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連翠芬 潘瑞凱
摘 要:大規模的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總是和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相隨的。文章在既有農業轉移人力資源評估方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農業轉移人力資源的流動性特點,利用吸收馬爾可夫鏈理論構建了農業轉移人力資源評估的模型,并以山西省為例探討了在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趨勢中就業群體在不同產業中轉換遷移的概率進行趨勢預測及評估的可能性。
關鍵詞:吸收馬爾可夫鏈 山西省 農業轉移人口 就業趨勢 預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54-03
經濟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之一,經濟水平越高,勞動力轉移越活躍。每個人轉移的經濟總動機總是從經濟條件差的地區向經濟條件好的地區轉移。我國農村人多地少,把多余的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并合理的運用,既節約了勞動力資源,使勞動力資源得充分發揮,而且這部分勞動力成為了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者。{1}在當前及今后相一個時期內,隨著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耕地面積的越來越少,農業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會進一步增加。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造成耕地上所需的勞動力越來越少。我國土地、資本等資源與農業勞動力數量的現狀決定了農業中有很多剩余勞動力,解決這些剩余勞動力主要途徑就是轉移就業。
大規模的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總是和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相隨的,而農村勞動力轉移會帶來產業的升級換代及收入的提高,最終推動現代部門發展。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500美元,標志著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將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制造業的重要基地,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背景決定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基本趨勢,即通過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依托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調節,實現農村勞動力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第三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及新興產業流動,同步發生身份轉換、職業流動和居所遷移,成為自謀職業的城鎮居民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勞動力性質本身沒有變化,只是就業空間的簡單轉移,仍然保留著土地,保留著農民身份,是一種“離鄉不離土”的兼業式流動。外出勞動力的就業結構主要集中于制造加工、建筑、商業服務業,這是由于勞動力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勞動力轉移與就業表現為經濟落后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入。
本文在既有農業轉移人力資源評估方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農業轉移人力資源的流動性特點,利用吸收馬爾可夫鏈理論構建了農業轉移人力資源評估的模型,并以山西省為例探討了在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趨勢中就業群體在不同產業中轉換遷移的概率進行趨勢預測及評估的可能性,以作為提高農業轉移人力資源評估的科學性以及可行性的參考依據。
一、農業轉移人力資源群體評估
對農業轉移人力資源進行評估,是將農業轉移人力資源資本化的過程,可分為對杰出個體和對有組織群體的評估兩類。農業轉移杰出個體對于社會價值的創造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其流動狀況也顯示出獨特的性狀。而對于有組織農業轉移群體而言,群體內部個體共同作用,共同創造價值,并且整個群體在轉移過程中的流動狀況體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是可以計量的,這就為針對整體的價值評估提供了一個基礎。而對于杰出的個別的農業轉移個體,這種方式由于不具有特殊性,其使用受到限制。
二、馬爾柯夫鏈基本原理
馬爾柯夫過程是研究一個系統的狀態和轉移的理論。它通過對不同狀態的初始概率以及狀態之間的轉移概率的研究,來確定狀態的變化趨勢,從而達到對未來狀態進行預測的目的。馬爾柯夫鏈是狀態和時間參數都離散的馬爾柯夫過程,其定義如下:
設X={Xn(e),n=0,1,2,…}是定義在概率空間(Ω,F,P)上,取值在非負整數集I=N∪{0}的隨機序列。如果∨非負整數i1,i2 ?,…,in-1,i,j及一切n≥0均有
P(Xn+1=jXn=i,Xk=ik,k=1,2,....,n-1)=P(Xn+1=jXn=i)=pij(n)(2.1)
并且要求P(Xn=i,Xk=ik,k=1,2,.....,n-1)>0,則稱過程X是一個離散時間的馬爾柯夫鏈。
所謂吸收狀態就是狀態獨自形成一個閉集。一個狀態j是吸收狀態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其一步返回概率是1,即Pjj=1,(j∈E)。具有吸收狀態的馬爾柯夫鏈稱為吸收馬爾柯夫鏈。
三、馬爾可夫鏈就業遷移模型的建立
1961年,由美國經濟學家費景漢和拉尼斯在《經濟發展的一種理論》一文中提出費景漢—拉尼斯模型。該模式用劉易斯模式把不發達國家經濟部門的劃分為基礎,把雙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他們把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流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類似于劉易斯模型。第二階段工業部門吸收那些邊際勞動生產率低于農業部門平均產量的勞動力。第三階段是經濟完成了對二元經濟的改造,農業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3}農業和工業工資都由其邊際生產力決定,農業與工業間的勞動力流動完全取決于邊際生產力的變動。上述三個階段中勞動力轉移和再配置的數量與時間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工業資本儲備的增長率。這一增長率為工業利潤增長率和農業盈余增長率所限定。二是工業技術進步的性質和傾向。三是人口增長率。{4}
為便于研究,一般把連續變化的時間離散化,按年劃分成一連串的時間作為時間參數,把狀態也劃分為若干等級,與狀態空間對應,這樣就可以用時間參數與狀態空間都離散的馬爾可夫鏈研究經濟問題了。根據我們的調查統計,一般群體的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趨勢呈現出遞進性的特點,包括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等)、第二產業(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三產業(服務業等)三類,各類就業人員相互轉化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農業轉移人口在各個產業類別的就業狀態呈隨機分布,這一過程具有無后效性。例如由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與當前的類別有關,而與過去的類別無關,這就滿足了無后效性的要求。而當社會勞動力供求狀況基本穩定的時期,在有限的時間內,狀態轉(下轉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