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惠
摘 要:2014年全國“兩會”上,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再一次成為個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個人所得稅作為國家的主體稅種,其征收方式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改革以適應國家發展現狀。目前來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我國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較低,采用分類征收模式已不能很好地發揮其調節收入差距的功能,而且在費用扣除、征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日益顯露。文章分析了我國當前已具備改革的條件,探討與總結了我國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征收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60-03
近年來,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已成為各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從稅制模式的探討,到具體費用扣除標準和稅收征管體系完善的建議,足以表明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在等待一個契機,以完成稅制模式的改革。
本文通過對個人所得稅的基本介紹及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狀分析、費用扣除、征收管理方式和其他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結合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度征收特點,分析我國當前已具備改革的條件,提出完善費用扣除標準、增強信息共享、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設想等合理化建議。建立個人所得稅綜合征收模式,實現個人所得稅籌集財政收入、調節貧富差距的功能。
一、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現狀
1.稅收收入結構不平衡。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多采取以直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據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收入的平均比重為18%左右,個別發達國家達到40%以上,而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構成我國稅制結構的主體,也是我國稅收收入主要來源{1}。雖然近年來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在逐年提高,但是并沒有改變其在在整個稅制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不利于政府籌集財政收入和分配居民收入。
2005年至2008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比重分別為7.27%、7.05%、6.98%、6.86%;2009年至2012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比重分別為6.63%、6.61%、6.75%、5.78%;2013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比重下降到5.91%;2014年,我國國內稅收總收入為119158.05億元,個人所得稅為7376.57億元,占總稅收收入的6.19%,雖然個人所得稅總稅收收入增長幅度較大,但其占總稅收收入的比重維持在5%~7%,甚至有下降的趨勢。與間接稅(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占了稅收總收入比重產生鮮明的對比。這種間接稅在總稅收收入中所占比重高于直接稅所占比重,直接說明了我國稅制結構的不合理性。
2.個人所得稅自身缺陷。
(1)納稅人身份界定不科學。我國采用以居民個人為課稅單位進行源泉扣繳稅款的分類個人所得稅制度。忽視了現實中以家庭為生活單位的社會背景。即使收入相同的家庭,其生活必須支出也不盡相同,甚至由于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等原因而存在極端差異。
如圖2、3所示,甲家庭和乙家庭有著相同的生活基本支出,贍養老人費用為1000元,撫養子女費用為2500元,家庭基本開支為1500元,但很明顯可以看出,甲和乙的收入結構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是由于甲家庭收入為6500(4000+2500)元,而乙家庭的收入為11000(4000+7000)元,扣除基本生活支出后,則甲家庭可動用的收入結余1500元,乙家庭的可動用收入結余為6000元。從圖2和圖3對比中,很容易發現兩個家庭的收入分配結構的比重差異,很直觀地體現了兩個家庭生活水平的差距,但是,甲和乙卻承擔著相同的個人所得稅額,如果在后期沒有其他的方式進行調節,這種征稅方法無疑會不斷加劇兩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差距,無法實現對個人及家庭收入分配的調節,更違背了個人所得稅實現社會公平的原則。
(2)費用扣除不健全。一是在費用扣除制度上,我國實行分次分項的定額和定率扣除相結合的扣除制度。這種制度無法考慮到納稅義務人實際家庭人口數量、是否殘疾、是否屬于孤寡老人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同時,也不能準確測算出教育、醫療、住房和其他費用,所以直接導致無法準確預測納稅義務人實際的納稅負擔承受能力。二是費用扣除標準偏低。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的所得征稅,而個人的所得是在一定的支出或者說費用基礎上的,簡單地來說,要扣除每個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吃、穿、住、用、行等)的費用,課稅對象應是純所得。所謂純所得,即凈收入,指個人總收入減去為了獲得未來收入而發生的必要費用以后的所得。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費用扣除項目采取定額扣除的形式,自個人所得稅開始實施以來,費用扣除標準從800元提高到2006年的1600元,到2008年的2000元,再到2011年的3500元,經歷了三次調整。雖然扣除費用的宗旨是維持生計,但沒有具體考慮到同一收入水平的納稅人的不同家庭負擔問題,如家庭贍養和子女教育問題等。
同時,費用扣除的標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物價上漲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壓力,但卻也不是很充分。如圖4所示,我國2009年物價水平比1980年增加了4.58倍,而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只增加了3.38倍,比物價水平的增長是偏低的。此外,高收入者通常受物價變動的影響很小,低收入者則面臨較大影響。又稅收減免覆蓋面較小,更偏重于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如救濟金、獎金補貼、軍人轉業費等等。本來應該得到重視的大部分處于溫飽線的個人來說,卻并沒有得到國家的照顧。因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部分費用扣除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的。
(3)征管機制落后。一是征管模式復雜。在分類個人所得稅制下,稅務機關就納稅義務人的各項應稅所得收入項目進行征收,我國的個人所得應稅項目分為11種,稅率自2011年改為7級累計稅率,如此不同類型個人收入的稅收處理方法和稅率的確定均不同,分類征收雖然有利于稅務機關對稅款的源泉扣繳,但無形中加大了稅務機關的工作強度。同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新的經營方式、經營收入不斷涌現,而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系統有待更新和完善。此外,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相應的職工薪資和其他收入也不斷提高,稅收機關必須加強對這部分收入的稅收監督,這又是對稅務機關的稅務征收管理的一大考驗。二是代扣代繳的方式難以有效進行征管。由于對納稅人和代扣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不明確,導致應稅項目的代扣代繳責任難以落實,助長了逃脫扣繳義務的動機{2}。同時,每項應稅收入均采用定額、定率的簡單扣除法,無法對納稅義務人的各項應稅收入實行累計的、綜合的計量。納稅人可以利用征稅模式上的缺陷,將收入分解、轉移等,達到避稅的目的。
