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進蒙
深入探索從嚴治黨的特點和規律
文/張進蒙
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于全面從嚴管理干部。去年以來,我省聚焦突出問題,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接連施行5項制度,推廣8項經驗,開展9項治理,整治后進支部,積極探索從嚴治黨的特點和規律,帶來全省政治生態的深刻變化。
從嚴管理干部,要靠制度來規范、機制來保障,這就要求制度設計要科學、管用,構建相互銜接、相互配套、運行有效的從嚴管理干部制度體系。去年,省委針對市縣存在的領導干部“走讀”、基層干部任職年齡層層遞減、省直機關“庸懶散浮”、年輕干部基層歷練不足等問題,出臺了從嚴管理干部“5+1”制度文件。這些制度施行一年來,我省干部作風、工作效率、服務群眾能力不斷提升,取得“制度管人管靈魂”的效果。
“干凈”與“干事”的統一。“干凈”,就是在工作中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行使權力的所有環節和方面都自覺做到清正廉潔。我省率先出臺的《關于對新提拔領導干部實行個人重大事項和家庭財產申報備案的意見》,突出了干部選任的“干凈”標準,對擬提拔的干部是“體檢”,對想提拔的干部是“防疫”,在約束干部行為的同時,能大大提高干部這個群體的社會公信力。“干事”,就是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全心全意做好分內工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責。《關于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見》著力解決干部“走讀”問題,讓干部扎根當地,融入群眾,安心干事。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用剛性制度讓干部履行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
“有位”與“有為”的統一。“有位”與“有為”二者是內在關聯的。一方面,干部“有位”必須“有為”。干部都是擔任一定職責的執政骨干,必須做好與其位相適的工作,干好分內之事。另一方面,干部“有為”才能“有位”,只有在工作中付出汗水和智慧,建樹出色的業績,才有可能被組織上提拔重用,給予相應的職務安排。有的干部之所以“為官不為”,就是因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為官哲學,把當“太平官”作為追求。《省直機關公務員年度考核末位查究辦法》明確規定了八種情形,并對考核評定的程序和懲戒的措施作出原則性規定。這就是要把干部的“有位”與“有為”統一起來,保證每一個干部都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壓力”與“動力”的統一。“壓力”是指基層干部工作辛苦,還要應對上級的各種檢查和名目繁多的考核,權力不大,責任很大,而且很多責任往往超出他們的承受能力。“動力”是指通過提高基層干部經濟和政治待遇,讓干部在基層鍛煉成長,使人才向基層流動,形成干部扎根基層的內在動力。《關于選派省直部門優秀年輕干部到縣鄉工作的意見》著眼于培養選拔年輕干部,通過安排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培養鍛煉,了解省情民意,增進與群眾感情,給年輕干部施加干事的壓力。而《關于加強基層干部管理做好服務群眾工作的意見》,核心就是解決縣鄉干部政治待遇“天花板”現象和服務群眾能力提升問題,讓那些在基層工作表現突出、有重要貢獻的干部有干事的動力。
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的執行是關鍵。一項好的制度,如果不執行或者是執行不到位,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往往許多制度沒有實現制定的初衷,而是被“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最后淪落為一紙空文。因而,當前提高制度的執行力,構建制度運行的良好狀態,已成為從嚴治黨的重要方面。為此,我省通過建立監督考核機制,明確檢驗標準,以嚴格的執行保證五項制度落實的實際效果。
強化精準考核,形成正確用人導向。強化對干部的考核和使用是落實五項制度的撒手锏,體現了“剛性文件剛性執行”的特點。我省是全國首個要求新提拔官員進行財產申報的省級地區,一方面推行最嚴申報制度,一方面推行最嚴審查制度,作為防止“帶病提拔”的一道關鍵門檻。省直機關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基層掛職或聯戶扶貧,查究考核末位干部,有效地治理了機關“庸懶散浮”作風。同時,全省集中開展“九項專項治理”,向群眾反映集中的各種頑癥“開刀”,不斷健全責任分解、檢查監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鏈條,讓制度剛性運行。
明確檢驗標準,衡量制度執行的實際效果。一是看發展。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效,直接體現在黨的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上,間接反映在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上,這兩者應該是相互聯系和統一的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甚至對立起來。從實踐看,五項制度在思想建黨、制度管黨等方面發揮出巨大效能,對干部紀律作風、干事創業方面帶來深刻變化,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成為新常態。二是看民生。人民群眾的期待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價值追求,推動黨員干部切實轉變作風,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取得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說得出的變化,是衡量全面從嚴治黨成效的重要指標。從有計劃培養年輕干部到從嚴治吏,從為民服務作風轉變到能力提升,從對“關鍵少數”嚴格監督到對“身邊工作人員”加強管理,“5+1”文件制度用嚴愛相濟的方式,激發各級干部建設“三個陜西”的動力。三是看黨員干部狀態。對于全面從嚴治黨,黨員干部既是參與主體,又是落實客體,這項工作是不是真正嚴到“位”上、管到“點”上,可以從黨員干部的思想狀態、行為狀態和作風狀態上得到直觀反映。隨著一項一項制度落實,一個一個問題整治,全省黨員干部狀態呈現出節奏快、責任實、闖勁足的特點,從政環境清潔如新,政治生態走向“山清水秀”。
以服務群眾為主題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制度創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省針對基層黨建責任“掛空擋”、不落實,黨組織書記不想抓、不會抓黨建,黨員在黨意識不強、聯系服務群眾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創新黨建制度,激發基層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涌現出八項密切聯系群眾、便民為民服務的鮮活經驗。近一年來,全省各地緊密聯系實際、創造性地學習推廣“八項經驗”,三級互動,融會貫通,又生發出各地的新鮮做法,基層黨建創新風生水起,發揮出強有力的示范帶動效應,為推動“四個全面”發展、“三個陜西”建設營造了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
把準制度執行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加大建規執矩力度。在明確制度框架總體要求的基礎上,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立足職能定位,以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矛盾為切入點,將普遍性的規定明確化,原則性的表述具體化,使制度“實用”“管用”“好用”“可用”。省委組織部近期調研督察發現許多制度層面的問題,主要是有些工作領域和環節還存在制度空白,有些制度規定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還不夠強,有些制度執行還不到位、不徹底等。這些不是單個的表象問題,其背后隱藏著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矛盾,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規執矩的力度。針對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全省各級黨組織要迎難而上,集中攻堅,把這些問題的解決與深入細致的調研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思考研究問題的實質和癥結所在,從中找出規律性的認識,在細化規定和完善對策的過程中逐一找出破解之道。
陜西省委黨校)