領域交往中更多受益,1978年7月美國總統科學顧問率代表團訪華期間,與中方就地學領域進行科技合作的可能性交換了意見。1979年4月,中國地質部代表團訪美,與美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地調局)就地學科技合作進行了會談。1980年1月24日,《中美地學科技合作議定書》正式在北京簽署,該議定書于1985、1991年兩次各延長5年,為中美在這一領域的合作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合作研究穩步發展
中美地學科技合作由啟動時期的拘謹、探索走向廣泛接觸、深入了解,導致雙方合作在20世紀80年代蓬勃開展起來。雙方各種代表團學者進行學術互訪、開展人員培訓;相關院校對口交流;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從共同選定項目到一起密切配合試驗研究等,使科研工作由廣泛向縱深發展。雙方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涉及到基礎地質研究、礦產資源評價和管理、環境地質、勘查技術、測試分析等。合作的項目逐漸增多,經雙方共同努力取得了較好或階段性的成果;在基礎科學、應用科學上的某些研究項目取得了優異成績,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1.礦產的勘查與開發。該領域中美合作項目很多,如“鈾礦床的勘查與分析”項目,中國核工業部鈾礦地質局與美國地質調查局能源室1983年開展合作。通過考察與研究,發現我國的砂巖盆地的許多地質條件與美國有類似之處,通過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導尋找鈾礦。煤炭部陜西煤田地質公司在與美國地質局1982~1983年合作進行“煤盆地的勘查與分析”的過程中,利用計算機化的數據系統總結煤盆地成煤環境、煤資源的勘探與評價方法,從而使中方對美方煤炭資源數據系統、巖心編錄方法以及利用航空遙感照片進行煤盆地的解釋與制圖有了進一步了解。“遙感技術在石油勘探中的應用”項目于1982~1983年由我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與美國地調局所承擔。其間,美方獲得中方提供的地質圖件、地球物理圖件共45幅、標本約300塊、柴達木盆地的四盤地質數據磁帶以及鉆井、測井地質資料等,這對美國研究全球地質構造和資源分布很有幫助。生物采油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新技術,美國NPC生物采油技術已在我國華北、新疆等幾處油田進行現場試驗,對其進行技術評價、經濟效益分析有助于技術進步。
美國的有些礦業學者對煤、金屬礦等的開采和處理低品位礦,對新型合金開發利用、創新,以及對老礦區資源的充分利用有一定技術和經驗,值得中方在合作中加以借鑒。
在國際油氣市場上,中美兩國面臨的真正挑戰不是對有限油氣資源的爭奪,而是如何實現充分、合理的利用,保持油氣供應和價格的穩定。兩國企業界正攜手開拓第三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共同建設第三國大型油氣生產基地,利用雙方在工程技術服務方面的互補優勢開展合作。{3}2012年12月,康菲石油與中石油達成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石油獲取位于西澳大利亞海上布勞斯(Browse)盆地波塞冬(Poseidon)項目20%權益,以及陸上凱寧(Canning)盆地頁巖氣項目29%權益;雙方還共同對中國四川盆地內江—大足區塊頁巖氣資源開發進行研究。
引入國外合作伙伴共同勘探和開發氣田,已成為中國石油企業加速我國天然氣開發的重要途徑。四川盆地川東北區塊天然氣田屬高含硫氣田,中石油從眾多國外石油企業中選擇美國雪佛龍公司,采用國際慣用的產品分成合同模式,對四川盆地川東北區塊天然氣進行合作開發生產,雙方組建的合資公司將向該項目投資47億美元。{4}
由于頁巖氣的大量開發,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走低,這間接打擊了美國傳統能源企業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大量美國天然氣企業來華拓展商機。2013年1月份,延長石油集團與美國斯倫貝謝集團及斯倫貝謝長和公司簽訂天然氣開發技術合作協議,該協議確定三方共同在陜北延長氣田進行天然氣開發技術合作及低滲透技術增產服務,實現合作區塊天然氣資源的高水平、高效益開發。{5}
2.對礦床成因及成礦模式的研究。1983、1984年,地質部礦床研究所和美國地調局先后就“火山作用與成礦關系”及“成礦作用與礦石沉積環境”兩項目,對有關礦床成礦等問題進行了合作研究。在前一項的活動中,中方考察組對美國西部火山巖地區進行了為期40天的野外地質和實驗室考察,系統了解了該火山巖與有關礦產的成礦關系,對我國東部火山作用和成礦關系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而在后一項合作過程中,中方小組通過對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內華達州、加利福尼亞州一套空間和成因上有聯系的鎢、錫、鉭、鈹、銅、鉬和銀等金屬礦床的考察和對比研究,加深了對太平洋兩岸金屬礦床特征、礦石堆積和成礦機制的認識。美方小組于1984年9月來華考察了湖南東坡礦田,并就“猶他州礦產資源評價”等問題在華作了學術報告。