(4)分類所得稅制走入困境。我國現行的分類征收重點關注有連續穩定收入來源的單項所得,而忽視了納稅義務人的真實的納稅能力,已經不能實現其緩解貧富差距,并且違背了個稅“多得多征,公平稅負”的原則。誠然,分類個人所得稅制簡便清晰,但其更適用于開征個人所得稅的初期,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調節貧富差距成為當務之急。而分類個人所得稅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調節作用,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成為2014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
二、我國實行綜合征收模式具備條件與措施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但現階段基尼系數已超過0.45,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越來越被各位專家學者所熱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個人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以計算機網絡發展為依托的稅收征管體系不斷健全,加之社會各界的持續支持和關注等等,為我國個稅綜合征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1.部門間信息共享程度提高。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稅收征管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完善,稅務部門與地方稅務局以及一些金融機構間建立了信息共享關系。
目前我國在計算機技術上基本不存在瓶頸,全國有22個地區的國家稅務局和17個地區的地方稅務局實現了網上申報納稅,稅務部門與金融機構聯網,通過網絡直接訪問納稅人的銀行賬戶,并可實時扣稅。延伸至居民個人金融賬戶信息的收集,可通過各地稅務系統的納稅人申報信息集中至省級稅務局,在集中至國家稅務總局,實現國家稅務總局對地方稅務部門納稅信息的查詢。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也明確規定:稅務機關有權了解、收集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銀行存款、大額資產信息,金融機構應按照稅務機關要求提供本單位掌握的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財產信息,這為稅務機關{3}。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建立的個人征信系統,目前已收集了8億自然人相關信用記錄,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和公用信息等32項信息內容,為稅務機構個人所得信息監管提供了強大支持。
2.財產實名為支撐。財產實名制包含存款實名制和房產、股票實名制兩個層面。
存款實名制于2000開始推廣,需要通過有效身份證件的確認才能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賬戶。有利于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在金融機構獲得的收入進行扣繳。
2013年3月29日,我國政府部門公布,將在2014年6月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從登記的本質來說,主要依賴于身份證制度,將身份證信息與不動產統一登記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制度改革結合起來,形成的財產實名狀況可以達到支撐綜合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的目的。
3.完善稅收征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暫行辦法》中對各種稅收違法行為進行了規定,但其具體處罰范圍過大,其第六十三條規定:“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少繳稅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4}。”50%至5倍的罰款是一個很大的范圍,具體數額由稅務機關決定,容易使納稅人滋生僥幸心理,因此,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具體的嚴厲的處罰規定,并從嚴執行。鑒于稅收對國家財政收入的重大影響,可以考慮設置專門的處理違反稅法規定事件的法庭,只要國家足夠重視,在各個部門的配合下一定可以是稅收在納稅人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達到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籌集財政收入的作用。
4.完善費用扣除標準。
(1)在生計費用扣除方面,要充分考慮納稅人的家庭因素,也充分地保障了納稅人必要的生活支出。在改革初期,我國可以保留現行分類所得稅制的費用扣除和寬免額,在從整體出發平衡各項扣除標準,逐漸過渡到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匯算清繳與綜合費用扣除。
(2)教育費用的扣除。教育費用一直是家庭中的最大支出,尤其是現在,除了學校內的教育費用外,學生的補習班費用,特長班費用更是逐年增加,結合我國教育現狀,國家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教育需求。特別是較高的高等教育費用,是大多數普通工薪家庭的一大負擔。因此,將教育費用列入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項目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家庭支出的壓力。
(3)醫療費用扣除。建議采取據實扣除的方法,納稅人只有提供正規醫院和門診病歷與費用單據,才可以進行稅前抵扣,并與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結合,避免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所帶來的城鄉居民和不同行業的職工等所享受的醫療保障存在的差異。
總的來說,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已不存在技術上的瓶頸,但基于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兼顧到每一個納稅人實際收入狀況和家庭收入結構是很困難的。所以,可以從部分發達地區進行試點,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和完善,實行點到線到面的方式,逐步完成個人所得稅從分類到綜合稅制的改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已成為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由于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較低,采用分類征收模式已不能很好地發揮其調節收入差距的功能,而且在費用扣除、征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日益顯露。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國外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經驗和趨勢以及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費用扣除標準、增強信息共享,建立個人所得稅綜合征收模式,從而實現個人所得稅籌集財政收入、調節貧富差距的目的。
注釋:
{1}王川.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1
{2}汪昊,許軍.美國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的特點[J].涉外稅務,2007(12):5-6
{3}郭劍川.個人所得稅結構設計與征管機制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4}崔志坤.中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后勤集團 江蘇鎮江 212003)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