80年代后期,冶金部天津地質研究院與美國地調局在“白云鄂博鐵、鈮、稀土礦床成因及成礦模式”合作項目中,也通過互訪、野外地質考察和室內分析測試,獲得大量關鍵性的科學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礦床成因及成礦模式,中方在項目中進一步了解了國外對復雜礦床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3.地學科技交往與合作。根據《中美地學科技合作議定書》第10項,1984年4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礦測試技術研究所派員赴美考察礦物學分析技術,同年10月美方測試專家來華進行了考察。美方80年代考察我國花崗巖型鈾礦、鎢礦及煤田后,對尋找同類型礦床從理論認識和地質條件對比上有一定幫助。20世紀80年代我國曾派學者赴美考察巖溶水資源的勘查、評價、開采與保護問題,了解到美國廣泛使用計算機模擬巖溶大泉出露地區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和開采,以及在巖溶水資源分布地區普查階段和找水定位時,應用衛星照片對其解釋應用,從而認為這是了解水文地質條件和水資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值得我國巖溶大泉分布地區推廣使用。
1991~1993年地礦部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和美國地調局進行了“中美含油氣盆地類比分析”,美方達到了其全面接觸中國含油盆地的目的。
4.借鑒礦業開發管理經驗。地礦事業的發展和礦產合理開發利用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提高管理水平。中方注意了解國外對地礦的管理經驗,吸取其精華。其中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是一項重要內容。1986年中國《礦產資源法》頒布后,為了借鑒國外礦業開發管理等經驗,1988年地礦部曾派一小組赴美考察礦業開發管理體制和法規等,了解到美方對礦區土地復墾、水污染控制、固體廢物處理、有毒物質處理等均有法可依,從他們對礦產資源法規也根據情況變化而不斷加以修改等,受到啟迪。中國礦業法規在改革中不斷充實和完善,《中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地質礦產行政法》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定》相繼出臺,我國的礦產資源法規已與國際接軌,經修訂的《礦產資源法》于1996年8月頒布實施。在交流礦產管理經驗中,1998年,美國礦管局應邀訪華洽談加強雙邊交流事宜。
四、雙方合作優勢互補,潛力巨大
中國的經濟建設發展有賴于加強與海外合作交流、引進技術裝備,在資源勘探開發上尋求伙伴,以及招商引資等。美國的廠商、大型公司早看好中國礦業廣闊的市場、良好的投資環境,紛紛前來推銷產品、轉讓技術、合作生產,經貿往來頻繁。
1.合作開發。我國礦產豐富,具有開發潛力。中美在石油天然氣的合作勘探開發起步較早,涉及面較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諸如199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美國ARCO國際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海南島西南海域海底天然氣開發項目,投資12億美元以上。1996年3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美國埃克森公司簽署了塔里木盆地合作勘探石油的兩項合同。
21世紀在中石油、中石化頁巖氣開發的海外合作伙伴名單上,幾乎將全球能源巨頭一并囊括,包括美國康菲石油、美國雪佛龍等,中海油的主要海外合作對象則為康菲石油。中資石油企業通過國際合作快速學習成熟技術,力爭加快國內頁巖氣開發步伐。
2.興建合資企業或合作生產。中國勝利石油管理局與美國能源企業公司合資建立勝利高原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美方專利產品ROTA—FLEX抽油機和地面驅動螺桿泵等。1991年中國地礦進出口公司在美國建立了合資公司。中美在地質礦業技術設備方面各有所長,雙向交流具有互補性。在礦山設備領域,1983年10月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CMEC)與美國哈尼施菲格公司(Harnischfeger Corp.)簽訂了合作生產大型礦用挖掘機的技術轉讓合同,引進美方技術和關鍵設備,為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礦、江西德興銅礦、準噶爾煤礦等提供了大型電鏟,產品國產化率達到70%。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被譽為哈尼施菲格公司最可信賴、合作最好的商業伙伴之一。1987年美商來華考察,發現北京地質儀器廠自行研制成的航空磁測探礦用光泵磁力儀,精度為0.01伽碼,高于美國,美國EN EG公司下屬Geomet ries與該廠于1988年6月達成協議,由中方生產探頭,美方生產其它部件并組裝成產品,銷往國際市場。
中美合資陜西鑫隆石油設備有限公司是由總部設于紐約在國際上久負盛名的美國藍山公司與具有多年石油天然氣裝備設計制造經驗的陜西鑫隆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主要生產海洋淺海鉆井平臺及其配套鉆機,產品暢銷大慶、長慶、延長、新疆、勝利、遼河、大港等油田,并批量出口到美國、挪威、新加坡、哈薩克斯坦、墨西哥、烏茲別克斯坦及非洲、中東和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3.引進技術、成套生產線。1986年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與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就一攬子引進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卡特彼勒新型推土機及有關的履帶總成、變速箱等生產制造技術達成協議。卡特彼勒公司1978年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辦事處,上世紀80年代又將技術轉讓給12家中國企業。卡特彼勒目前在中國有24家制造工廠,雇員超過15000人。大港油田從美國引進螺桿鉆具及整筒抽油機泵2套生產線。華北石油鋼管廠從美國引進了石油管材內涂層生產線,配合中方長輸管道生產。
4.發展貿易、尋找商機。中美雙方注意挖掘潛力,提高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擴大地礦業產品在對方市場占有率。我國的地礦制造廠家為此開發優質適銷產品,北京地質儀器廠就是一個例子,其所產HC—85型光泵磁力儀、210型雙道原子螢光光度計等受到國外歡迎,于1990年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我國擁有某些市場開發潛力較大的礦產品,適合美國等西方國家需要,如金屬銫是光電產品必不可少的材料,可在西藏大量提取以打入國際市場。我國對地礦工程承包有一定實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地質工程公司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承攬了一批項目,完全有實力在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承包地礦工程。美國的設備、儀表產品有些水平較高,為地礦業的發展,我國有針對性地作了引進,如大批進口其數字地震儀、數控測井儀以及計算機等。在從美國進口商品中,也有礦砂、礦石、加工后礦產品等,可見發展中美地礦業雙邊貿易是大有潛力可挖。
5.中資企業積極介入美國石油市場。美國本土石油產量的50%、天然氣產量的60%是由美國1.3萬家中小石油公司生產的。在這1.3萬家中小石油公司中,大部分具有市場競爭力,也有一部分公司經不起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沖擊,逐步陷入資金周轉困境,美國大銀行強迫它們還債付息,直至將其資產列入拍賣程序。這些公司不得不提前尋找買家,以減少損失,有的公司以購入價的一半賤賣其擁有的油田或油井,有的則希望尋找合作伙伴進行共同開發。一些中國石油企業收購陷入困境的美國本土中小石油公司而自主經營,或通過注入資本、提供勘探、開采設備和技術入股等方式,進行合資經營。美國本土現有65萬口油井和天然氣井,大多數屬于“邊際井”,即日產原油15桶以下或日產天然氣9萬立方英尺以下的低產井。中國本土許多油井也是低產井,在開采技術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中資企業正擇機介入美國邊際油田開采。{6}
2012年初,中資企業通源石油公司在美國成立全資子公司,業務范圍包括射孔、企業并購等,2012年9月,通源石油公司向美國的子公司追加投資300萬美元,主要用于參與開發美國當地油氣公司CAL持有的7.77平方公里油田區塊。
2013年12月,中國神華海外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美國能源公司(簡稱“ECA”)就頁巖氣項目合作開發簽訂《并購與合作開發協議》,其內容包括:ECA公司將其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格林縣的足以用來開發25口天然氣井的特定油氣租約的50%不可分割權益及相關數據、信息轉讓給中國神華海外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在美國實施能源獨立戰略過程中,中資企業將加大投資力度,介入美國油氣開發。
注釋:
{1}中國地調局多舉措支持地勘行業發展.國土資源部網站,2015.3.12
{2}中國深部探測專項成果在美國地球物理年會受關注.中國地質科學院網站,2012.12.12
{3}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與中國石油企業商談開展合作項目.商務部網站,2010.6.9
{4}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與雪佛龍合作開發天然氣.北京商報,2007.12.20
{5}延長石油與美國企業合作開發天然氣技術.陜西日報,2013.1.8
{6}于華鵬.中國民企美國采油路徑.經濟觀察報,2012.6.1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北京 100005)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